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角活动之我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阐明要“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
”区角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
这一过程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主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区角活动这种开放性的教育形式,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通过实践,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创设区角活动要安全、卫生、互不干扰。
1、安全:材料的准备注意消除隐患,如:材料避免带尖,以选择质地柔软的材料为主;不能有毒有味。
2、卫生:活动区设置的位置要根据活动区的不同来设置。
如:图书区就要设在光线比较好的地方,注意幼儿的用眼卫生。
幼儿接触较多的物品要勤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3、互不干扰:有些区活动量大,容易有噪声;有些活动量小,需要安静,所以要合理安排将相对静的区安排在一起,离有噪声的区远一些,尽量减少干扰。
如:音乐区与图书区就要远一点避免相互干扰。
二、科学投放区角活动材料。
材料是幼儿开展区角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构建知识的依托。
科学投放各种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是开展区角活动的重要保证。
因此,投放的材料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材料的目标性和探究性
由于区角活动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主题目标的指导下,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开展的系列活动。
因此,材料投放应具有目标性。
如:小班游戏“有趣的瓶宝宝”教育目标是使幼儿在游戏中掌握“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为了逐步达到这一目标,在第一阶段教师提供了不同颜色的瓶宝宝,使幼儿学习按颜色特征分类:在第二阶段教师提供了不同颜色、大小不一的瓶宝宝,使幼儿学习按物体颜色、大小特征分类;在第三阶段教师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瓶宝宝身上贴了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使幼儿学习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排序。
由于材料投放紧扣教育目标,且层层递进,所以幼儿一直保持着浓浓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探究是儿童在动脑思考基础上的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
因此,我们在材料的提供上,还应密切注意材料的探究性。
(二)材料的针对性和计划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因此,活动区域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
同样是建构区,小班教师就要结合小班幼儿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和小肌肉群不够发达的生理特点。
可为他们提供体积大,便于取放,类别相同的建构材料。
而大班幼
儿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在提供建构材料时,则要注重多样性和精密性,以满足他们的探究和自主发展的需求;社会性区域在设置上也应注意针对性,角色简单、分工明确的娃娃家应设在喜欢模仿、社会经验欠丰富的小班,利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超市购物可锻炼幼儿的分类、计数、交往等综合素质,可设在中大班;医院、邮局、理发店、银行这些社区的服务设施是幼儿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经常接触到的,便于幼儿的社会性成长,可设在大班,让幼儿在充分参观、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开展。
(三)材料的层次性和动态性
区角活动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能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变、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使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自信地操作、自主地交往,充分调动其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材料的提供上应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和动态性,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
材料的层次性:一方面从材料的加工程度来讲,可为同一个活动区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
如动手区内,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制作沙漏的空塑料瓶、装饰好的塑料瓶和已经做好的成品,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操作探索,更大程度地鼓励幼儿的自主学习。
另一方面可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
材料的动态性: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
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
如教师发现前阶段备受幼儿喜爱的语言区无人问津了,通过对幼儿区角活动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语言区角里的图书因投放时间长,造成破损严重和内容陈旧。
于是,教师动员幼儿把家里的新图书带到幼儿园一起分享。
同时,根据近期主题目标有目的地投放一些科技书籍。
果然,语言区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孩子们相互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介绍自己的新书,并时常光顾新到的科技书籍。
材料的动态性还体现在各年龄段及平行班之间的互动上,各班教师应及时沟通、交流幼儿区角活动的情况,做到材料的互补,资源共享,让材料真正地为活动提供服务。
三、将一成不变的时间安排为灵活多变的自主游戏。
以往幼儿一日活动的时间都在老师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幼儿没有选择游戏时间的权利,而且游戏时间的长短也必须受教师的控制。
现在,主要由幼儿决定游戏时间的运用。
这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地选择游戏时间、时间的长短,他们既有了充分和完整的时间建构他们自己的游戏,又有了与别人交谈分享的时间。
这种多角度、全方位、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使幼儿快乐地陶醉在自己的游戏中,自由地创造,主动地发展。
我们允许幼儿不受区域限制,自由取放玩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区域的范围、布局和功用。
如玩“娃娃家”的孩子在扮演角色的时候,常常根据角色的需要,到“表演角”自由选取服饰、头饰、乐器等道具;当“美工区”的孩子用橡皮泥捏出了各种好吃的东西后,他们觉得
这么多好吃的东西不给同伴分享太可惜了,于是“美工区”又成了“美食店”……开放的区域,使幼儿在游戏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胆、积极主动,更富有创造性。
四、合理发挥教师在区角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区角活动过程中应扮演“催化剂”或共同学习者的角色,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
活动开始和结束部分教师要采用整体观察的方式;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更多的精力投放于局部观察之中,但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将整体观察贯穿其中来观察幼儿。
根据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
如:在结构区教师发现幼儿在建立交桥,可发现没建立交桥进出口,老师不是直接的点出来而是参与进去扮成一个在立交桥上开车的司机,把车开到正在建立交桥的幼儿面前说:我要下立交桥从哪下?让幼儿发现问题,进行解决。
再如:幼儿在“科学角”里对新投放的“放大镜”、“多棱镜”、“万花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玩中他们引发了很多的疑问:“为什么镜子里小碎花转动后会变成许多五颜六色的花?”“为什么我的手指在镜子里变得这么大?”……面对孩子一连串的问题,我们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而是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讨论:“镜子还有哪些秘密?”“你还见过什么样的镜子?”“镜子有什么用?”……这种有意义的讨论可以使幼儿彼此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
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对镜子的种类、功能及原理产生了探索的激情,激发了幼儿下一次继续活动的愿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
”就是说游戏由幼儿自己选择,创造与表现自己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人们不能强加给他们或进行代替,教师应多用隐性指导。
如:在小医院区里冷冷清清,而娃娃家的“妈妈”只管抱着娃娃喂饭,好象没有其它事可做,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导向作用,以一个参与着的身份加入,扮做娃娃的外婆,去看小外孙,接过娃娃装做吃惊得样子说:“我的小外孙,这么烫,怎么办。
”自然幼儿就想到要去看医生,这样,原本冷清的医院就热闹了起来。
这样使每个区都能很好的开展。
总之,通过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区角活动的开展”是落实了《纲要》的基本精神,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潮流。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多方位的教育环境,使幼儿真正地成为游戏的主人,把区角活动这种潜在的教育价值转化为素质提高的现实价值,使区角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