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态制剂以及在儿科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以及在儿科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以及在儿科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03-25T15:42:39.8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张豫娟
[导读] 微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研究正常菌群与其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生命科学。

张豫娟(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人民医院儿科甘肃山丹 734100)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4-0236-02
微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研究正常菌群与其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生命科学。

微生态制剂室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可以调节微生态平衡[1],维持机体内菌群的种类及数量的正常分布,起到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感染微生态学上的应用,微生态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对胃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微生态制剂品种越来越多,特别是儿科。

下面就微生态制剂及其在儿科的应用做一综述。

1 来源、分类及药理作用
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或其促进物微生态制剂质制备而成,具有维持或调整微生物平衡、防治疾病和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

益生菌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微生态制剂。

其药理作用机理是使肠道内减少或缺乏的正常微生态在数量上或种类上恢复其生态平衡。

依据菌株的来源和作用机制可分为原籍菌制剂、共生菌制剂和真菌制剂。

原籍菌制剂所使用的菌株来源于人体肠道原籍菌群,可以直接补充原籍菌。

共生菌制剂所使用的菌株来源于人体肠道以外,与人体原籍菌有共生作用,促进原籍菌的生长与繁殖或直接发挥作用。

真菌制剂为布拉酵母菌,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2 儿科应用
2.1 腹泻病的治疗和预防
2.1.1 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儿童急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多种益生菌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有确切疗效,可有效治疗轮状病毒导致的水样泄,在疾病的早期使用效果更明显。

细菌性腹泻存在厌氧菌减少,肠杆菌增加等菌群紊乱,临床报道细菌性痢疾患儿辅助应用益生菌能够缩短病程。

2.1.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近年来儿科临床应用抗生素十分广泛,滥用抗生素现象非常严重。

国外有报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发生率达5%~39%,门诊儿童患者该病的发病率6.2%。

儿科肺炎使用抗生素后腹泻的发生率50%。

AAD是指临床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导致患者肠道正常菌群失调或优势菌群的更替发生的腹泻。

肠道微生态是机体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

肠道正常菌群失调不仅影响肠道粘膜消化、吸收和分泌功能,而且还会导致肠道菌群移位以及肠道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

伪膜性结肠炎是AAD最严重的表现,病死率可达11%~25%。

AAD临场表现可轻可重,病情可长可短。

既可呈非感染性腹泻表现,也可呈感染性腹泻表现,甚至可呈为严重结肠炎表现,任何患儿在接受抗生素治疗期间或接受抗生素治疗一段时间内出现腹泻,且不能以任何明确病因解释时,均应考虑AAD。

轻度AAD不用特殊治疗,只要停用抗生素,适当对症治疗,多能自行恢复。

对不能停用抗生素而出现AAD患者,给予保护肠道粘膜和适当补充益生菌制剂。

应用益生菌的作用是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拮抗肠道致病菌,阻止由病原体引起的上皮细胞支架和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提高黏膜屏障功能,达到恢复。

2.2 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疾病。

循证医学资料倾向于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卫生假说”认为,儿童在生命早期缺乏微生物接触是导致过敏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Bjrksten研究发现,过敏性疾病患儿和健康儿肠道菌群结构不同,这源自妊娠末期母亲引导的菌群构成、生后1周内婴儿肠道菌群构成。

回顾性资料证明益生菌治疗对机体有益且安全。

有研究提示益生菌可有效降低婴儿湿疹的发生危险,防治哮喘和鼻炎。

2.3 抚触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刘红梅等68例喂养不耐受患儿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治疗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基础上加两次抚触及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5g/d,2次/d。

研究结果提示,抚触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组每日进奶量增加、残奶量减少、体质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明显改善胃肠不耐受早产儿的喂养情况,且用药安全,无不良反应的发生。

双歧杆菌是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的优势菌,其存在及数量上的多少对婴幼儿的生理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2.4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肠激惹综合症(IBS)、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新生儿及婴儿肠绞痛和儿童功能性腹痛均属于胃肠道疾病,益生菌制剂能补充肠道生理菌,发酵糖脂肪蛋白质,代谢产生乳酸醋酸,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恢复胃肠正常生理功能。

据报道应用四联康(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显著减轻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症状。

酪酸梭酸可缓解儿童IBS的腹痛症状。

程默等用枯草杆菌、肠球菌制剂治疗功能性便秘小儿功能性腹痛均取得满意疗效。

2.5 肝脏疾病高胆红素血症大量研究表明,肝病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皮肤黄疸是肝脏疾病的重要表现。

国内文献报道益生菌制剂对新生儿及婴儿高胆红素血症、母乳性黄疸及婴儿肝炎综合症均有治疗作用。

相关机制可能是口服益生菌建立正常菌群,发挥其参与胆汁代谢的生理功能,促进胆红素排泄,降低肠道中ß-葡萄糖酸酐酶活性,减少胆红素的肠循环,产生有机酸,降低肠道PH值,促进肠蠕动,增加胆红素从粪便中排泄,促进肝酶活性,使结合胆红素增多。

2.6 小儿厌食服用益生菌制剂治疗后患儿食欲增强,摄食增多,贫血与营养状况得到不同改善。

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微生态学步入了宏基因组学时代,微生态制剂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Parent D,Bossens M,Bayot D,et al.Therapy of bactenial vaginosis exogenously applied lactobacilli acidophili and a low dose of estnol:a p lacebo controlled multicentric clinical tnal J Arzneimittelforschung,2010,46:68-73.
[2]刘红梅,刘淑萍.抚触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0):7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