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经济学-第3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产业经济学-第3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美国经济学界公认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无论是对产业组 织理论的发展,还是对美国70年代末开始的放松管制 的改革,都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二、可竞争性市场理论
• 哈佛学派认为进入障碍高的市场,往往企业少、集中 度高。为了有好的绩效,需要一个竞争者较多的市场 结构。但鲍莫尔认为,不要有较多的企业,只要存在 潜在的进入压力,即存在一个可竞争的市场结构就能 有良好的市场绩效。
• 张伯伦对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这两端的 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并且考察了不同 产业之间的联系,分析了特定产业内的 结构、价格、利润、广告和效率等相互 关系。
• 这些分析为以后的经济学家,尤其是梅 森和贝恩,提供了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三、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最终形成 与贝恩的系统研究
• 张伯伦的垄断竞争学说固然是产业组织 理论的主要来源,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中的一些实证研究的方式方法和判别标 准,却得益于20实际30年代以后的一些 西方学者实证研究的结论,其中最有影 响的主要有: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三)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 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 “一般来说产品都是有差别的。这种标准可能是 具体的,也可能是抽象的。只要它对购买者有 其重要性,使购买者喜好这种产品而不喜好那 种产品,都可能构成差别的标准”。
• 张伯伦的“产品差别”有三层含义:一是商品的 品质、包装等产品本身的不同之处;二是产品 销售条件、服务态度的不同之处;三是消费者“ 想象”的心理差别。
技术进步程度。技术进步是指发明、革新和技术转移,最终通过经 济增长的市场绩效表现出来。
产业组织的技术效率。又称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反映产业经济规 模和规模效益实现程度。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经济规模 企业产量占全产业产量的比例;二是垂直结合的企业的产量占各流 程阶段产量的比例;三是有无开工不足,能力过剩。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1、市场结构
• 是指产业内企业的市场联系特征,即构成产业市场的卖者(企 业)之间、买者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之间的商品交易关系的 地位和特征。
• 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集中度、产品差别和进入障碍。
市场集中度是反映某一产业市场卖者或买者的规模结构。可分为 卖方集中度和买方集中度,通常是指前者。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一)否定了纯粹竞争存在的条 件,提出垄断竞争的概念。
• 在现实生活中,在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这两种 极端的市场形态之间,存在着广阔的“中间地带 ”。
• 因为“产品如有任何程度的差别,即可以说该售 卖者对他自己的产品拥有绝对的垄断,但却要 或多或少地遭到不完全替代产品的竞争。这样 则每人都是垄断者,而同时也是竞争者,我们 可以称他们为‘竞争的垄断者’,而称这种力量 为‘垄断竞争’特别相宜”。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四)提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进 入和退出问题
• 张伯伦从理论上证明,伴随着企业进入 和退出市场,集团和非集团企业也可能 在某一点达到均衡。
• 张伯伦指出,决定一个企业成本收益关 系的基本因素是企业“进入”该产业的难易 程度。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五)对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 行了分类
• 尽管如此,还是为后来的产业组织研究给予了很 有价值的启迪。西方学者称其为产业组织理论的 先驱。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二、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来源于张伯伦 的“垄断竞争理论”
• 1933年,几乎同时问世的张伯伦的《垄 断价格理论》和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 经济学》,围绕着竞争和垄断的关系问 题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的全面研究,奠定 了垄断价格理论的基础。尤其张伯伦提 出的一些观点和概念成为现代产业组织 理论的重要来源。主要有:
马歇尔在考察工业组织时,首先分析了分工和机械对工业 组织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工业组织的大规模生产的经济 性;再次,探讨了适应工业组织管理的工业家所需才能问 题。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 (二)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产业组织研究的一 些基本问题。
1、触及了垄断问题,论述了所谓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马 歇尔指出:“实际上,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遵守着报酬递加规律 ,从而给予大生产者以很大的优势,那么,这种生产很容易为少 数几家大厂所操纵”。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始于马歇尔 的经济理论
• 说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开始于马歇尔的经济理论 ,其依据是:
• (一)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 首次把“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并提出近似工 业产业组织的“工业组织”概念。
“有时把组织分开来算作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似乎最为妥 当”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三)约翰•莫里斯•克拉克“有效竞争”概 念提出和对其度量标准的研究,催育了贝
恩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
• 继克拉克提出“有效竞争”概念之后,包括梅森 在内的许多学者对有效竞争的标准进行研究, 促进了产业组织研究的深入发展。
• 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贝恩在长期实证研究 中,集前人研究成果之大成,并加以理论化、 系统化,于1959年发表了《产业组织》,标志 了以梅森、贝恩为代表的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 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2、市场行为
• 所谓市场行为,是指产业市场上企业为获得更大的 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战略性行动。这 种行动受市场结构的制约,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 并直接影响市场绩效。卖方的基本市场行为可分本的价格行为,它们以控制 和影响价格为直接目标。
(一)现代企业理论的形成——科斯有关论述 (二)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产权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等)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始于马 歇尔的经济理论。
• (二)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来源于张 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
• (三)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最终形成 与贝恩的系统研究。
• 鲍莫尔提出了沉没成本的概念,即进入市场又退出市 场后不能收回的费用。
• 根据鲍莫尔的理论,集中度只是一个次要的指标,关 键是要看影响进入障碍的沉没成本的情况。
• 该理论适用于资产专用性较强的产业,但在制造业, 符合可竞争市场的特点的产业较少。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三、其他相关理论
• 除了上述芝加哥学派和鲍莫尔的可竞争市 场理论之外,还有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 威廉姆逊提出的系统交易费用理论,他 分析并解释了产业组织中的企业垂直一 体化、跨国公司行为、中间产品市场的 非规范契约和寡头垄断行为等问题,对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也被视为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四)贝恩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的主要内容
• 贝恩对产业组织研究、分析框架通常是假定市 场结构(Structure)决定市场行为(Conduct ),市场行为再决定市场绩效(Performance )。
• 贝恩十分强调市场结构在产业组织分析中的突 出地位。
• 该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 场绩效和产业组织政策四方面的内容。
产品差别是同类产品不完全替代的根本原因,因而扩大产品差别 ,就使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减少了可替代性,意味着该产业垄 断因素的增长。
进入壁垒是指准备和刚刚进入某产业的新企业在与已有企业竞争 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即障碍。进入壁垒主要包括规模经济 壁垒、必要资本壁垒、资源占有壁垒、产品差别壁垒和政策法律 制度壁垒等。
• 二是贝恩衡量市场绩效的“X非效率”得益于伯尔和明斯两权 分离的股份公司内部非效率的实证研究成果;
• 三是明斯通过工业产品价格的实证研究,首次提出管理价 格,认为工业产品的价格往往是靠企业间的协定管理着价 格,具有刚性。这为贝恩对价格协调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有 价值的参考依据。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二)勒纳、卡莱基的垄断指 标的探索。
X非效率。指由于企业内部组织层次多,关系复杂,机构庞大,加上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企业难以形成利润极大化和费用最小化的 行为,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4、产业组织政策
• 产业组织政策是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产业组织上述三个部分 的现状测量和分析,是为了制定有效的指导和 干预产业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产业组织政策 ,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良好的市场绩 效的目的。
产业经济学-第3章产业 组织理论概述
2020年5月26日星期二
第五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芝加哥学派 二、可竞争性市场理论 三、其他相关理论
• 第三节 现代企业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有关论述 二、古典、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有关论述 三、现代企业理论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一、芝加哥学派
• 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 代表人物是斯蒂格勒、布罗兹恩和德姆斯。
• 与哈佛学派强调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因 果关系不同,芝加哥学派或认为三者之间没有必然的 因果关系,或强调市场绩效市场行为市场结构的 逆向因果关系。
• 哈佛学派认为进入壁垒限制了竞争,因而损害了资源 配置效率。而芝加哥学派则认为,问题的关键是看是 否存在人为的进入壁垒。

东华大• 学 高长春
(二)提出了生产同类产品的集团问题
• 由于供给者的商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因而产 生了同类产品企业间的价格、产量协调的生产 者集团。同时集团内企业因其产品的一定相互 替代性而消除不了竞争。这就产生了集团内企 业间、集团企业与非集团企业间纵横交错的竞 争关系。
• 张伯伦提出的集团问题,实际上是指集团内的 一个企业既受集团内其他企业,又受集团外企 业制约而决定其行为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