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一、辞与赋的联系与区别(一)楚辞与汉赋乃两种不同的文体。
(区别)1、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域内的一种诗歌形式,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方言声韵)、名物(楚地的风土物产)而创作的诗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
2、赋体一般是用主客问答体敷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实际上是更接近于叙事散文的特点。
楚辞体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也往往含有某些叙事成分,但它却是以抒了个人感情为主的作品,是真正的诗歌。
3、刘熙载《艺概》论述“楚辞汉赋之别”:“楚辞按之而逾深,汉赋恢之而弥广”,“楚辞尚神理,汉赋尚事实。
”所谓“按之而逾深”和“尚神理”指的是楚辞中所含有的情和所具有的诗歌韵味说的;所谓“恢之而弥广”和“尚事实”是指汉赋以铺陈为能事,以叙述事实为主说的。
因此,汉赋实际上是更接近于叙事散文的特点。
(二)汉人将辞、赋归为一类。
(联系)汉人将辞、赋归为一类,在文体分类上确有不精确的地方,但这也正好说明了辞与赋的联系。
1、辞、赋相对于“诗三百篇”和汉乐府诗来说,同属于“不歌而颂”的不入乐的作品。
2、汉赋的产生和发展,曾受楚辞的直接影响,所谓“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
屈原的诗歌作品,特别是《离骚》,结构宏伟、文采华美,其间又设为问答,引譬连类,就语言描写而言,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赋体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三、汉赋发展的各个阶段(一)骚体赋及“九体”❖汉初骚体赋为主❖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九体:贾谊《吊屈原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如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作品,它们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与汉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淮南小山《招隐士》❖司马相如《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二)枚乘与“七体”❖枚乘:梁园文学群体杰出代表《七发》❖七体:枚乘《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李善《文选》注以为“《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
自《七发》问世后,后世仿作并以“七”名篇的代不乏人,如张衡的《七辩》、马融《七厉》等。
萧统《文选》、刘勰《文心雕龙·杂文》于赋体之外,别立“七体”。
(三)司马相如与天子游猎赋❖司马相如家徒四壁当垆沽酒❖《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主题转变,由讽谏转为润色鸿业。
❖《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而睡,涣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
”(四)扬雄四赋❖扬雄:善于模仿著称的作家❖《蜀都赋》为后世京都大赋之先声内容更有深度,一定程度上跳出宫廷生活的圈子,体现出一定的民本思想,非常鲜明地反对扰民、虐民的行为。
❖扬雄四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五)其他赋家❖王褒《洞箫赋》(咏物赋)汉代独立成篇的乐器赋的奠基之作。
“箫声咽”(六)班固、张衡的京都赋(东汉)❖班固《两都赋》(《西都赋》《东都赋》)打破“劝百讽一”模式,下篇通篇讽喻、诱导,形成劝与讽的均衡布局。
❖张衡《二京赋》❖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七)东汉时期赋发展趋势❖汉赋由散体大赋向抒情小赋发展。
❖东汉抒情小赋按题材可分为两类:1、述行赋:❖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蔡邕的《述行赋》等(开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2、述志赋:❖冯衍的《显志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归田赋》、赵壹的《刺世嫉邪赋》等两汉乐府诗与文人五言诗第一节乐府与乐府诗一、乐府的概念⏹秦汉时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由乐府机关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所收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民间歌诗;⏹后世文人仿作的合乐或不合乐的古体诗;⏹唐宋及以后的词曲,亦有乐府之名秦汉时代的乐府机关❾1977年陕西临潼秦始皇墓附近出土秦代编钟,上刻秦篆“乐府”二字。
此则乐府之设立至迟为秦代。
❾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秦、汉均设有乐府与太乐两机构。
前者掌民间俗乐,后者掌祭祀雅乐。
但“秦阙采诗之官,歌咏多因前式”(《宋书·乐志》),真正的乐府歌诗的采集,始自汉代。
汉代的乐府机关❖汉初重太乐(掌宗庙祭祀)而轻乐府,乐府形同虚设。
❖武帝元鼎五年(前112),重设乐府,至成帝末年,乐府人员达800余,其职能除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填写歌辞、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外,还有采集民歌的使命。
《汉书·艺文志》:“自汉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二、《乐府诗集》及乐府民歌的分类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一百卷,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分类较为全面系统,也给了民歌以应有的地位。
三、乐府诗歌的保存与流传(一)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之中。
⇩郊庙歌辞(祭祀天地祖宗宫廷文人)⇩鼓吹曲辞(军乐西北少数民族新声)⇩相和歌辞(“丝竹相和而歌”民间歌谣)⇩杂歌谣辞(声调失传杂牌曲子徒歌)第二节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苦与乐的深刻揭示:《东门行》、《病妇行》、《孤儿行》《相逢行》、《鸡鸣》二、爱与恨的坦率表白:《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三、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表现:《蒿里》、《薤露》《日出入》、《艳歌》平陵东一、亦官亦匪的丑恶现实(黑暗至极)官府直接干起了绑匪勾当官匪一家欺压百姓二、平实的叙事艺术无夸张、无渲染、无主观评价东门行一、逼上梁山的形象写照——农民起义缩影二、雕塑式的生活画面大汉拔剑铤而走(血性汉子)妻子死死拉住丈夫衣角(逆来顺受、胆小怕事)一群吓呆的孩子妇病行一、夫妇、父子不相保疾病、饥饿;贫穷、死亡二、细节与人物语言描写1、病妇托孤、父亲买饵、孤儿索母2、遗嘱、倾诉、独白孤儿行一、从孤儿受兄嫂虐待看世风浇薄行贾——行汲——收瓜——运瓜二、第一人称倾诉方式1、夹叙夹议,以叙事为主;2、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3、对比:生不如死,愿追随地下父母第三节乐府诗的叙事艺术一、选取富有诗意的生活镜头酒店——汉代市井风情《羽林郎》当垆美女胡姬反抗强暴春日采桑——《陌上桑》弃妇与故夫邂逅——《上山采蘼芜》二、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孤儿行》《妇病行》《孔雀东南飞》三、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罗敷(机智)——胡姬(刚烈)四、叙事详略得当1、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2、铺陈场面、详写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3、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汉乐府寓言诗汉乐府中的寓言诗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汉代文人五言诗一、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二、张衡《同声歌》三、秦嘉《赠妇诗》四、蔡邕《翠鸟》五、《古诗十九首》游子之歌思妇之词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怆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一、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夏阳龙门(陕西韩城)长河名山“耕牧河山之阳”(豪迈灵秀之气)二、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司马谈太史令学者《论六家要旨》▪孔安国《尚书》董仲舒公羊派《春秋》三、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年十岁则诵古文”皇家典藏珍贵史料司马迁青年时期的漫游经程▪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史记·太史公自序》)▪奉命出使西南▪数次随武帝出游三、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受父之遗嘱修史“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因李陵事件蒙辱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发愤著书攻读、游历;遗命、蒙辱《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小传鲁迅评《史记》况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纸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
——《汉文学史纲要》袁文典论《史记》为发愤之作▪余读《太史公自序》,而知《史记》一书,实发愤之所为作。
其传李广而缀以李蔡之得封,则悲其数奇不遇,即太史公之自序也。
匪惟其传伍子胥、郦生、陆贾亦其自序,即进而屈原、贾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痛哭流涕而长太息,亦其自序也。
更进而伯夷积仁洁行而饿死,进而颜子好学而早夭,皆自序也。
……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胸中之磈(kui)垒,诚不禁其击碎唾、拔剑斫地慷慨而悲歌也。
司马迁的修史理想究天人之际:▪即探讨天道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在时代氛围的笼罩下,司马迁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受天命论的影响。
(《绛侯周勃世家》)▪但从整体上看,他能从叙述史实出发,客观地反映人物的生平活动,基本上摆脱天道、天命思想的影响。
(《伯夷列传》)▪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通古今之变:▪即通过对三千年历史发展变化的考察来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中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成一家之言:▪其一:“一家言”的结构,融会贯通百家学说以建立统一的新思想体系。
▪其二:“一家之言”的核心思想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以志古自镜。
▪其三:“一家之言”的表述形式,创立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奠定史学的独立地位。
第二节《史记》的叙事艺术▪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史记》的体例12本纪(叙各代帝王兴衰始终)世系史;10表(帝王侯国间大事)大事纪;30世家(侯王贵族之史)分国史或地域史;70列传(不同阶层类型人物)人物史;8书(经济、文化、天文、历法)专门史五体互补叙事范围广泛《史记》十二本纪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秦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吕太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孝武本纪第十二第三节《史记》的人物刻画一、闾巷之人入传青史留名:个人业绩宣扬提携(《伯夷列传》)下层人物:刺客、游侠、商人、方士二、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一)人物个性1、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基本形象《李将军列传》在描写李广时着意表现他高超的祖传射艺,射匈奴射雕者、射白马将、射追击者、射猎、射石、射敌方裨将,百发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