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与实践意义
——以寒假学生《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规定了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位列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
整本书阅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1)整体把握这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基本方向在于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一、教师指导阅读中“提问式阅读”的有效性
自主阅读和教师指导的关系。
理想的阅读状态是不被打扰的自主阅读,在学生没有到达理想状态之前,教师指导的作用包括:帮助学生读完整本书,引导学生发现独立阅读时没有发现的问题或者帮助学生解决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完整本书不能只靠监督和测评,而是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为此我在《红楼梦》整本
书阅读教学中设计了几种阅读活动。
在文本人物形象把握方面的探究问题设置。
1、《红楼梦》中有些人物形象的姓名借助谐音特点表示了作者的某些暗示,试举例两例说明。
2、“金陵十二钗”正册包括哪些人?为什么?副册、又副册可能包括哪些人?你最喜欢哪一位?能解释一下她的判词吗?请完成下面的“金陵十二衩”身世表。
(分别从人物、身份、判词、主要经历、结局和性格方面)
一、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格价值取向。
个人体验的关系。
严格来说,整本书的主要教学价值并不是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它更重要的价值体现在改变学生的观点态度,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即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促进学生的思想发育和精神成长,引领学生走向更好的自己。
因此,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走进小说呈现的“他人的世界”,在他人的世界中思考自己的问题,在阅读中融入情感,生成个性化的体验,完成自身的成长;走进小说营造的文化场域,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渐染,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提高文化理解和传承的能力。
比如我设置了一个阅读活动“从以下两个辩题中任选一个,在班级组织一次辩论会:①在现代社会中,黛玉和宝钗谁更受欢迎?②薛宝钗是温柔敦厚、豁达大度,还是工于心计、冷酷自私? ”让学生形成阅读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自我的个性的展示。
突出阅读对于自身的素养的提升和人格价
值取向的追求。
三、整本书的跨界阅读。
经典名著常常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
跨界阅读指阅读本书过程中,学生突破学科边界、突破纸质媒介进行的综合阅读。
有些书的阅读需要打开学科的界限,综合利用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的知识获得更深刻地理解;有些书需要打开不同艺术形式的边界,借助戏剧、电影、评书、连环画等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对比细节,发现差异。
学生在跨界阅读过程中,体会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现人物、设置情节方面的特点,立体化地品评人物,加深对原著的理解,有助于客观地、多角度地评价分析原著。
四、经典重读,丰富小说的主题的内涵。
意大利学者卡尔维诺将经典定义为“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200多年来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她是封建制度的挽歌,有人认为她是对青春和爱情的歌颂,有人认为她是对女性的颂扬以及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不知你又会看出什么?
中学生阅读的整本书大多是经典著作,语文教师引导他们养成重读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能够陪伴自己终生的书,常读常新,在不同年龄获得不同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