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 第4章 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圣才出品】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 第4章 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
4.1复习笔记
一、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一)人力资本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1.资本的含义
资本是生产要素之一,指能用于物质生产的社会资源,是指为了获得一定的利润或收益预期而在目前所要付出的代价。

2.资本的形态
(1)物力资本
物力资本指所使用的体现在物质资料上的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

其基本特征在于以下几方面:
①人力资本是体现、凝结和贮存在特定的人身上,与作为其载体或天然所有者的个人不可分离,并经由这个人形成、支配和使用才能发挥效能。

其他任何个人、组织或政府在人力资本中获得收益,都不能无视或超越它的载体、归属体或直接所有者——个人而为之。

其基本规定性把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知识资本和货币资本等非人力资本区别开来。

a.物力资本
物力资本是体现在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料上的资本。

包括机器设备、建筑物等固定资本,
以及原材料、半成品等形成存货的流动资本。

b.知识资本
知识资本是借助于外在化形态而存在的,可以带来预期收益的知识、技能等精神性存量。

知识资本是由人利用其大脑机能或人体特殊机制反映、再现和认识对象世界而创造出来的,但作为一种“外在化”了的知识存量,它可以独立于人体之外而存在。

c.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以上各种异质的实体资本的货币表现或金融形态。

②人力资本是为在未来获得预期收益而在目前投资所形成的人力是资本化的人力资产,是可以进行货币计量、会计核算的,并作为获得手段使用的人力资源。

a.“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
第一,“人力资源”
Ⅰ.在人口经济学中指的是全体人口或社会劳动者人数;
Ⅱ在劳动经济学中主要是指的全体人口或劳动力;
Ⅲ在管理学中指企业劳动人事关系。

它们是侧重于表达人力的实体形态或数量方面的规定性,强调其稀缺性和有用性以及人力作为一种既存的或外生的资源应如何开发利用的问题。

第二,“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强调投资收益回报、价值增值,所有者权益和人力的个体素质或精神存量的形成和积累。

它指明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经济增长的因素,因而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

b.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区别
第一,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标志是它属于人的一部分,是人类的。

它又是资本,没
有人能把自己同他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分开。

第二,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区别主要体现有,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既不能被转让,也不能被当做财富来继承和买卖。

但它与物力资本一样,能够对经济起着生产性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基础
人力资本概念及其理论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理论与现实经验基础上的。

1.理论基础方面
(1)人力资本理是从现代西方资本理论体系中引申发展起来的。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大量地制造与使用高效率的资本品,实行迂回生产过程,由此带来了近现代文明与进步。

(3)作为一种经济过程产生的生产要素,资本的形成将受制于经济法则,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

具体体现在:
①为了生产资本品需要节制目前消费以增加储蓄,这是一种牺牲或成本;
②一旦资本形成并投入运营又将带来收益;
③一种资本的预期收益与其成本的比值越大,对其资本量的需求便越高,反之则相反。

因此,成本收益法便成为调节资本总量与结构,进而资源在当前与未来的实际最优配置的杠杆。

(4)当代人力资本学者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生产要素都可以通过投入一定成本而增加其能量或使其升值。

(5)资本理论的原理与方法不仅应当而且完全可能适用于人的因素分析,通过将成本收益分析法则运用于人力资本问题而把人力因素纳入经济分析的内生变量体系。

这样,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便在标准的西方资本理论上衍生出来。

2.经验基础方面
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直接与人们对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经验的感悟相关联。

(1)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工业化国家总产出的增长率大于资本积累率与劳动力增长率之和,即总要素投入增长率,对于此差额的解说只能诉诸于要素投入的生产率或技术进步,这是传统增长理论未能解释的,只能取决于人力素质的改善和提高,由此便展示了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源泉之一的重要性。

(2)德、日两国在物力资本存量饱受战争破坏的情况下能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其关键因素是国民的聪明、智慧和意志,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科学的政策、先进的技术,这一事实进一步显示了国民素质或说是人力资本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战后发展中国家以资本积累等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在实践中普遍不成功,从反面为经济学界提供了启示:国民素质低下,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并未能提供充足的有效产出,整个经济仍不能摆脱收入低水平的恶性循环。

(4)当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受到市场经济国家战后收入分配经验事实的影响,表明个人人力资本存量与其收入水平之间有着牢固的正相关关系。

证实人力投资的客观存在刺激和引发了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贡献
人力资本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新学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具有较多的合理成分和积极意义。

1.开辟了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
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一直是理论界所瞩目的重大问题。

各派学者基于各自的理论前提与价值准则曾经提出了不同的界说。

(1)以往学派的观点
①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强调物质要素的作用而低估了人的生产潜力,提出了悲观的人口学说。

②马克思
马克思把人视为财富的唯一源泉,提出劳动价值论原理,基本上排除了物质要素的生产职能。

③新古典学派
新古典学派将人力与物质要素相并列,提出多元生产要素论,从而实现了某种综合。

以往学派都把人的能力视为一种由自然禀赋的外生因素,或外在于经济过程的初始资源,从而对于人的生产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经济机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说明。

(2)人力资本理论
①定义
人力资本是指蕴含于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
②独特之处
a.注重人的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经济机制,将人力视为经济过程投入的一种产出;
b.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不间断地将大量的资源投入于制造资本品,而且以各种方式对自身进行投资,用于发展人的智力等,以期形成更高的生产能力。

2.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自身生产潜力与经济能量的认识
(1)将人力归结为人力资本,明确揭示了人力资源的内在质量,对财富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表现在:
①人作为劳动者,作为一种资本,其有效的生产能力主要不取决于人口或劳动力数量,而是决定于人口或劳动力的内在质量;
②人的素质越高,内在资本含量越大,其生产潜力与能量便越大,即使是稀缺的人口数量也能形成丰裕的人力资源供给;
③人口素质低下,内在资本含量较小,即使是庞大的人口数量也可能导致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短缺。

(2)人力资本展示了人力资源的内蕴能量在动态上发展与增生的可能性。

人的生产能力并非来源于先天遗传,而是后天加以培养和塑造的结果,只要形成适当的经济机制和教育机制,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在长期中将会出现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四)人力资本理论的局限性
1.人力资本理论是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生产的客观现实,其中许多观点是有价值的。

2.人力资本的实质是把标准的资本概念运用于人形成劳动能力的过程,运用于劳动力的使用过程。

人力资本的使用将同实物资本的使用一样,为其所有者带来了收益,这是资本所带来的收益。

3.人力资本理论实际上认为是人力资本、实物资本、土地与劳动共同创造价值,从而各自在国民收入中占有相应的比例。

违背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科学原理,陷入了庸俗的生产三要素、资本创造价值的框架中,为后期其他学说对它的批判提供了缺口。

4.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价值、复杂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倍加的简单劳动等原理,已为我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分析工具。

5.教育对社会生产及其经济发展的贡献,同样体现在人类的劳动中。

教育可以为社会、劳动者个人带来较多的价值和收益。

教育的经济价值体现在能生产出具有较高价值的劳动力,体现在这种较高价值的劳动力能在社会中从事复杂的劳动,创造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