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
组织进行本单位范围内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确定本单位 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重要环境因素要对应到国家、行业法律法 规的具体条款。形成本单位《环境因素汇总表》和《危险源汇总及风险 评价表》,下发各项目参考执行。对于局《已辨识的环境因素及危险源 (指南)》中未列入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应上报局安全处。公司相关科 室掌握并保存与本部门分管业务工作范围相关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评价 表。
法。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贯彻生命周期思想并体现污染预防。工艺过程分 析法是根据各个工
艺过程,识别、排查出每个过程的环境因素。 4. 环境因素的评价 ⑴ 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依据 a. 环境影响规模 b. 严重程度 c. 发生的频次 d. 影响持续的时间
e. 控制情况 f. 相关方的要求
g. 对组织公众形象的影响程度 ⑵ 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 ① 采用是非判断法 凡符合下列原则之一,可直接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 a. 超标排放。 b. 资源、能源、材料消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c. 可回收利用的危险废弃物而未回收利用。 d. 有节约潜力,且对企业发展有直接影响。 e. 潜在的、发生后对环境会造成较大影响或财产损失。 f. 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g. 过去超标排放,后建立治理设施,做到达标排放。 h. 社区居民投诉较多。 i. 可回收利用的资源、能源而没有回收利用。 j. 发生过污染事故或伤亡事故。 ② 专家评价法 由施工管理科召集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的环保专业人员3-
7.安保科对项目上报的《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危险源辨识及 风险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和《重大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表》进行审核,确定项目经理部所评价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是 否适宜,确定项目经理部制定的控制措施、管理方案的实施性是否可 行。
4. 公司安保科负责组织相关部门针对公司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 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5. 公司安保科每三年定期组织机关各相关部门和所属各单位,更 新识别施工生产及办公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并对出现本规定 (第五条、㈡、2.⑴)情况时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更新评价。
6. 公司综合办公室负责对本单位办公楼或办公场所环境因素和危 险源进行识别、排查。
4.项目施工过程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以工程部门为主,
安全部门协助。工程部门在编制施工方案时,应反映出本工程环境因 素、危险源的相关内容,同时编制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表,确定本工程的 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或管理方案。编制的 《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一式两份,一 份留底,一份按规定及时交到安全部门汇总。
2. 不适用于本公司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初始辨识、评价。 第三条 职责
1. 公司管理者代表负责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清单的审核与 批准。
2. 全公司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分为二级管理。公司负责对本单位辨 识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进行管理。项目 经理部负责对本项目辨识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 境因素进行控制。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以预料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人员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危险性越大。因此将人员连续 出现在危险环境的情况定为10,将非常罕见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定为 0.5,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分别规定出若干中间值,如表2所示。
2. 危险源辨识应考虑: 三种状态 a.正常(例如:每天的正常施工过程) b.异常(例如:设备维修、检修) c.紧急(例如:火灾、爆炸、坍塌) 三种时态
a. 过去(例如:已经发生过的伤害事故) b. 现在(例如:作业活动、设备、设施等现在的安全控制状态) c. 将来 (例如:作业将发生变化,设备、设施变更,新工艺使用 时的安全控制状态) 3. 危险源辨识方法 使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按照下列方法进行危险源辨 识: a. 询问、交流。对于某项工作具有经验的人,往往能指出其工 作中的危害。从指出的危害中,可初步分析出工作所存在的危险。 b. 现场观察。通过对工作环境的现场观察,可发现存在的危 险。 从事现场观察的人员,要求具有安全技术知识和掌握职业健康安全 法规、标准。 C. 查询有关记录。查阅组织的事故、职业病的记录,可从中发 现存在的危险。 d. 获取外部信息。从有关类似组织、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 面获取有关危险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可辨识出组织存在的危险。 e. 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分析组织成员工作任务中所涉及的危 害,可识别出有关的危险源。 4. 风险评价
未超标 a=1 b.发生频率
持续发生 b=5 间断发生 b=3 偶然发生 b=1 c.影响范围 超出社区 c=5 周围社会 c=3
场界内 c=1 d.影响程度
严重 d=5 一般 d=3 轻微 d=1 e.社区关注度 非常关注 e=5 一般关注 e=3 基本不关注 e=1 ② 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标准 当a=5或b=5或c=5或d=5或e=5或总分Σ(a+b+c+d+e)≥14时,确定 为重要环境因素。 ⑵ 能源、资源消耗的评价 ① 内容及取值: f.万元年产值消耗量
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人以上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300万 100
元
40
3-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0~100万元
15
1-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30万元
7
伤残/经济损失1~10万元
3
重伤/经济损失1万元以下
1
轻伤(损失1~105工日的失能伤害)
D—危险性分值 根据公式就可以计算作业的危险性程度,但关键是如何确定各分值 和总分的评价。根据公路一局情况,总分在400以下,认为是低度风 险,采用加强培训提高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强化安全 检查等方法进行管理。如果风险分数值在400以上,是要采取措施进行
⑴ 采用半定量计值的评价方法分析每个危险源导致风险发生的可能 性和后果,确定危险程度的大小。评价方法采用作业条件危险评 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其简化公式是D=LEC
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当用概率来表示时,绝对不可能的 事件发 生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件概率为1。但在考虑系统安全时,绝对不 发生的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的将“发生事故可能性小”的分数定 为0.1,而必然 要发生的事件分数定为10,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为若干个中 间值,如表1所示。 表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机械的噪声。 b. 异常:指非正常但可预见的产品、活动和服务中产生的环境因
素,如施工机械检修。 c. 紧急:不可预见何时发生且可能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事故或
紧急情况,如火灾。 ⑶ 要考虑的八个方面: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废弃物管理、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土
地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当地其它环境问题及社区问题。 3. 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 环境因素识别采用工艺过程分析与现场排查、员工评议相结合的方
大 f=5 中 f=3 小 f=1 g. 可节约的程度 加强管理可明显见效 g=5 改造工艺可明显见效 g=3
较难节约 g=1 ② 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标准
当f=5或g=5或总分Σ(f+g)≥7时,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㈡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1. 危险源辨识范围 为充分辨识危险源,根据公司的主要活动和服务过程存在的不安全 因素的特点,对容易导致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坍 塌、中毒、火灾、职业病等方面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包括进入作业现场 的相关方人员的活动,使用的设备、设施、物资等)。
整改的重大风险,如表4所示。 表4 风险等级划分
D值
危险程度
>7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操作
500—720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400—500 显著危险,需整改
100—400 一般危险,需注意
<10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风险等级 备注
5
4
重大风险
3
2
低度风
1
险?
第五条 工作程序 ㈠ 危险源、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 1.安保科在局《已辨识的环境因素及危险源(指南)》的基础上,
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暴露
C—发生事故的后果 在公路一局范围内所有的活动、服务过程中,因各种过失酿成机械 设备损坏和安全设施失当造成人身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按其可 能产生的后果即人 员受到伤害的程度、经济损失额度的变化范围进行界定(经济损失系指 直接经济损失,泛指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损坏 财产的价值)。由于范围广阔,所以依据(GB6441-86)《企业职工伤 亡事故分类》规定分数值为1—100,如表3所示 表3 发生事故的后果(C)
2.项目经理部在工程中标后,开工前,由项目经理组织对该项目施 工区域、施工过程、项目部驻地生活区域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二次 识别和评价。
3.项目经理部在识别、评价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时候,应参考本单 位《环境因素汇总表》和《危险源汇总及风险评价表》,针对本工程的 特点、业主的合同要求和地方的特定要求进行二次识别和评价,编制出 本项目的《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和《危险源 辨识及风险评价表》、《重大危险源清单》。对于本单位未列入的环境 因素和危险源,项目经理部可直接补充。
㈠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 1. 环境因素识别的范围 ⑴ 公司工程施工、服务及管理活动中的环境因素。 ⑵ 公司所使用的服务、产品中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即相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