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以李鸿章为例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以李鸿章为例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以李鸿章为例摘要: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一直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李鸿章这个具体人物,来谈论历史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及李鸿章的外交活动这些具体事件来对历史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具体阐述,从而来突出评价人物时应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具体事件来论说功与过;不以成败论功绩,而是看是否提供了新的东西;要避免“盖棺定论”问题。

关键词:评价人物;李鸿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的东西;避免盖棺定论一、李鸿章简介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其为人:“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放,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①关于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

称赞的视其为伟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蒋廷黻认为李鸿章是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袁世凯评价李鸿章时提出“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贬低的人则称其为“汉奸”、“卖国贼”、“误国能臣”和“刽子手”。

二、关于评价李鸿章的相关研究综述(一)相关研究综述胡厚平(1990)不否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仍旧认为李鸿章是个恶贯满盈的卖国贼。

对内是镇压人民的血腥的刽子手,对外却是一个奴性十足的软骨头。

在对外交涉中,他一贯采取妥协投降的立场。

李鸿章倡导的洋务运动虽然促①《清史稿》列传 198《李鸿章传》,清史馆,1927年版.进了民族资本的产生和发展,但对这点积极作用不能无限扩大、无限拔高。

这些作用同他滔天的卖国罪行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镇压人民起义和出卖祖国领土主权,是他一生中最基本的方面。

①王金香(1995)认为,从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对外一贯妥协退让的政策和马关谈判中李鸿章的表现及中日双方的态度来看,签订《马关条约》卖国求和的主要罪责在清政府,而不应由李鸿章一个人来承担。

②毛华敬(1998)认为应该积极评价李鸿章的十年专利。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为上海机器织布局请准了十年专利及减免税厘的特权,为此他长期受到人们的责难。

李鸿章此举并不像有人所认为的那样“一开始便具有封建垄断性”,“一方面扼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扩大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渗透开通了道路”,而是恰恰相反,它不仅使中国民族资本机器棉纺织业得以产生并奠定了初步发展的基础,而且有力地阻止和抵制了外国资本对这一领域的渗透,结束了洋纱洋布独霸中国市场的历史,实现了“稍分洋商之利”的宿愿。

③欧阳跃峰(2003)认为评价李鸿章不能仅仅以外交活动作为依据,而应以举办洋务事业、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作为其人生主流。

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并不存在“将功补过”问题。

简单地把李鸿章斥为“卖国贼”,是从痛恨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的情感出发的;摘掉“卖国贼”的帽子,对李鸿章的外交活动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才是理性的做法。

否认李鸿章是卖国贼,主要是说他签订不平等条约不属于“卖国”行为,而不是说他在无可奈何时即可卖国,更不是说“卖国是情有可原的”,也绝不会引导出卖国行为。

对外是战是和,应该以是否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为转移,而不应根据对手是谁来决定,李鸿章为“变法”而主张“和戎”的主观动机应该予以肯定。

④蔡雨欣(2014)认为在中国晚清的历史中,李鸿章他在这段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总不可能是"非此即彼"的极端观点,对于李鸿章这样重大的历史人物的评说更是这样。

⑤①胡厚平:李鸿章是货真价实的卖国贼.沈阳大学学报,1990年版,第62-66页.②王金香:《马关条约》卖国求和的罪责应由谁来承担.山西大同大学学报,1995年版,第68-88页.③毛华敬:应积极评价李鸿章的十年专利.文史哲,1998年版,第64-66页.④欧阳跃峰:也谈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理论问题——以李鸿章的外交活动为例.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版,第131-160页.⑤蔡雨欣:浅论对李鸿章的评价.才智,2014版,第309-313页.(二)研究现状评述综合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李鸿章在晚清历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有的通过李鸿章的外交活动,有的通过洋务运动等来肯定李鸿章的功绩,但也有否定李鸿章的,认为洋务运动的作用同他滔天的卖国罪行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镇压人民起义和出卖祖国领土主权,是他一生中最基本的方面。

本文通过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及李鸿章的外交活动这些具体事件来对评价李鸿章进行评价,从而来突出评价人物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具体事件来论说功与过,不以成败论功绩,要避免评价中的“盖棺定论问题”。

三、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的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是不以成败论功绩,而是看是否提供了新的东西,三是避免“盖棺定论”问题。

下面通过李鸿章的具体事迹来谈论。

(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运动为例1851年l月11口,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清廷先后多次派兵围剿,但清军腐败不堪,“文武以避贼为固然,士卒以逃儿为长策”,到1853年8月,最终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直接对立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1861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曾国藩求援。

曾国藩命李鸿章招募淮勇,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军”。

淮军变通旧制,实行兵为将有,逐渐取代绿营、八旗的地位,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李鸿章在与太平军的交战以及与外国人的交往中,看到自身的差距。

为了壮大淮军实力,适应镇压太平天国的迫切需要,李鸿章下决心以洋人为师,对淮军进行了以使用洋枪洋炮为中心的军事改革。

第一,购买洋枪洋炮,加速淮军近代化,组建洋枪队和洋炮队;第二,聘请外国教习,采用洋法练兵;第三,设局制造军火,先后建成西洋机器局、苏州洋炮局和炸弹三局。

通过这场改革,淮军迅速成为一支近代化的武装力量,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并且为以后的洋务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后,地方势力崛起,掌握了部分地方政治、财政、军事权力,改变了中央与地方满汉关系的格局,湘淮系督抚大多转化为洋务派,成为洋务运动的主体力量。

李鸿章也受到清廷的重用,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1863年李鸿章攻打苏州时,守将谭绍光坚守不退,以郜永宽为首的八人,杀死谭绍光,开苏州城门投降清军。

李鸿章却设计处死八降将,并大肆屠戮其部众,同时还将苏州城洗劫一空。

苏州杀降是太平天国末期的一次重大事件,这次事件的出现标志着太平天国在苏南根据地的覆灭,为清廷剿灭太平天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李鸿章的苏州杀降事件带来了巨大影响: 首先是给太平军中的动摇分子敲响了警钟,从而积极备战,作最后的斗争,杀降事件对太平军战斗力的提升是有显著影响的。

苏州杀降事件所引起的巨大反应,特别是西方人士强烈谴责,给清政府施加了无形的压力,在以后的战斗中,滥杀无辜的事件减少。

清政府因苏州杀降事件而影响了“中外和局”的外交局面,从而陷入外交上的被动。

英国暂时停止了常胜军对清军的援助,常胜军解散。

李鸿章的《骈诛八降酋片》中提出杀害八降将是因为八王提出要求添立二十营和奏保副将以上官职的过分要求,文中指出“况郜云官等积岁巨酋,在贼中封至伪王、伪天将,其罪恶已不可赦。

今围困始降,毫无悔罪之意,仍多非分之求,将来断不能遂其所欲,即断不能无反侧之心。

因传令该酋等八人来营谒见,讵郜云官并未剃发。

维时忠逆李秀成尚在望亭,距苏甚近,郜云官等皆系忠逆党羽,诚恐复生他变,不如立断当几,登时将该伪王、天将等骈诛,派程学启督队入城捕搜逆党,于是降众二十万咸缴军器乞就遣散。

”①八王提出过分要求是李鸿章杀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八王坚求立二十营,占阊、胥、盘、齐四门;乞保总兵、副将实职。

所谓“阊、胥、盘、齐四门”实际上就是大半个苏州城,只剩东门一隅留给李鸿章,不要说李鸿章,就是清廷也绝无可能答应。

为了防止“降众复叛”,和消除“尾大不掉之虞”,维护清朝的利益,李鸿章只能选择杀害八降将。

不同时期对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运动有不同的评价。

稽文甫指出李鸿章“过去被称为‘中兴名臣’但其实际上是异族的奴才反动头子和屠杀人民的刽子手。

”②陈危舫认为李鸿章是近代中国军阀的始祖是借外力屠杀中国人民的创始人。

他指出外国侵略者用洋枪洋炮充实了淮军的武装,目的是为了有力地去镇压爱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李鸿章在反革命战争中扮演刽子手的角色。

③叶林生、刘新建认为李鸿章是杀害太平将士①顾延龙,戴逸:《李鸿章全集 1 奏议一》,2008年版,安徽教育出版社,第393-395.②嵇文甫:封建人物九等论——从武训传讨论所引起的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史学通讯,1951年版,第1-2页.③陈危舫:买办军阀李鸿章的起家——近代中国军阀史话之一.人物杂志,1951年版,第40-45页.的屠夫,他用太平将士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①周建荣认为李鸿章对农民起义的镇压,是时代的产物,是他个人意志难以决定的。

不管是谁,处在李鸿章当时的情况之下,都会象李所做的一样,不会有丝毫的不同。

不能仅仅因为李鸿章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就对他给以彻底的否定,不能因此说他是“罪魁祸手、乱臣贼子”。

②之所以有不同的评价是因为民国时期,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主张革命,李鸿章是被革命的对象,然而时代变迁,革命不再是时代的主流,逐渐被人们淡化,人们评论历史人物也越来越客观公正。

我们应该对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运动做出全面具体的分析,不管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正义与否,李鸿章镇压它是由他的阶级性所决定的,不能因为李鸿章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就对他持否定态度,李鸿章作为地主阶级的忠实代表和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就必然要去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和清政府的利益,他的思想和主张必定要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

李鸿章执行清政府对内镇压人民起义的政策,正是他处在那个时代和那种阶级地位上所难以避免或者说是无法逃避的选择。

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建立淮军,进行了军事改革,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促进了军事的改革和发展,在这一方面功劳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平叛过程中却杀害降将,是不守信用之举。

(二)不以成败论功绩——以李鸿章与洋务运动为例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