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养生十诀
一、饮食有时。
古人主张先饥而食,先渴而饮。
就是说,不要等到十分饥渴时才饮食,饮食要讲究定时、定量。
二、合理调配。
配膳中主食与杂粮的搭配、五味的搭配,都应恰到好处,而且要注意烹饪方法。
三、谨和五味。
饮食五味(甘、辛、苦、酸、咸)不可偏亢。
过食五味各有所伤。
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刍而唇揭;多食甘,则胃痛而发落。
”
四、清淡为上。
淡食是指多食蔬菜,少食荤菜,主张薄滋味。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主张“善养性者,常很少食肉,多食饭”。
五、适温而食。
胃喜暖而恶寒,忌大寒大热。
食物过热过烫,对消化道主要是物理伤害;烧灼粘膜、烫伤管壁;过食生冷,寒伤脾胃,运化失调,食满腹胀,甚而痛肠无时,导致呕吐、腹泻、痢疾等病。
六、饥饱适中。
饮食以适量为宜,饥饱失需都会产生疾病。
古代就有很多养生学家主张饮食宜节量。
七、食宜缓细。
《医说》说:“食不欲急,急则捐脾伤胃,法当熟嚼令细。
”
八、饮食宜洁。
饮食不洁可造成食物中毒,引起腹痛、腹泻、下痢、呕吐等,甚至导致细菌性痢疾。
九、怒后勿食。
孙思邈说:“人之当食,须去烦恼。
”古人还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
”
十、餐后养生。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食饱行百步,需以手摩腹数百遍,叩齿三十六,津令满口,直食宜消,益人无百病。
饱食则卧,食不消成积,以生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