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期末考题

马哲期末考题

一、世界的本原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34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理论意义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实践意义1.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既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反对僵化和无序。

3.既然物质是运动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

4.既然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重视和珍视时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

5.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

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及其代表人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试图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在物质观上,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某些原初的物质,即“始基”,变化、发展而来的,万事万物又可以还原为这些原初物质。

在中国古代,代表观点是“五行说”,认为世界万物的联系和发展可以用“水、木、火、金、土”五大要素的“相生相克”来解释。

代表人物在古希腊,泰勒斯把水定义为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参见【原子】条),原子论认为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不可分、不可灭、至小无外的“原子”在“虚空”中的无规则运动而产生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地猜测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缺少科学证明;而且把哲学物质范畴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混淆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并不能真正解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及其关系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形式之一。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规律、属性、潜意识、灵魂、精神、信息、规律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意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眼中看到的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注意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主观意识指的是自然规律等内在非物质的总和,不是简单指人类思维。

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

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抽象非实体,与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无关。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这就使客观唯心主义常常不自觉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观。

同时,由于“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所以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些合理的思想成分绝非偶然,而应视其为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所然。

四、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观点,正确地揭示了包括自然、社会和人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

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无论具体特点如何,都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就是客观实在。

世界是物质的,也就是说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都是物质的,都是客观实在的具体形态。

第一,自然界是客观的首先,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

无论是无机自然界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宙世界,还是有生命的生物界,都是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产生,并客观地存在着。

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理论证明,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物质客体,它们各有自己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决不是上帝意志的产物。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论证明,自然界中无机物和生命是统一的。

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演化而来的,高级生物是由低级生物进化而来的。

其次,人类产生后,生产劳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人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印记。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物必须客观存在着,并且具有可以被人们利用和改造的属性。

也就是说,人们利用和改造的自然物,不能是凭空想象的自然物,也不能凭空想象它有什么属性。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必须依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遵循自然物的客观规律,不能随心所欲。

第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自然界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是客观实在的。

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没有意识。

但是,对于人类社会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是客观实在的,就比较难以理解。

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变化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动机支配下的。

尽管如此,人和人类社会仍然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客观实在的。

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是由客观世界发展而来的。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

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证明,人和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其次,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社会存在是由一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以及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等条件构成的复杂的物质体系。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种物质力量。

构成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实体。

生产力既是前人创造的客观结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的产物,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

生产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物质关系。

社会的一切关系,归根到底都是物质或物质派生的关系。

社会的精神生活也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而独立存在,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

再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人类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但是,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

人类社会必然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人不能改变的。

五、马克思主义的和谐观(结合马克思主义辩证观:事物形形色色有差别不是绝对的;矛盾对立与统一:任何矛盾都是易逝、短暂、相对的,和谐是矛盾同一性在人类世界的最高表示;最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和谐的意义)首先,和谐自古以米就是人类所追求的共同价值目标,具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

其次,空想社会主义中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

再次,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的建构经历了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所体现的和谐是动态的和谐。

映射出所要建构的和谐社会不是一种超越社会形态的、绝对的、永恒的社会状态,而是一个依赖于社会经济条件、尤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程。

最后,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的中国化是一个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与中国实际关系的总体性概念,它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必须在中国具体化和中国实际必须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在内因和外因共同的作用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不断生成、发展。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高层次的运动系统,内含着复杂的矛盾群。

这个复杂矛盾群的存在和运动促进着人类社会不停向前发展和进步,昭示了和谐社会实现的应然和必然趋势。

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普遍性: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处不在)②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无时不有)(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①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横向);②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纵向)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特殊性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③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2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