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设计与实施——曾冠霖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设计与实施——曾冠霖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设计与实施——曾冠霖一、导读准备(一)教师准备首先,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之前,教师要深入阅读和思考,并广泛收集与《乡土中国》相关的如费孝通的《乡土重建》等学术类著作、莫提默·J.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等理论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欧阳辉纯的《伦理学视野中的“乡土中国”》等论文资料进行学习、钻研。

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情,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或方法。

我执教班级的学生属于深圳市中等层次的学生,整体把握整本书的能力不强,逻辑思维的能力缺少训练,语言理解的能力也有待加强。

为此,在此书的导读的过程中,我结合其独特个性,通过交叉重复、对比研究、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学术类著作的能力。

(二)学生准备《乡土中国》共14章,教师共开设4节导读课。

在教师开设导读课之前的前两周,布置全班学生通读全书。

在教师正式开设导读课的第一周前,要求学生阅读前3章;第二周前要求学生阅读4-8章;第三周前要求学生阅读9-11章;第四周前要求学生阅读12-14章。

学习任务一是摘抄出各章的论点句;二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章的行文结构。

每周教师开设导读课时,要求学生展示前一周的优秀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成果,教师进行阅读指导并布置下一周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或活动。

二、导读过程第一课时亦写亦画图结构且范且引明概念(一)导读内容“重刊序言”“后记”“附录”及前3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二)导读过程1.激趣导入师生对“春节回乡潮”“北漂”等社会现象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2.三个任务任务一:略读“重刊序言”“后记”,了解此书的写作背景、学术范围、成书目的。

任务二:浏览“目录”,了解此书基本内容或概念。

任务三:略读“附录”,了解作者的学术经历,明确作者对自己学术研究的评价,以及此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示范使用MindMaster软件绘制“如何阅读学术类著作”的思维导图,并介绍快速、有效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

3.两个活动活动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图画前3章的结构提纲,归纳各章主旨,并分析3章之间的联系以及这3章在全书中的地位或作用。

通过师生讨论,总结如下:第1章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第2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第3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前3章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

前3章在全书的地位或作用:前3章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基础。

活动二:学生阅读前3章,理解“乡土社会”这一概念。

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师生讨论并总结如下:理解概念首先应抓住论点句归纳推断;然后通过引用材料理解概念;再者借助对比概念参照比较;最后还应该采用演绎佐证法反思检查概念的完整性、准确性等。

例如:“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论点句)“从基层上看去”,言下之意,“乡土性”只是中国社会的整体特征的一部分,并且乡土性是针对“中国社会”而言,并非仅仅针对中国乡村社会而言。

可见,从空间上看,“乡土社会”不仅包括农村。

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

”——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征之一。

(引用材料)此则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化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对比概念)可见,从时间维度上看与“乡土社会”相对应的应该是“现代社会”。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

(演绎佐证)所以“乡土社会”这一概念的内涵应该包括其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特征。

而前3章关于“乡土社会”概念的阐述仅仅只包含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部分特征,因此,关于“乡土社会”概念的界定需要完善补充。

(三)布置第二周前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及活动1.阅读内容阅读4-8章。

2.学习任务及活动任务一:精读重点段落,理解核心概念,总结归纳“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的内涵,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

活动一: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绘制4-8章的思维导图,看看4-8章会产生怎样的分类结果,并说明理由。

活动二: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语言文字的特点。

第二课时研讨分组促思维精读示范品语言(一)导读内容第4-8章(“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二)导读过程1.一个任务两个学习小组的代表,分享本组用思维导图形式总结出的“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内涵。

师生讨论,最终呈现出“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比较的思维导图如下:2.三个活动活动一:学习小组的代表,分享本组绘制4-8章的思维导图及分类结果,并说明理由。

师生讨论,学生代表分别说出分类结果及分类原因,具体如下:第一种分类方式:4、5章为一组,从群己关系看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是差序格局,维持私人道德;6、7章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社群特点是事业社群;8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特点是礼治社会。

第二种分类方式:4、5、6、7章为一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导致了思想上大家维系私人的道德,社群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事业社群,情感上男女有别;8章为一组,礼治社会有效保障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

第三种分类方式:4章为一组,5、6、7、8章为一组,其中5、6、7、8章都围绕第4章差序格局展开论证的。

第四种分类方式就是每一章都单独成为一组。

当然,还可以把5章不分组、合成一组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活动二:某学习小组成员分析第5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所引用文字与所阐述观点的关系。

师生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如下:引用的材料是为了论证相应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的阅读方法:借助浅易的引用文字理解观点,或者紧扣观点句去理解雅致精深的引文。

活动三:想一想,以下语言文字有何特点,在文本中有何作用?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

“本立而道生。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

《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

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通过这一活动,师生达成共识如下:虚词的恰当使用使本书语言具有逻辑性;事例、比喻等使语言生动、通俗平易,降低了理解难度,但也存在比喻不够贴切的弊端;引用儒家文化经典的内容,使语言具有雅致精深的特点,但是也增加了理解难度;鉴赏语言我们应该具备辩证思维。

(三)布置第三周前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及活动1.阅读内容阅读9-11章。

2.学习任务及活动任务一: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归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概念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比较能力。

活动一:分析9-11章,用一句话说明这三章与本书标题《乡土中国》有什么必然联系?活动二:想一想:“法律”与“规则”分别是哪一种秩序的产物?二者有什么区别?第三课时对比研读习方法你言我语看联系(一)导读内容第9-11章(“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二)导读过程1.一个任务两个学习小组代表,分享本组用思维导图形式总结的“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的概念内涵。

必须指出的是,这一课时的总结概念内涵,区别于第二课时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的二维对比。

这一任务促使学生多维对比,尝试画出三维对比的思维导图,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乡土社会。

2.两个活动活动一:联系本书已经阅读过的内容,分析9-11章,用一句话说明这三章与本书标题《乡土中国》有什么必然联系?师生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如下:这三章是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联系前八章所读内容很容易发现:第1-3章是从经济、文化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4-8章是从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

而这三章(第9-11章)是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

第一、第二课时重在提升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第三课时的这一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

活动二:举例说明“法律”“规则”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哪一种秩序的产物?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如下:“法律”是法治秩序的产物,“规则”是礼治秩序的产物。

这一活动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二者的区别,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同时,对比归纳分析也是对之前学习内容的巩固。

(三)布置第四周前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及活动1.阅读内容阅读12-14章。

2.学习任务及活动任务一:联系全书,填写对比概念表格,促使运用对比的方法把握整本书的概念。

任务二:以《“乡土中国”的今天》为题,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或自己做过的调查,分析“乡土中国”一词的变迁,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学习委员创建微信群,共享所有文章。

活动一: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总结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并准备好分享的文字、图片资料。

活动二:各学习小组查找《语文常谈》《人间词话》《时间简史》相关资料,做好阅读推荐准备。

第四课时群策群力比概念追古溯今承文化(一)导读内容第12-14章(“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二)导读过程任务一:联系全书,填写对比概念表格。

教师共同讨论,完成“对比概念表格”填写如下:(注:括号内为填写内容)通过对比概念,进一步加强学生比对分析的能力。

任务二:联系现实,以《“乡土中国”的今天》为题,分析“乡土中国”一词的变迁,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然后以演讲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文章或心得。

这一活动从学生呈现的演讲内容来看有以下特点:大部分学生能联系社会现实,结合思想观念、经济模式等去阐述“乡土中国”在现代社会的留存与变化,但是很少同学能对相应的文化内涵进行辩证性分析。

部分学生存在不能理论联系现实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热点新闻、影视作品等,进而分析其中隐含的有关“乡土社会”的思想。

活动一:学习小组代表分享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并展示相关文字、图片资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