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

内容摘要让•雅克•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如何恢复人们的平等,他认为要消灭人们的不平等,只有消灭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社会才能实现。

而社会契约的核心是权利的转让。

卢梭要求“一切人把一切权利转让给一切人”。

他认为,只有这种转让才是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社会契约所产生的结果既不是霍布斯所说的有绝对权利的“利维坦(怪兽)”,也不是洛克所说的只有有限权利的政府,而是有民主权的公意政府。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社会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理论上本身的缺陷。

正因为如此,当我们学习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他的理论。

从而发现他不足之处。

关键词:天赋人权公意国家的产生缺陷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学派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他信奉天赋人权说,认为人类最初处于“自然状态”时人人是自由平等的,这是天赋的权利,只有私有制的产生才导致不平等的产生。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两个理论前提:人生而自由、社会秩序神圣,其理论的特点是反对暴力——不管是政府的还是个人的,其要解决的问题是:“把权利所允许和私利所期望的结合起来,使得正义和功利不再分割”。

在卢梭看来,“放弃自由,就是放弃了人性,抛弃了做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天赋人权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

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自然人生活在绝对孤立的环境之中,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独立的,这时的人没有“你的、我的”财产观念,没有道德关系,所以无所谓善恶,人们的本性是淳朴的,没有任何要危害同伴的想法,只有两种天赋的情感:自我保存和怜悯。

它在自然状态下起着法律和道德约束作用,使人们和谐相处。

他说“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就是家庭。

而孩子也只有在需要父亲养育的时候,才依附于父亲。

这种需要一旦停止,自然的联系也就解体。

孩子们解除了他们对于父亲应有的服从,父亲解除了他们对于孩子应有的照顾以后,双方就都同等地恢复了独立状态。

”从这种人性的角度出发,卢梭认为我们未尝不可以将家庭当作政治社会的原始模型,将父子关系比作原始社会中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不过重要的是,“人们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转让自己的自由的”。

卢梭还进一步批判了霍布斯等主张的君主专制(认为人类一切权利都应该服务于统治者)。

卢梭认为他们的观点无异于在说,一群牛羊都有自己的首领,首领保护他们就是为了吃掉他们。

正如古罗马皇帝卡里古拉皇帝所说的“君王都是神明,或者说人民都是畜生”。

或者说正像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人根本不是天然平等的,而是有些人天生是奴隶,另一些人天生是统治者。

卢梭反对这种理论,认为这些只是一种君主的理论。

二、公意公意在卢梭的政治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社会契约论、主权理论和法律理论等都与之密切相关。

尤其是社会契约论,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即是:“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社会契约的核心是权利的转让。

在转让什么、转让给谁等关键问题上,卢梭的回答与他的前辈都不同。

霍布斯要求把除生命权以外的全部权利都转让给代理人,洛克要求只把财产仲裁权转让给代理人,卢梭的要求却是:一切人把一切权利转让给一切人。

卢梭说,只有这种转让才是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既然把自己交给所有人,也就不是交给任何一个人;而人们既然把自己支配的权利交出来了,也获得了同样的支配所有参加联合的人,那么,也就得到了与自己所失去的一切等价的东西,而又得到了更大的力量保持自己的所有物。

”就是说,每个人并没有失去自由的权利,却反而得到了更多的东西,那就是,自由权不会被任何人的权利剥夺。

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所产生的结果既不是霍布斯所说的有绝对权利的“利维坦(怪兽)”,也不是洛克所说的只有有限权利的政府,而是有民主权的公意政府。

所谓公意指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它是“每一个成员作为整体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但是,公意并不等于众意,不等于所有个别意志的总和。

公意是没有相互矛盾的个人利益,它是在扣除众意中相异部分之后所剩下的相同部分。

公意永远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永远是公正的,不会犯错误。

按照卢梭的观点,社会契约下的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的社会。

“社会公约为政体带来存在和生命;而立法为政体带来意志和行动的能力”,形成的契约必须有一系列强制执行的社会准则来规范缔约各方的行为,以保护契约各方的公共利益,保障人民的自由和平等,使契约得以执行。

卢梭认为人民必须遵守法律,这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义务。

他认为“在本质上,履行这些责任的个体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在为自己服务”。

但是法律的约束也不是无限的,“每个个体对那些一般约定留给自己的财产和自由拥有完全的支配”,这也许是现代“法律未禁止的即是合法”的思想的哲学阐述。

三、国家之产生卢梭认为,人们为了自存才不得不让度自己的权利从而组成国家的。

总而言之,国家的产生是基于公意的。

正是如此,所以国家的立法权属于也只能属于人民,即主权在民,它是不可转让、不容分割、不能代表的。

卢梭还认为政府的产生,并不是契约的内容或契约本身的目的。

政府只是人民为执行契约而创设的。

他认为“公共力量就必须有一个适当的代理人把它结合在一起,并使它按照公意的指示而活动;他可以充当国家与主权者之间的联系,他对公共人格所起的作用很有点象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对一个人所起的作用那样。

这就是国家之中所以要有政府的理由;政府和主权者往往被人混淆,其政府只不过是主权者的执行人。

”政府就是在臣民与主权者之间所建立的中间体,它的职能就是使二者相互适应,它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护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

四、社会契约论的缺陷1.前提之无法证明卢梭提供的整个理论似乎是可以自足的,也就是说按照他的理论思路的话,我们可以推导出和他一样的结论。

但是其前提是,我们必须认为卢梭提出的假设或者前提为真,因为“任何从错误的前提推导出的结论,其正确性都是值得怀疑的。

”但是,卢梭的那些假设是否能遂人愿呢,或者说其说明足以说服我们并使我们相信他的假设是正确的呢?只要,我们认真地去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卢梭的前提的正确性与否之论证存在着许多困难。

首先,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是无法直接证明的。

卢梭借助原始社会之假设来证明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

然而我们对于古人类的生活习性的了解,或者说原始社会的了解,所借助的是对现存的一些原始部落的考察。

可是,这些原始部落和我们所认为的原始社会的部落到底有多大共通之处。

是有很大疑问的。

因为即使这些部落真的原始社会的部落的承继,它们也经过了几万甚至几十万年的发展,他们的近况并不足以说明古人的情况。

因而,在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否自由而且平等或者自由平等有多大限度,依然是值得怀疑的。

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这是人类文明史发展的一种必然,因为在可以考证的社会形态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和平等正是处于一种扩大和上升的趋势的。

其次,人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何种方式达成了所谓的社会契约之无法证明。

当时人类社会居住本身的分散、交通的不便利都使得以那样一种全社会的公意达成契约成为不可能实现的行为。

2.前人不能为后人立法按照社会契约论,国家或者法律的产生,乃是基于人民的合意。

而我们知道,后人并没有参与社会契约的制订过程,而且往往在他们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之后,他们也没有明确地表示现行的社会契约是合乎他们的意愿的并承认该契约对他们的那种强制性的约束力。

相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前人未经其同意而擅自加于他们的。

于是,社会契约论将不得不回答这样的问题:(1).人是否生而自由平等的?如果是,那么前人的契约自然无法约束后人,哪怕是为了他们的利益。

因为,后人享有和他们对等的选择自己的生活的权利。

如果不是,那么社会契约是如何达成的。

(2).如果人与人之间,不是平等而自由的,那么,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将不复存在。

这时候,我们又不禁要问,在这样一种悖论的情况下,社会契约论将如何存在?3.强调公意不利于人权保护在卢梭的国家起源理论中,涉及到人民权利和国家权利的先后问题。

卢梭认为人民的权利先于国家权力而存在,国家权力的形成正是人民让度其权利的结果。

至于人民是全部转让还是部分转让其权利,卢梭的观点是人民让度其全部权利组成国家,再由国家来规定人民的权利义务范围。

这实际上将人权于消极的境地。

一般来讲,法律中自由的含义是——“法不禁止即是自由”。

而卢梭的这种理论恰恰相反,人们自由的范围和界限由法律加以规定,而此外法律未加以规定的,由于缺乏法律上的授权根据,所以必然也是法律所禁止的。

而就此而言,使人权的范围大大缩小,是极不利于人权保护的。

此外,卢梭在书中过分强调公共利益,而忽视了个人之权益。

由于,卢梭深深地意识到当时社会各种弊端和压迫正是由于私有制造成的,为了消灭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制度,卢梭过分地强调了公益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把自己纳入到共同体中去,并且消灭自己的个性,这样这个社会才是完美的。

因此,他同时也抹杀了个性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忽视了对个体予以保护对于整个共同体的存续的作用。

因此,尽管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宣称“人生而自由平等”,但是由于卢梭社会契约论本身所在的这种人权观的实质,也必然地造成了法国大革命中种种悲剧。

五、结论总而言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社会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理论上本身的缺陷。

他之谓“我要探讨的是权利的道理,而不是事实”,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得到理解,但是这种唯心的论证方法,显然还是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正因为如此,当我们学习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以历史的客观的辩证眼光来审视他的理论。

霍布斯,洛克,卢梭三者的“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有何区别社会契约说是17世纪和18世纪最有名的政治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

社会契约说是对国家神权说的直接否定。

它的两个基本功用是:解释国家的起源;规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

关于霍布斯,洛克,卢梭三者的“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因该理解为:这是以“自然状态”作为事实前提,社会契约论的三个版本,这三个版本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各个版本的社会契约论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但都是非本质的,社会契约论的基本逻辑线索在霍布斯那里已经奠定了,洛克和卢梭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霍布斯的继承者,尽管他们结合时代的需要对社会契约论作了较大的改进。

关于三者之间的区别,由于篇幅问题,我就简单的概括一下:霍布斯:代表作《利维坦》;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由于自然资源匮乏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战争状态。

在此前提下,霍布斯提出的“社会契约”就可以很好理解了,即霍布斯将自然状态的描述过于糟糕以及霍布斯对于秩序的渴望有关,可以简单概括为个人放弃管理自己的权利,赋予某一拥有强大力量者(即利维坦),并承认他的一切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