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中

关中

关中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立将促进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其文化产业资源是该区域的优势资源,文化产业是带动该经济区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其开发模式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产业能否快速稳定的发展。

从资源现状及商业属性的探讨,借鉴其他产业经济区的开发模式,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开发模式提供了参考
建议。

标签: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产业;开发模式
关中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

国家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对于天水、关中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是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大举措,对于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推动陕、甘两省乃至整
个西北地区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资源现状
关中天水经济区可作为文化产业的资源很丰富,有大量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中天水经济区主要覆盖区域在陕西省和甘肃省,故以陕西省和甘肃省的总
体概貌来介绍。

陕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其蕴含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有着13个王朝的建都史,文物景点星罗棋布。

全省文物景点35750多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4处,馆藏文物65万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637件组。

这些国内其他省市无法相比的、具有绝对优势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为陕西的特色文化产品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
料信息和实物标本。

甘肃省在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也较为丰富。

有野外文物点1133万处,石窟群达23处之多,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6处。

在古代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甘肃有古文化遗址优势、彩陶文化优势、简牍优势、长城优势、石窟寺优势。

甘肃的民间文化兼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与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特征。

陇东地区是周先祖的故乡,这里的剪纸、皮影、刺绣、道情等民间艺术样式中,保存了丰富的图腾文化
和远古民俗风情。

2 其他产业经济区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借鉴
2.1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开发模式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开发模式包括文化旅游、演艺影视、文展文博、餐饮包装、娱乐等。

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本地的文化资源为依托,树立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观念,大量引进国内外的技术,加强人才的自我培养,鼓励国有和
民营资本进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战略,构建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为:点轴开发-市场主导-产业互动-政府支持。

黄河三角洲的吕剧与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但演艺业发展不尽人意,在于体制和机制的约束,市场化程度低。

其演艺业发展的模式为:市场引导-公司运作-政府协调。

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和支柱产业,影视演艺业模式为:以电视产业为龙头-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数字化支撑。

文博会展业是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文化产业之一,其开发模式为:文化需求为龙头-体制机制改革-产业化开发。

文化品位成为餐饮业竞争的核心力,黄河三角洲饮食娱乐文化产业开发模式为:黄
河三角洲文化-演艺业、旅游业-特色菜肴和服务-集团化模式。

2.2 漓江古东景区“鱼形”剧场开发模式
“鱼型”剧场开发模式是新型休闲旅游景区建设新模式。

以往的开发模式旅游效益较为单一;而“鱼型”开发模式一方面强调开发活动中对景区生态文化的挖掘展示以及旅游活动中对生态文化与体验的获取;另一方面要强调旅游活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社区发展的关爱。

“鱼型”开发模式要求人们将旅游产业与资源环境、企业经营者与广大游客、旅游社区和政府管理结合起来,目标指向整个
生态旅游系统的高效、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休闲旅游是客人与主人角色互动的产物。

通过东道主在生态旅游资源场景下的表演、东道主在掮客的作用下与客人的互动以及客人的参与等一个个具有空间约束性的旅游情境串联组合在一起并伴随着时间流而发生的心理调适和激变过程,而达到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休闲、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以及系统、高
效环境的良性循环。

3 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的理论构建
3.1 倡导积极健康的文化产业开发环境
在建立大关中旅游区初期,为文化产业的开发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运作环境。

该时期主要发挥政府职能。

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并能建立科学的旅游区域合作机制。

改变政府管理模式,由行政管理向服务社会向科学管理转换,政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各旅游企业信息能互通有无,实现跨地区的集团和连锁经营,打好“大关中旅游”的品牌。

同时,政府应做好“大关中旅游”的前瞻性规划,积极给予引导。

西安政府在这个方面应该走在前面,体现自己的“领头羊”作用,积极推动
这一旅游区的高速发展。

3.2 增强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流动性并提高附加值
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大关中”市场,增强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流动,促使区域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创造“大关中”新形象的市场需要,应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实现“资源同线、市场共享”,既要考虑资源的独特性、差异性又要体现推行联合性,遵循市场规律,以优质服务和实际行动去赢得市场。

逐步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提高
文化产业资源开发的附加值。

4 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的路径选择
4.1 文化旅游业及其发展模式
发挥以西安为中心,以天水为呼应的辐射作用,重点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其开发模式可借鉴黄河三角洲和漓江生态旅游的鱼型模式,文化旅游
发展模式定位为:点轴开发-产业互动-市场主导-政府支持。

产业开发路径:一是积极发掘包括伏羲、炎帝、黄帝“三皇文化”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二是传承和创新包括“三皇文化”及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之先秦文化、汉唐文化、道教、儒教、佛教等历史文化;三是大力弘扬现代文化,发展文化机构、研究会和文化产业。

而“三皇文化”中伏羲文化的演示在全国几乎是个空白,大开发区应率先填补这个历史空白;四是构建“华夏(中华)始祖文化园”、法门寺文化园区、临潼文化产业园区、曲江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西部影视基地等一批文化
产业基地,壮大一批名牌文化企业和现代文化品牌。

4.2 民俗产业及其发展模式
关中天水经济区另一大特色文化资源即民俗资源,而且亟待产业化开发。


中天水经济区内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秦腔、剪纸、石雕、泥塑、剪纸、绘画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资源,革命传统文化、黄土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等在这里交相辉映。

其中陕北剪纸已多次在国内外艺术节展览,“延安五鼓”已经参加了多项社会重大活动,陕北民歌王享誉全国。

其发展的模式为:市场引导-公司运作
-政府协调。

(1)市场引导:民俗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群众口味,考虑本地与外地的消费承受能力。

对民俗资源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问题应予以重视。

民俗资源市场如果仍然以政府推动为主,产业化效果就会滞后。

(2)突出公司运作机制:实现民俗市场经营主体公司化和品牌化运作,传承民俗传统,产业化开发,提高其产品附加值。

作为表现民间艺术的民间演艺团体和剧团要转变传统体制,借鉴公司化管理和产业化运作、集团化运作的经验,以项目和资产为纽带,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的方式,以公司化为突破口,以国内外文化市场为目标,组建演出公司,建立创作基地和创作人才队伍,借助演出产品制和广告公
司推向市场。

(3)政府协调功能要充分发挥:民俗资源仅是一个基础,从资源到支柱产业需要一个转化过程,就是需要一个产业发展平台,才能形成经济效益。

政府推动民俗产业的体制改革,急需政策的支持。

同时,政府用财税、税收、工商、投资、融资的优惠政策构建宽松的环境,保证演艺业的体制改革。

政府还要设立文化产业专
项基金和创作基金,提供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江蓝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国家统计局文件.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Z].国统字[2004]24号.
[3]陕西省统计年鉴(1992-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徐阳.陕西经济社会蓝皮书(2002)[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5]吴声怡,许慧宏.论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福建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