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发表时间:2009-01-04T14:31:22.607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8年第11期供稿作者:贾润兰[导读] 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这段话明确指出了中学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
“文道统一”是指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
一,二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根据语文课具有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加强思想教育。
(一)范文朗读感染法。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广泛,知识丰富,体裁多样。
书中典雅的诗句,脍炙人口,使人赏心悦目;散文清闲,沁人心脾,使人心旷神怡,优美的小说中,扣人心弦,使人如痴如醉。
教师以情感人的朗读能收到使学生艺术上受感染思想上受教育的效果。
尤其对那些抒情色彩浓厚的散文和诗歌,不放弃用朗读教学感化学生的良机。
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都是一开始朗读时就用悲恸、敬仰的语调把学生引入一种思念、缅怀总理的意境。
而当读到“周总理,我们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时,教师的感情达到顶峰,此时学生动了情感,师生思想顿时产生共鸣。
周总理高风亮节,鞠躬尽瘁的光辉形象鼓舞着学生,热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二)课前导入法。
课前导语,“无声导入”唤起情感,激起学习欲望。
备课时,教师对一篇名作应精心设计导前和教学语言,缜密思考激起学生兴趣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或渲染课堂气氛,或设置悬念,或引用诗文佳句,或激发想象,这些就能达到艺术感染和思想教育双重目的。
在教《孔雀东南飞》文前,可以利用多媒体剪切一些《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电视中的部分镜头,营造一定氛围,让学生在这些镜头中体味主人公之间那种真挚的感情,通过两对主人公的相同的感情以历,给学生造成悬念,创设意境,更主要给学生打下深刻的烙印。
激发学生急于探索和挖掘造成这种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
(三)借物喻人点晴法。
教材中有一些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
如《荔枝蜜》《松树的风格》《白扬礼赞》《爱莲说》等散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范文。
如讲《荔枝蜜》,笔者是这样处理“文道统一”关系的,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对蜜蜂感情的变化,另一条是借物喻人,引导学生领会小蜜蜂是勤劳、勇敢、奉献的劳动人民的化身,劳动人民是美的生活的创造者,激发了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学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再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有两名描写荷花的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笔者重点引导学生荷花身陷污泥一尘不染的高尚情操,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廉洁的人,教此类文章“借物”是画龙,是手段;“喻人”是点睛,是目的。
通过喻人歌颂先人物的气质,情操和心灵,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典型形象激励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占主要地位。
”电影、戏剧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导演要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对观众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学生语文教材中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令人目不暇接,在讲读课中,通过对典型化合物形象的分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效途径。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的藤野先生,他那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励学生如何对待学习。
《生命的支柱》中患高位截瘫的张海迪,以顽强的毅力向命运挑战,以乐观主义精神对待生活和人生,这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
幸福观教育的好典型。
中外闻名遐迩的鲁迅一直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教者紧紧抓住鲁迅弃医从文这一段感人至深的经历,注意把鲁迅弃医从文思想的转变和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结合起来。
有位学生在《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一文中写道:“鲁迅学医是为科学救国,为了让中国大众不再被人称为”东亚病夫,学文是为了拯救民众的灵魂,拯救愚昧落后的中华民族,我们要向鲁迅学习,在今后选择职业问题上,一定以人民利益为重,以民族利益为重。
”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典型形象教育是深刻的。
(五)求异思维辩证法。
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实行求异思维训练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如写《昙花》可以写《不学昙花一时现》,也可以写《昙花赞》;谈志向,可以写《志者事竟成》也可写《有志者事未必成》;谈学习方法,可以写《学海无涯苦作舟》也可以写《学海无涯巧作舟》;谈思想影响,可以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可以写《近墨者未必黑》。
这样立意,打破了几千年人们传统的思维定式和习惯认识,提高了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认识问题的能力。
有位学生在《“班门弄斧”有何不对》一文这样写道:“ ……千百年来,人们奉行“班门”切莫“弄斧”的信条,因此它成了禁锢人们思维创新的桎梏它扼杀了多少闪光思想,它使许多本来可以成为杰出人才流为平庸之辈。
“班门”真的不能“弄斧”吗?非也,我认为,“班门”本是“弄斧”地,“弄斧”必须到“班门”。
“班门”前辈们,应该开放“班门”,广纳有志者,指点“弄斧”人。
通过以上的思维训练,学生视野开阔了,智力发展了,全面的、辩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六)剔除糟粕,吸其精华筛选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批判地吸纳古代文化遗产。
因为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章,都带有该时代的阶级烙印,作者难免有历史局限性,因此要做到去精取精批判吸收。
讲古文,如果不分优劣一味地采取“拿来主义”并完全“占有”,忘记了“挑选”,其后果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反而有可能使学生不知不觉感染上各种不健康的或剥削阶级思想毒素。
所以在古文教学中,不仅要抓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而且引导学生批判其思想精华,对一些健康的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思想观点,拿来古为今用。
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有口皆碑名言警句,要求学生牢记并领会其深刻含义,而对一些有消极音效的内容,如苏轼在《赤壁怀古》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超脱世俗的清高思想,都要注意批判吸收。
以上是对寓德教育于语文教学问题的初步探索,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教师通过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能靠空洞的政治说教,它要靠语文本身的艺术特点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思想教育是长期的,广大青少年就是在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过程中,不断陶冶道德情操,逐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
基于此,每位教师必须自觉地把“文道统一”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自觉地利用语文这个工具完成教书育人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