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秦汉文学总论第一节秦代文学刘勰:“秦世不文”1、寿命短。
2、文化专制主义《吕氏春秋》由吕不韦的门客所编。
属于杂家学派代表作,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
全书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三大部分,又名《吕览》,客观上反映出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文风朴素而简练,往往借寓言故事说理,有一定的文学意味。
《吕氏春秋》的文学成就:一、体系严密。
十二纪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编排,论文内容与四季相配,各有侧重。
春纪以论生为主,夏主乐、秋主兵、冬主死亡。
八览:由八方、八极等观念而来,属地理范畴。
六论:由人间事象脱胎而来。
各篇在论法上大体一致,每篇大抵分议论、故事两部分。
二、用事说理生动。
继承先秦诸子用大量比喻故事帮助说理的传统,在作类比推理的同时,文章显出生动性、趣味性。
三、寓言故事丰富多彩。
记录和保存了大量寓言故事和传说,每篇文章通常都有三四个完整的故事,有时多至六七个。
寓言运用上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
寓言故事主体往往简练生动,中心突出,有效地服务于哲理。
故事结尾往往点明寓意。
《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李斯《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
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艺术特点:论据充分,说理周密。
写法上多铺陈排比,抑扬开合,有纵横家气势。
文多对偶,辞采华丽。
“骈体之祖”(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刻石文:记载秦始皇的巡游封禅,采用四言韵文,浑朴庄严,气魄雄伟,对后世的碑铭文有影响。
第二节汉代文学一、汉代的政治概况汉初黄老哲学休养生息汉武帝时期,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并对周边少数民族发动了一系列扩张战争。
西汉末期,外戚专政,王莽纂位,引发了农民起义。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国家复归一统,东汉前期,国力强盛。
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权力削弱,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政,社会矛盾激化。
黄巾农民大起义,由此形成了军阀割据,直至刘氏政权被曹氏取代。
二、汉代的思想文化概况汉初至武帝时期:作家普遍具有开阔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
”(司马相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学博士东汉谶纬之学“经”,织布的纵线,汉人解释为“常道”,用来尊称儒家典籍。
“纬”,织布的横线,汉朝儒生用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学说对儒家经书所作的神学解释。
“谶”,又称谶语、符命、图谶。
是一种用隐秘的语言来“预决吉凶”的宗教性迷信。
假托神的启示,预告政治事变。
赵壹、祢衡三、汉代文学的发展阶段创始期:高帝到景帝时期。
散文、赋散文的代表作家为贾谊和晁错。
政论散文。
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晁错:《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枚乘:《七发》鼎盛期武帝到宣帝时期。
散体大赋史传文学:《史记》乐府诗歌中兴期辞赋创作出现鼎盛期之后第二个高潮,扬雄、班固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辞赋作家。
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班固:《两都赋》班固:《汉书》王充:《论衡》变异期辞赋张衡:《两京赋》、抒情小赋《归田赋》赵壹、蔡邕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四、汉代文学的总体特征1、以廓大为美是汉代文学显著的风格特征之一。
2、以刚健为美是汉代文学又一显著的风格特征。
成就事业,追求人生不朽,成为两汉时期普遍的人生理想。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霍去病《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司马相如向往“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
(《难蜀父老文》)“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后汉书》卷66《陈蕃传》)3、朴拙、生动之美是汉代文学的又一风格特征。
第一章西汉散文第一节贾谊、晁错与西汉论说文1、贾谊:《过秦论》和《陈政事疏》散文内容: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
针对如何巩固政权、完善封建制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
《过秦论》借秦的灭亡告诫汉朝皇帝不要重蹈复辙。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先讲秦自孝公到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等。
再讲其灭亡,并由此总结秦亡的教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篇重点分析秦在统一中国之后政策上的失误,得出“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的结论。
下篇指陈秦人在危难当头不能力挽狂澜的原因,第一是子婴的不才;第二,暴政导致君臣离德与士民不附,使子婴处于“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的境地。
从而说明:秦人之亡,非在外力,而在于自身。
《过秦论》的艺术特色:首先,在论证方法上,采用逐层推进法。
其次,采用渲染、夸张等手法,增强了史实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第三,文章使用了排比句、对偶句、比喻句,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具有战国纵横家遗风。
《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系统地阐述治国主张。
驳斥“天下已安已治”的观点,从多方面指陈社会危机和潜在隐患,表现了他洞察社会矛盾的能力和对国家大事的深切关怀。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2、晁错:《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贵民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贾谊、晁错文章风格比较:贾谊文章语言精练形象,多用排比句、感叹句和反诘句,言辞激切,感情饱满,气势充沛,富有文采。
晁错文章朴实流畅,议论严密,切合实用,在文采方面逊色于贾文。
第二节经学文风与西汉其他散文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1.董仲舒《春秋繁露》以公羊学派观点阐发《春秋》,艰涩枯燥,文学性不强。
《天人三策》:提出了革除秦弊、德刑并用、重视德治的主张,从思想上提出了推崇儒术、抑黜百家的学说的理论。
2.刘向《说苑》、《新序》刘向和刘歆共同完成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目录著作。
3.《淮南子》《淮南子》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写,共21篇,是西汉的一部大著述。
原称《淮南鸿烈》,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作为一部理论著作,《淮南子》的论说博奥深宏,无所不包,但并非抽象说道,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第二章两汉辞赋第一节汉赋概说一、赋和散文、诗歌的区别《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汉书·艺文志》:“不歌而颂谓之赋”,意思是赋为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
赋与诗的不同在于,赋多以铺陈手法体物描写,诗多用比兴手法抒情写意,一直露,一含蓄。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赋与散文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形式上。
赋体通常韵散相间,句式较整齐,讲究节奏;散文则没有这些拘束,自然流畅。
二、汉赋的渊源汉赋主要渊源于楚辞。
《招魂》荀子的赋也对汉赋有影响。
先秦诸子中纵横家的散文也是孕育汉赋的渊源。
《战国策》三、汉赋的发展阶段及分类(一)从汉初到武帝即位初年的七十余年间,是汉赋的形成期。
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大赋开始出现,枚乘《七发》。
(二)从汉武帝到东汉中叶的二百多年间,是汉赋的兴盛时期。
汉大赋司马相如、东方朔、扬雄、班固、张衡等。
(三)东汉中期至汉末的一百多年间,是汉赋的衰落,也是汉赋的转变时期。
大赋创作减少,抒情小赋兴起。
代表作有张衡《归田赋》,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
汉赋分为骚体赋、散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
骚体赋在内容上继承楚辞的怨刺传统,侧重抒发个人怀才不遇之情,在形式上模仿楚辞,追求句式整齐,在表现手法上,尚铺陈,借用楚辞“香草美人”式的比兴手法,但篇幅不太长,且富有抒情色彩。
如贾谊《吊屈原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汉大赋(散体大赋),汉赋的主体。
其体制特点是篇幅较长,规模宏大。
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
韵散相间,散文成分较多,因此又称散体大赋。
因善于铺陈,对事物作穷极声貌的描写,因此又称体物大赋。
善用铺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描写事物,所描写的主要是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事物及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
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和张衡。
抒情小赋,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侧重于抒发愤世嫉俗和表现个人情志,形式上篇幅短小,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文辞清丽。
第二节汉初骚体赋与枚乘的《七发》一、贾谊(前201年——前169年)《吊屈原赋》揭露了楚国“谗谀得志”、“方正倒植”的不公正现实,表达了对屈原高尚人格的景仰和不幸命运的同情。
《鵩鸟赋》假借和鵩鸟的对话,表达了福祸相倚、造化无常的思想。
二、枚乘“七发”的涵义:1、刘勰:“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梁之子也。
”(《文心雕龙·杂文》)2、李善《文选注》:“说七事以启发太子”。
吴客、楚太子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畋猎、观涛、圣人要言妙道。
“据几而起”,“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七发》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第一,《七发》是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框架中以问答体展开的。
这个虚构的故事框架虽然简单,但作者能够自由地选择和表现自然和社会生活内容。
第二,《七发》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转化为以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
第三,《七发》所铺陈的内容,从多方面开拓了文学的题材,这些题材在后来的赋作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狩猎、观涛、车马王褒《洞箫赋》第四,《七发》已经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出现“劝百讽一”的现象,这成为后来汉赋的基本特征。
《七发》是标志汉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七发》又是“七”体的开创之作。
(主客问答的形式和七段的章式)傅毅《七激》,刘广世《七兴》,张衡《七辩》、曹植《七启》第三节汉代散体赋一、散体赋的文体因素表现对象主要是客观外界事物,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铺张描述。
“京殿苑猎”(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散体大赋的形成原因:首先,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所处的环境地位、思想状况有密切的联系。
其次,汉武帝好大喜功,且本人又喜爱文学,曾招纳了许多文学之士在自己身旁,提倡鼓励辞赋的写作,以“润色鸿业”。
二、汉代主要的散体赋作家(一)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蜀郡成都人。
《子虚赋》、《上林赋》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
故空借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
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
”子虚先生(楚)、乌有先生(齐)、亡是公《子虚赋》是子虚和乌有先生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