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应激 案例版
抵抗期
机体抵抗能力耗竭 衰竭期 再度出现警觉反应期的症状; 皮质激素分泌持续增高但GC受体 数量和亲和力;内环境紊乱。
例:武松打虎
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过程 上述三个阶段并不一定都依次出现
多数应激只引起第一、第二期的变化,
只有少数严重的应激反应才进入第三期。
GAS是对应激反应的经典描述,体现了应 激反应的全身性和非特异性
不同生物HSP大致相同 同种生物HSP有保守的 结构域
3. HSP的生物学功能
帮助新生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移位、复性及降解; 受损蛋白质的修复、移除和降解——分子伴娘 (molecular chaperon)功能。
Other proteins
HSP
HSP表达↑:能增强机体对多种应激原耐受能力.
HSP70的结构示意图
急性应激↑ 升高血糖,保护组织 慢性↓ ↑ 保Na+,维持血容量
情绪 认知 行为
大脑皮层 边缘系统
社会心理应激
躯体刺激
PVN
CRH ACTH CA↑ GC
脑桥蓝 斑
腺垂体
肾上腺皮质
肾上腺 髓质
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一)热休克蛋白(HSP) (二)急性期反应蛋白
(一)热休克蛋白(HSP)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 指机体在应激时细胞合成增加或新合成的一 组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属非分泌型蛋白质, 在细胞内发挥保护作用。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调节示意图
应激刺激
(-) (-) ( 长 反 馈 ) 下丘脑 CRH ACTH
腺垂体 ACTH 肾上腺皮质 糖皮质激素
( 短 反 馈 )
4. GC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1)抑制免疫反应:胸腺、淋巴结缩小,易感染
(2)抑制生长发育:GH,靶细胞对生长介素抵抗 (3)抑制性腺轴:GnRH,LH;性腺产生抵抗 (4)抑制甲状腺轴:TRH、TSH;T4T3 (5)其他:代谢改变,胰岛素抵抗形成
分泌有促进作用,但对胰岛素的分泌有抑制作用。
表1 儿茶酚胺对激素分泌的作用
激 素 作 用 β β 受 体 ACTH 胰高血糖素 生长素 甲状腺素 甲状旁腺素 降钙素 肾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 胃泌素 胰岛素 促进 促进 促进 促进 促进 促进 促进 促进 促进 抑制 α(?) α(?) α β β β β β β α
三、应激的分类
应激原对机体的影响 生理性应激 病理性应激
应激原的性质不同 躯体性应激
心理应激
适度的应激
调动全身各种功能
避开危险 防御和适应代偿 生理性应激 动员非特异适应系统 增强了适应能力 良性应激
娱乐 中奖 提升等
过度的应激
机体适应机制失效
代谢障碍和组织损伤 机体明显损伤 病理性应激 劣性应激
(一)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LC/NE)
1.结构基础: 脑干蓝斑(中枢位点)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上行 大脑边缘系统
蓝斑
(最敏感)
(杏仁复合体、海马、边缘皮质及新皮质) 下行 脊髓侧角
(调控交感-肾上腺髓质)
杏仁体、海马、边 缘皮质、新皮质 情绪、认知 和行为功能 变化
倾向于与蛋 白质的疏水 基团结合
ATP酶结构域 (高度保守)
基质识别结构域 (可变区) 200氨基酸残基
N
450氨基酸残基
C
蛋白酶敏感位点
(1)帮助新生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移位、结构维持
(2)蛋白质的修复与移除
N端:具有ATP酶活性的高度保守序列; C端:具有相对可变的基质识别序列, 与受损蛋白的疏水区结合。 消耗ATP 受损蛋白恢复正确折叠
脑桥蓝斑
2. 应激时的基本效应
应 激
中枢效应
兴奋、警觉、紧 张、焦虑
外周效应
交感神经兴奋 肾上腺髓质兴奋 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脑桥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上的 α-肾上腺素能受体
CRH释放增多
启动HPA轴
3. 适应代偿意义(CA)
①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警觉,以利机体协调 神经-内分泌反应; ②提高心输出量和血压: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使 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和外周阻力增加,从而 提高心输出量和血压;
应激 (stress)
是指机体受到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 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非特异性适应反应, 又称为应激反应(stess response)。
烧伤 手术 感染 缺氧 强光 噪音
一定 强度
特 异 性 反 应
组织坏死 化脓 酸中毒
非特异性适应反应 Stress 心 血 恐 焦 压 率 虑 惧 升 增 高 加
下丘脑室旁核(PVN)(中枢位点)
腺垂体 肾上腺皮质 上行 大脑边缘系统
PVN
(杏仁复合体、海马、边缘皮质及新皮质) 下行 腺垂体和肾上腺皮质联系
2. 应激时HPA轴兴奋的基本效应
应 激
中枢效应 外周效应
兴奋或 愉快感
抑郁、焦 虑、厌食
CRH↑
GC↑
正常:25-37mg/d 应激:>100mg/d
1946年,Selye将Stress一词引入生物学和医学,指机体 所处的一种紧张状态以及所表现的反应,并提出全身适 应综合征概念。提出在全身适应综合征中起主要作用为 :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Stress译为应激。
Dr. Hans Selye
• Cannon的紧急学说和 Selye的全身适应综合 征学说构成了应激的 经典学说。
HSE
HSPs
GAAnnTTC
(二)急性期反应蛋白
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 APR ): 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应激原,可诱发机体快速 启动防御性特异反应,如体温升高、血糖升高、血浆 中某些蛋白质含量改变,这种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 急性期反应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 APP ): 在急性反应时血浆浓度升高的一些蛋白质称为急性期 反应蛋白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某些补体成分 等,属分泌型蛋白质。 负APP:少数蛋白质在APR时反而减少,如白蛋白,前 白蛋白,运铁蛋白等。
(三)其他
应激时其它激素变化及其适应代偿意义
名称
β内啡肽
分泌部位
腺垂体
变化
↑
作
用
镇痛,抑制交感-肾上腺髓 质过度兴奋,抑制ACTH及GC 的过多分泌
促进糖原异生和肝糖原分解
胰高血糖素
胰岛α细胞
↑
胰பைடு நூலகம்素
ADH
胰岛β细胞
下丘脑(室旁核)
↓
↑
血糖↑
保水,维持血容量,增强抵 抗力
生长激素
醛固酮
腺垂体
肾上腺球状带
第十章 应激
目
1 2 3 4 5 概述
录
应激的发生机制 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应激与疾病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大纲要求
掌握 熟悉
了解
应激、HSP、应激性溃疡的概念; 应激的基本表现及发病机制 应激时机体的变化 防治原则
武 松 打 虎
1.为什么武松能有如此大的力量打死老虎? 2.为什么人们遇到危险情况时逃跑的速度会超常 的快?并常伴有心率↑、警觉、紧张、恐惧等变 化,机制是什么?
1. HSP的基本组成
高度保守,同类型HSP基因序列高度同源,
对维持细胞生命十分重要。 结构型 诱导型
正常时存在于细胞,组成细胞内的结构 应激源诱导下产生的
2. HSP的生物学特点
高温、中毒、感染、 缺血、缺氧、自由基
(1)诱导的非特异性 (2)存在的广泛性 (3)结构的保守性
广泛存在整个生物界 无组织、细胞特异性
LCU
100 73 65 63 63 53 53 50 47 45
生活变化单位(life change units,LCU)
LCU
> 300 LCU 150-300 < 150
患病率
70% 患病比例 50% 不患病
应激原的特点:
1.一种因素要成为应激原,必须要 有一定的强度和时间。 2.但同一应激原作用于机体,有个体差异性。
与刺激因 素性质无 直接关系
二、应激的病因
凡是躯体的、精神的或社会上因素的刺激,
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能引起应激反应的
各种因素被称为应激原(stressor)。
外环境因素 内环境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1.外环境因素
温度剧变、射线、噪声、强光、电击、低
压、低氧、病原微生物及化学毒物等
2.内环境因素
HSP的发现过程
1962年 ,Ritossa最初观察到正常果蝇暴露于高温 后 ,其唾液腺染色体蓬松隆起 ,但当时未深入研究。 1974 年 ,Tissieres 等证实高温引起果蝇染色体蓬 松是由于热休克激发染色体内基因转录,合成特异性 的蛋白 ,即热休克蛋白。 后来 ,Bond 等发现 ,不仅热 ,许多对机体有害的应 激因素 ,如缺血、缺氧、感染、重金属、营养缺乏等 都可诱导HSP的生成 ,因此又称其为应激蛋白( stress proteins, SP) 。
其主要理论基础是应激时神经内分泌反应
GAS对于应激反应的描述是不全面的
第二节 应激的发生机制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LC/NE)兴奋
神 经 内 分 泌 反 应
儿茶酚胺分泌↑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HPA)强烈兴奋 糖皮质激素分泌↑ Rest hormonal responses to stress
ACTH↑
意义:是应激最重要反应,保证机体在恶 劣条件下生存的最重要的激素 。 例如:切除肾上腺的动物应激时极易死亡。 判断应激强度的指标: 血浆糖皮质激素浓度 尿中17-羟类固醇排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