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胆胰脾

肝胆胰脾

型表现 鉴别有赖临床(WBC及比例—细菌性)
• 肝癌:早期肝脓肿(炎性反应,AFP,治疗复 查)
不典型肝脓肿,易误为肝癌
(二) 肝海绵状血管瘤
• 临床与病理 • 影像学表现*
肝动脉造影 USG CT*----增强CT重要性 MRI*
临床病理
• 良性肿瘤,常见 • 女性好发,4-5倍,30-60岁 • 临床可无症状,体检发现,巨大者/破裂 • 90%单发,2--200mm,直径大于10cm为巨大 • 扩张的血窦,内衬单层的血管内皮细胞;血
波序列 • 增强扫描:
对比剂:Gd—DTPA(钆-二乙三胺五乙酸) 多期扫描: 血管增强追踪扫描(CE+MRA) SPIO(超顺磁铁氧化物)----用于T2WI序 列
二. 影像观察与分析
(一)、正常影像学表现
• X线检查:平片,膈 肌,结肠---肝*外形 轮廓
• 血管造影:肝A造影
门V造影
*
肝V(-)
CASE,脂肪肝
* *
CT密度弥漫性减低*,而血 管呈高密度影---脂肪肝
MR,T1WI含脂肪区呈 高信号(*)
弥漫性病变(CT平扫与增强) 肝炎病例(鉴别于弥漫型肝癌
低密度小灶为病变,强化不显
4、***肝的局限性或占位性病变
• 病变种类常见:肝囊肿,脓肿,寄生虫,肿瘤(四肿); • 血管造影:肝血管增粗或受压,病变血管染色或充盈
• 2.边缘与轮廓异常: 浅表结节或肿块外凸,锯齿状波浪状
大小与形态异常
** ***
下腔静脉淤血肝脏增大(左 叶及尾叶显著**,***)
* 肝脏缩小*并肝癌
边缘与轮廓异常
边缘僵硬
轮廓不整
3.肝弥漫性病变
• 3.肝弥漫性病变: 大小改变 CT:密度变化---部位,形态,程度(范
围---叶、段)高低混杂密度 MRI:信号变化---脂肪性, 色素沉积
影像学表现----囊状棘球蚴病 (肝包囊虫病)
(四) 转移性肝癌(转移瘤)
• 临床:转移途径有①直接②肝门淋巴结 ③门V④肝A;
• 原发瘤症状+肝病症状……AFP(-) • 病理:肝内结节,数mm---10cm+,
肿瘤“变性”:坏死囊变出血钙 化
肝转移瘤影像表现
• X线:血管造影示多发结节瘤灶,病理血管, 肿瘤染色,A-VF,周围血管受压
• CT:低密度肿块(大小,数目,均匀度--不定) 肿瘤“变性”致密度差 CE+:动脉期—不规则边缘强化 门脉期---整个瘤灶均匀/不均匀 平衡期---对比增强消退 少数为“牛眼征”(3层)和囊性病灶
• 2、血管造影:创伤,介入时应用 • 3、US:临床筛选—囊性病变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 4、CT:最常用。高的密度分辨率;SCT病变
鉴别与血管显示 • 5、MRI:多方位成像,更多的诊断信息
增强/SPIO
三、疾病诊断
(一)、肝脓肿
临床病理 影像学表现:X线、USG、CT、MRI 诊断与鉴别诊断:
实质无强化,相对高密度 门脉期:肝实质强化↑,肿瘤强化↓; 平衡期:肝实质强化↑ ↑,肿瘤强化↓ ↓,
相对低密度,全过程呈“快显快出”
小肝癌1
*
肝癌(巨块型)2
*
CASE3
* *
CASE4
*
*
*圆形肿块边缘明显强化
CASE(肿块不均匀强化)
*
弥漫型肝癌(全肝分布低密度小 结节)
合并出血(右叶低密度肿块所含 高密度区*)
黑色范围增大
CT检查(血管瘤)
• 低密度肿块,CT值约30HU,良性特征 • CE+:动态CT/SCT多期扫描(快+快+长) • 动脉期:20-30S(注药后),边缘斑块或结节
状强化,高于肝脏接近血管 • 门脉长:5S-10S,均等密度.即“早出晚归” • CT诊断标准:平扫+增强+延迟
假瘤,转移瘤,肝腺瘤,FNH • 方式:增强扫描(多期) • 依据:“快进快出”、假包膜、血管受
侵、瘤内脂肪变性等
CASE
* 肝右叶圆形强化结节*,平衡期减低
CASE(肝癌)
6月后原灶增大,出现新灶
富血供强化方式
小肝癌—MRI*
肝再生结节*--MRI
IN-PHASE
OUT-PHASE
T2WI
CASE
*
CASE,贲门癌(右图箭头)肝转移
*
T1WI,低信号肿块
T2WI,高信号肿块*
诊断与鉴别诊断
• (肝外原发灶+肝内病灶)=D • 原发灶不明+肝内病灶=? • ?:多发结节(囊性转移)---鉴别:
肝脓肿 肝棘球蚴病 肝结核
(五) 肝棘球蚴病
临床病理 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虫病)蚴病 分类: 细粒棘球绦虫---囊状棘球蚴病 (肝包囊虫病) 泡状棘球绦虫---泡状棘球蚴病
影像学表现
• X线检查(肝A造影)-----血管显示 供血的肝A扩张; 瘤内病理血管; 肿瘤染色; (肿块周围)肝血管受压牵拉移位被包绕; A-V漏; 肿瘤湖
CASE
CT检查(HCC)
• 平扫:常见肝硬化,轮廓改变 低密度肿块:形态,数量,边界,假包膜,
中心坏死 • CE+:动脉期:肿瘤内斑片状结节状强化,肝
正常CT解剖1
增强CT(动脉期)
增强CT动脉期
CT增强(门脉期/平衡期)
* #
门脉*期
平衡期(肝实质#强化)
正常影像学表现3
• MRI: 1.肝脏形态轮廓大小同CT(横断面) 2.冠矢状位,形态大小,肝叶段. 3.肝实质均匀信号:T1WI等,T2WI低 4.增强: T1WI增高 5.肝血管:l流空效应---黑色流空信号---
缺损。 • CT平扫:单发或多发低密度肿块,圆形或类圆形,肝
>D*>水;高密度少(出血钙化),境界清楚或模糊 增强CT:不同的强化方式***
• MRI:大小形态数目边缘类似CT。信号不同:低等高 混。一般为长T1长T2。 增强:与CT类似。
5、肝血管异常(血管造影、
CE+CT/MRI)
• 包括:肝A肝V门V。(流入部分-血管网-流出部 分)肝血管增粗、变细;血管浸润、狭窄或阻 塞;A-V漏(动脉早显影);门V充盈缺损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CT/US表现典型者,诊断容易 • 90%病例CT可确诊 • 加上MRI的灯泡征,US的肿瘤边缘裂开征,
血管进入或贯穿征 • 血管造影一般无用 • 鉴别诊断:多血供的HCC或转移瘤
CE+:后者强化持续时间短
(三) 原发性肝癌(PLC)
• 临床与病理 ① 90%为HCC,M,30-60yrs,乙肝肝硬化, 症状体征,AFP(+) ②病理三型: 巨块型/结节/弥漫型 (>=5cm/<5cm/<1cm) 小肝癌:单发小于3cm; 2个结节之和不过3cm ③肝动脉供血,90%供血丰富 ④生长方式:浸润----门V,肝V,胆道;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肺骨肾肾上腺)
case
多发低密度灶, 大小不等
Case(单发与多发)
* 平扫图:单发结肠癌肝转移伴钙化灶* 增强多发环状强化
影像表现(MRI)
• 瘤灶:边缘清楚,单发或多发 • T1WI:均匀稍低信号 • T2WI: 稍高信号 • 少数肿瘤*:“环靶征”(中心长T1长T2)
“亮环征”/“晕征”(halo sign)
肝脓肿临床病理
• 肝组织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 细菌/阿米巴---血循环入肝,溶组织酶,
激发炎症---形成空腔 • 单房多房,单发多发 • 局部及全身反应
肝脓肿影像学表现
• X线平片:右膈膨隆,含气脓腔影 • 肝A造影:血管受压移位;新生血管及血管染
色(脓壁及其周围);脓腔无染色 • US: • CT:平扫:低密度肿块,圆形/类圆形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DSA
正常肝固有动脉及其分支
肝内病变
正常影像学表现2
• CT:
形态/轮廓 大小/径线/比例 密度:55-75HU 血管: 增强表现:血管及肝实质
CT值5575HU
* *
经线测量—1,矢状线经IVC右缘(右/尾横径)2-3:1 2,冠状线经肝左叶后缘(右/左矢)1.2-1.9︰1
延迟扫描,病变强化*
* *
MRI检查(血管瘤)
• 病理本质:血窦为慢流血,MRI有特征 • T1WI:均匀低信号 • T2WI:均匀高信号,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
增高----“灯泡征” • 增强: T1WI,类似CT
CASE
T2WI,病 灶高信号
CASE 2
T1WI
T2WI
血管瘤,增强(CE+),病灶信号增高*
脓腔:密度均匀/否,CT值肝水之间 气体(气泡或液平)
脓壁:环形,密度界于肝/脓腔 急性期:周围水肿带
CASE(早期,炎症局限化,脓肿形成中)
CASE(典型)
CASE(典型,含气脓肿,更低密度区)
CASE(巨大低密度腔)
病变
脓肿表现(CT)
• 增强CT:脓肿壁明显强 化, 脓腔及周围水肿 带无强化---构成“环征”(三 者构成) 脓肿特征:环征+ 气泡
CT检查
• 平扫:部位,范围,胃肠对比剂, 扫描参数:层厚/距,螺距
• 增强扫描: (三期/多期扫描) 扫描必要指征:平扫异常/正常者 对比剂:剂量,流率*(2-3ml/S), 扫描时机:20-25S/50-60S/110S
增强的意义(肝脏病变)
*
MRI检查
• 平扫: 轴位+冠状位 膈顶---肝下缘 SE序列*(T1WI/T2WI)+FSE抑脂/梯度回
窦+纤维不全分隔构成海绵样结构.血液\ 血栓\钙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