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

关于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

关于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管理的规定第一条目的为了使公司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运行并持续改进,对所有活动及服务中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辨识与评价,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环境因素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1.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所有活动及服务所产生的与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因素有关的危险源、环境因素的二次辨识、评价活动。

2. 不适用于本公司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初始辨识、评价。

第三条职责1. 公司管理者代表负责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清单的审核与批准。

2. 全公司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分为二级管理。

公司负责对本单位辨识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进行管理。

项目经理部负责对本项目辨识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

3. 公司安保科是本办法的主控部门,负责指导公司各业务部门、项目经理部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调查评价,并汇总调查评价结果,编制并发放《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指南)》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指南)》;负责组织评价公司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编制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和《重大危险源清单》,经公司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发放到各业务部门与各项目经理部。

4. 公司安保科负责组织相关部门针对公司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5. 公司安保科每三年定期组织机关各相关部门和所属各单位,更新识别施工生产及办公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并对出现本规定(第五条、㈡、2.⑴)情况时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更新评价。

6. 公司综合办公室负责对本单位办公楼或办公场所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识别、排查。

7. 公司技术质量科负责对推广“四新”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和环境破坏进行评估。

8. 公司机关各业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分管业务工作范围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识别、排查,并分别报安保科汇总。

9. 项目经理部根据公司《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指南)》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指南)》负责对本项目施工生产、办公、生活区域内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二次识别、评价。

项目工程部门负责编制健康安全和环保的控制措施或管理方案;项目安全部门负责监督检查落实情况。

第四条识别和评价方法㈠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1. 环境因素识别的范围⑴公司工程施工、服务及管理活动中的环境因素。

⑵公司所使用的服务、产品中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即相关方的)。

2. 识别环境因素应考虑:⑴三种时态a. 过去:过去发生并遗留至今的环境因素。

b. 现在:现在正在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

c. 将来:将来会产生的环境因素。

⑵三种状态a. 正常:指正常的产品、活动和服务中产生的环境因素,如施工机械的噪声。

b. 异常:指非正常但可预见的产品、活动和服务中产生的环境因素,如施工机械检修。

c. 紧急:不可预见何时发生且可能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如火灾。

⑶要考虑的八个方面: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废弃物管理、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土地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当地其它环境问题及社区问题。

3. 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环境因素识别采用工艺过程分析与现场排查、员工评议相结合的方法。

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贯彻生命周期思想并体现污染预防。

工艺过程分析法是根据各个工艺过程,识别、排查出每个过程的环境因素。

4. 环境因素的评价⑴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依据a. 环境影响规模b. 严重程度c. 发生的频次d. 影响持续的时间e. 控制情况f. 相关方的要求g. 对组织公众形象的影响程度⑵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①采用是非判断法凡符合下列原则之一,可直接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a.超标排放。

b. 资源、能源、材料消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c. 可回收利用的危险废弃物而未回收利用。

d. 有节约潜力,且对企业发展有直接影响。

e. 潜在的、发生后对环境会造成较大影响或财产损失。

f. 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g. 过去超标排放,后建立治理设施,做到达标排放。

h. 社区居民投诉较多。

i. 可回收利用的资源、能源而没有回收利用。

j. 发生过污染事故或伤亡事故。

②专家评价法由施工管理科召集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的环保专业人员3-5人根据(第四条、㈠、4、⑴)所列评价依据和专家的经验与学识对《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中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价,评出是非判断法涵盖不了的部分重要环境因素,所做会议记录由专家签字确认。

③采用打分法进行评价5. 环境因素评价打分法⑴污染物及噪声排放的评价①内容及取值:a.法规符合性超标 a=5未超标但接近标准 a=3未超标 a=1b.发生频率持续发生 b=5间断发生 b=3偶然发生 b=1c.影响范围超出社区 c=5周围社会 c=3场界内 c=1d.影响程度严重 d=5一般 d=3轻微 d=1e.社区关注度非常关注 e=5一般关注 e=3基本不关注 e=1②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标准当a=5或b=5或c=5或d=5或e=5或总分Σ(a+b+c+d+e)≥14时,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⑵能源、资源消耗的评价①内容及取值:f.万元年产值消耗量大 f=5中 f=3小 f=1g. 可节约的程度加强管理可明显见效 g=5改造工艺可明显见效 g=3较难节约 g=1②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标准当f=5或g=5或总分Σ(f+g)≥7时,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㈡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1. 危险源辨识范围为充分辨识危险源,根据公司的主要活动和服务过程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的特点,对容易导致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坍塌、中毒、火灾、职业病等方面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包括进入作业现场的相关方人员的活动,使用的设备、设施、物资等)。

2. 危险源辨识应考虑:三种状态a.正常(例如:每天的正常施工过程)b.异常(例如:设备维修、检修)c.紧急(例如:火灾、爆炸、坍塌)三种时态a.过去(例如:已经发生过的伤害事故)b.现在(例如:作业活动、设备、设施等现在的安全控制状态)c. 将来 (例如:作业将发生变化,设备、设施变更,新工艺使用时的安全控制状态)3. 危险源辨识方法使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按照下列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a. 询问、交流。

对于某项工作具有经验的人,往往能指出其工作中的危害。

从指出的危害中,可初步分析出工作所存在的危险。

b. 现场观察。

通过对工作环境的现场观察,可发现存在的危险。

从事现场观察的人员,要求具有安全技术知识和掌握职业健康安全法规、标准。

C. 查询有关记录。

查阅组织的事故、职业病的记录,可从中发现存在的危险。

d. 获取外部信息。

从有关类似组织、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面获取有关危险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可辨识出组织存在的危险。

e. 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分析组织成员工作任务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识别出有关的危险源。

4. 风险评价⑴采用半定量计值的评价方法分析每个危险源导致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确定危险程度的大小。

评价方法采用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进行。

⑵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用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个因素指标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其简化公式是D=LEC式中: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当用概率来表示时,绝对不可能的事件发生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件概率为1。

但在考虑系统安全时,绝对不发生的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的将“发生事故可能性小”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件分数定为10,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为若干个中间值,如表1所示。

表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人员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危险性越大。

因此将人员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情况定为10,将非常罕见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定为0.5,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分别规定出若干中间值,如表2所示。

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C—发生事故的后果在公路一局范围内所有的活动、服务过程中,因各种过失酿成机械设备损坏和安全设施失当造成人身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按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即人员受到伤害的程度、经济损失额度的变化范围进行界定(经济损失系指直接经济损失,泛指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损坏财产的价值)。

由于范围广阔,所以依据(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规定分数值为1—100,如表3所示表3 发生事故的后果(C)D—危险性分值根据公式就可以计算作业的危险性程度,但关键是如何确定各分值和总分的评价。

根据公路一局情况,总分在400以下,认为是低度风险,采用加强培训提高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强化安全检查等方法进行管理。

如果风险分数值在400以上,是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重大风险,如表4所示。

第五条工作程序㈠危险源、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1.安保科在局《已辨识的环境因素及危险源(指南)》的基础上,组织进行本单位范围内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确定本单位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重要环境因素要对应到国家、行业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款。

形成本单位《环境因素汇总表》和《危险源汇总及风险评价表》,下发各项目参考执行。

对于局《已辨识的环境因素及危险源(指南)》中未列入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应上报局安全处。

公司相关科室掌握并保存与本部门分管业务工作范围相关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评价表。

2.项目经理部在工程中标后,开工前,由项目经理组织对该项目施工区域、施工过程、项目部驻地生活区域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二次识别和评价。

3.项目经理部在识别、评价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时候,应参考本单位《环境因素汇总表》和《危险源汇总及风险评价表》,针对本工程的特点、业主的合同要求和地方的特定要求进行二次识别和评价,编制出本项目的《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重大危险源清单》。

对于本单位未列入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项目经理部可直接补充。

4.项目施工过程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以工程部门为主,安全部门协助。

工程部门在编制施工方案时,应反映出本工程环境因素、危险源的相关内容,同时编制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表,确定本工程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或管理方案。

编制的《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一式两份,一份留底,一份按规定及时交到安全部门汇总。

5.项目其他方面的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由各部门负责,其编制的《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一式两份,一份留底,一份按规定及时交到安全部门以便汇总。

6.项目安全部门汇总、编制本项目《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和《重大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或管理方案,由项目总工审核,经项目经理签字后报本单位安全科。

7.安保科对项目上报的《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和《重大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进行审核,确定项目经理部所评价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是否适宜,确定项目经理部制定的控制措施、管理方案的实施性是否可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