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制度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杨春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摘要随着我国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的确立,建立和发展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美国和英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比较分析,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年金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年金制度比较启示企业年金又称作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企业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员工退休后生活水平,按照自愿、量力原则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
企业年金同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共同构成了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三大支柱。
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对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执行,员工退休生活的保障都是非常有利的。
企业年金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克服公共养老保险的单一性,发挥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利于降低国家基本养老保障的替代率,减轻政府提供基本养老保险所面临的财政压力,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危机。
1 我国企业年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1 我国企业年金的基本情况1.1.1 发展规模2000年我国企业年金规模仅191亿元,到2005年底达到680亿元,增长了256%。
2006年上半年,全国又新增企业年金计划260个,企业年金基金增加110多亿元,显示出来良好发展趋势。
1.1.2 覆盖范围2000年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约有1.6万个,参加职工560万人。
到2001年企业数为1.7万个,参加职工655万人,到2005年底,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达到2.4万个,参加职工924万人。
同期,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职工人数分别为10448万人, 10802万人和13120万人,企业年金参加者进展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的5.36%,6.06%和7.04%。
而世界上167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中,有1/3以上国家的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了约1/3的劳动人口,丹麦、法国、瑞士的年金覆盖率几乎达到了100%,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在50%左右。
1.1.3 替代率我国企业年金替代率约为5%,而在OECD国家,企业年金的目标替代率一般为20%~30%。
经验数据显示,以国养老保险体系中!三支柱∀的替代率较为合理的比例是4:3:2。
1.1.4 发展结构从行业上来看,我国企业年金在经济效益较好的行业尤其是在击打垄断行业发展较快。
2004年,企业年金基金过亿的企业全部集中在电力、石化和电信行业。
从地域上来看,企业年金在沿海和发达省份要快于内陆落后省份。
此外,国有企业建立年金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民营企业。
1.2 我国企业年金存在的问题1.2.1 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目前国际上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通常在40%左右,而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约为60%,大体上相当于国际上第一、第二支柱的替代率之和。
这一高比例的替代率降低了企业年金发展的空间,一方面造成了职工对于基本养老的依赖,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转∀运转的问题也日益严峻。
1.2.2 企业负担沉重,职工亦无热情当前企业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水平较高,大约在20%左右,有的地区高达25%。
而国际经验认为,企业缴费超过10%就要!亮黄牌∀,过20%就要!亮红牌∀。
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较高的收费率,势必挤占企业年金的发展空间;职工对企业年金缺乏热情,主要原因企业年金作为未来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认为不如基本养老保险可靠,多数职工只注重眼前利益。
而且,在我国,企业年金计划大多将赋益权时间规定的非常长,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直到退休才允许领取企业年金计划提供的养老金。
这种安排对于年龄较小职工意味着要等上几十年才能领到养老金,而且职工一旦离开了这家企业,哪怕他们以为该企业工作了30年,也不能从企业年金计划中领到一分钱。
因此,赋益权时间过长,对于年轻人不利,也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流动。
1.2.3 缺乏统一、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税惠政策只适用于试点地区,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税惠政策不统一,有些地方不执行优惠政策,而有些城市和地区的地方政府实施的税惠幅度大于国家明确规定的4%;在试点地区只对企业供款提供优惠,但对个人供款没有实行优惠政策。
显然,在税惠政策上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这既不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调动个人向企业年金计划供款的积极性。
1.2.4 我国企业年金监管还不规范,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企业年金市场是一个多行业提供服务的市场,涉及到财政、税务、金融、社会保障及专业监管部门等多个监管体系。
虽然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一些监管法规,但规定比较分散、统一性不够,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企业年金协调监管机制,不同监管部门还存在利益纷争,分工不合理,责任不明晰。
1.2.5 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工具少且范围狭窄,基金收益率较低企业年金作为公共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充只有保持较高的赢利性才能获得更多雇主和职工的青睐,目前虽无对企业年金投资的诸多限制,但本来就不充裕的企业年金过多的投资于国债或存入银行,收益率不高,缺乏效率。
2 典型国家的企业年金制度2.1 美国的企业年金制度美国企业年金计划的出现要早于公共养老金计划的建立。
经# 16 #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建立成了典型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其中的第二支柱∃∃∃政府及雇主出自带有福利性质的退休金计划(企业年金计划在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74年美国通过%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对企业年金的实施、运行和监管作了严格的规定,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法律体系。
1978年美国税收通则的第401条第K款授权企业可采用新型的限制性储蓄计划向雇员提供退休福利,并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
根据该条款建立的退休金计划被称为401K计划,其主要特点是:2.1.1 401K计划是属于DC模式的规定了交费占雇员工资的比例,一般为工资的10%~15%,但是最高限额为联邦税制规定的年延后缴费的最大数额10000美元。
2.1.2 雇主为雇员建立的企业年金计划进行相应的资助法律规定雇主出姿不超过雇员工资的15%,通常为雇员出资的50%~75%。
一般情况下,只有雇员投入后雇主才会出资,通常形式为本公司的股票。
2.1.3 实行EET税制该税制允许雇主与雇员从他们的税前收入中扣除养老保险金交费额,并减免养老保险金投资收益所得税,只在养老保险金领取时像对待其他应纳税收入一样,征得个人所得税。
正是EET型的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了雇主和雇员的积极性,使得401K 计划非常有吸引力。
2.1.4 投资与管理美国政府给与401K计划有广泛的投资选择权,它包括短期贷款、股票、共同基金、债券等。
但资金投向以股票为主,约占全部401K计划资产的一半以上。
雇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调整投资方向。
美国对401K计划实施法定合计准则,它要求定期对计划的财务状况提供保守估计,美国证券监管当局对401K计划还规定了信息披露要求。
2.1.5 401K计划还对适格条件、赋益权、歧视、提前取款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2.2 英国的企业年金制度英国是欧洲没有面临养老金危机的少数国家之一,这与政府已经采取的企业年金制度分不开。
英国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为了吸引和保护人才、奖励雇员、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减轻财政负担,建立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企业年金计划,雇主及雇员选择自己所需的企业年金计划,并交纳一定比例的费用,政府为其提供部分税收政策。
具体特点如下:2.2.1 制度设计雇主和雇员自愿建立企业年金计划,雇主可针对不同的雇员实施多个不同的计划。
企业年金计划的缴费、待遇水平及支付方式等条款,由雇主与工会和雇员代表进行协商。
资金管理与企业严格分开。
企业年金计划享受税收激励政策,政府制定严格的监管措施,提供完善的投资渠道。
2.2.2 法律规则要得到税收优惠,企业年金计划必须满足规定的条件,包括待遇的最高水平、获得养老金的最低年龄和最高价费率;企业年金计划的受托人和法人的法律责任;受托人向受益人和工会公布企业年金计划的运行情况;每年对年金计划审计公布等。
2.2.3 企业年金类型目前英国的企业年金有多种,主要是供款基准制DC、受益基准制DB和混合制。
到2002年,三种类型分别占73%,12%和3%,还有一部分其他年金类型。
企业根据信托契约和计划条款决定采用哪种企业年金类型。
2.2.4 企业年金监管企业年金计划获得税收许可的一个条件是它采取信托方式。
年金资产由受托人管理,完全与举办企业分开,年金资产不用来偿还雇主债务。
受托人由工会或受益人提名。
同时,英国还依法成立了职业养老金监管委员会,对企业年金有广泛的监管权利。
2.2.5 税惠和管理政策在社会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企业年金计划才可以获得免税许可,对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及基金投资收益不征收任何收入税、公司税或资产增值税。
3 国际经验及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启示3.1 加快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真正建立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目前世界各国养老保险体系发展的趋势是由单一的国家养老体系向基本养老年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储蓄相结合的三支柱模式转型。
三支柱模式有利于降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减轻政府在养老保险金筹资、管理和支付的压力。
我国当前正迈向人口老龄化,因此应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给予企业年金发展的空间。
3.2 企业年金类型的多样化在DC模式下应允许DB模式做有益补充。
目前,各典型国家都存在多种模式的企业年金,兼有DB和DC特点和优势的混合模式发展势头强劲。
加之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处于转轨时期,各企业和员工差异大,对企业年金需求不尽相同,因此我国企业年金应遵循自愿性和多样化的市场原则,允许DC计划和DB计划的共存和竞争。
3.3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企业年金,国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国家应支持企业年金的地发展,对企业和员工在企业年金的缴费、投资到支付的三个环节,明确其各自在税收上的权利及义务。
3.4 应合理扩大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加强企业年金的投资组合,提高企业年金的收益率企业年金是职工的!养命钱∀。
投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但也应兼顾其收益性,做到其保值增值。
因此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加强投资组合,在我国当前股市发展良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股票的投资比例,保持较高的收益水平。
3.5 国际应加快制定企业年金的法律法规,加强企业年金的监督和管理应用法律法规规范和协调各部门的职责权限,统一规范,给我国企业年金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1] 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3]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S].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4] 中国企业年金发展报告[J].财经界.2007(03.[5] 张俊岭,侯志强.国际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4.[6] 李琼,翟大伟.美国401K计划及其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启示[J].理论月刊,2006(10.[7] 杨勇.企业年金制度国际比较研究[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