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这门学科既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

因而,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同时也担负起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责任。

也就是说,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固有属性,是其功能性的重要部分。

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教学生读书,为的是让学生从所读书中求得真理。

”这句话就揭示了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性质特征。

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来进行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一、审课题中育德
课题是文章的灵魂,往往浓缩课文的内容和思想。

透过课题,一般就能深入文章的深层进行挖掘,触及作品的主旨,能很好地让学生接受德育培养。

我在上《一面》这篇文章时,就启发学生说:阿累在鲁迅什么处境中见到先生“一面”的?这“一面”给阿累留下什么印象和影响?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对一个“一面”之交的年轻人如此关心?同学们经过思考,认识到鲁迅是在遭受反动政府的迫害下躲到内山书店的,他那消瘦而倔强的神形是由于长期的战斗形成的,鲁迅先生送书给阿累是出于对一个爱国上进的文学青年的关心。

而在这“一面”之中,鲁迅的坚强的精神,为了民族的前途不惜牺牲自己的风节,深深地打动并激励了阿累,也激励了千千万万个时代青年踩着鲁迅先生的脚印而奋勇前行!所以,通过这“一面”,学生深刻地懂得:“一面”是鲁迅先生内在人格的展示,是不屈精神的显现,是民族脊梁之所在,从而激发了同学们为祖国为民族自
愿承担起的那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析词句中育德
文章的思想情感总是隐含在语句之中,教学时,剖析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意义,常常是德育的最佳途径。

比如在《岳阳楼记》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全文的核心句,哪句话最能揭示范仲淹在自己遭受贬谪却能胸怀天下忘我无己的情怀?学生经过反复的斟酌,终于明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可作为文章主旨。

他们知道了迁客骚人们往往因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的“忧”与“乐”完全丢弃了个人因素,无论是“进”是“退”都以国家和百姓为重的高标亮节,的确为世人所敬仰。

在对词句的探讨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和古仁人产生了一次碰撞,闪烁着耀眼的火花。

三、赏形象中育德
学生读文学作品,常常喜爱故事性强的,特别是对里面的人物形象感兴趣。

如《故乡》里的闰土,《孔乙己》里的孔乙己,《最后一课》里的小佛朗士,等等。

那么,在这类文章的教学中,我如何引导同学去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来认识其形象意义,去渗透德育思想呢?于是我设计如下问题:少年闰土那么活泼可爱能干,为何中年闰土却愚拙可怜麻木?孔乙己每到一处为什么都会惹人笑,还被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打折了腿?小佛朗士为何在最后一课有如此之大的转变?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对造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和命运的社会环境作出剖析。

闰土小时候是个小英雄,而在资
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下,再加上长期的封建思想的毒害,最终使闰土成为一个辛苦而麻木的人,他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的神灵身上——封建等级和落后的经济是闰土不幸的根源;孔乙己脱不掉那又脏又破的长衫,他自有“读书人”的清高。

他不愿劳动好喝懒做,一心想通过“之乎者也”来抬高自己又受到众人的嘲笑,以致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最后不知所归。

通过人物形象的赏析,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命运是和社会生活分不开的,要想打破封建的禁锢,要想让自己的民族永处光明,我们每个人就必须牢牢地把自己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活观,去促进社会的进步,建设美好的家园。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涉及面很广。

在创设情境中,诱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生活,调动他们的形象认识和感受来理解生活中的人和事,看到美与丑,真和假,善和恶。

以朗读来感染学生的情绪,用语速语调、节奏韵律及轻重跌宕来展现文质兼美的文学佳作的内涵美,陶冶学生的情操。

说写训练中,鼓励同学们善于发现敢于表达,真实吐露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切感悟。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塑造灵魂的教育活动,每一细节都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紧密相关。

注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既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修养,也是教师自我提高品质的重要途径。

让我们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更纯净,更健康,更高远。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职教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