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评价---李鸿章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一个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屹立不倒,着实不易。
李鸿章却在内忧外患的近代做到了。
作为“常青树”,李鸿章以“做人更做事”的风格著称于世,然而世人对李鸿章却因为李鸿章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长期将“卖国贼”的帽子扣在李鸿章头上。
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这位备受争议的清末重臣的地位也逐渐获得一些较为公正的评价。
我们评价李鸿章,必须得从李鸿章的身份出发,李鸿章是晚期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士大夫。
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
然而李鸿章还是较为开明的,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创办江南织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近代的军事和民用企业,客观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他还积极创见中国的海防,筹划北洋水师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至于争议最多的对外战争极力妥协,压制爱国军民的反侵略热情,战后签订《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这确实是李鸿章一生最不光彩的地方之一,但这些不是李鸿章可以决定改变的,很难想在弱肉强食、强盗横行,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作为一个弱国的外交大臣如何能够取得平等的发言权,他背后更深刻的却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我们评价李鸿章,不需要无聊地替他的失败去辨解,去掩饰,去粉刷添彩,也无需大动肝火地去无端指责他的失败,更无需很无聊地把他描写成为一个没事情就去逗弄八哥的人,没事就去取悦太后和皇上的人,没事就与小女人嘻嘻哈哈的人,没事就与翁同和在大殿上嚼舌头的人。
李鸿章有过错,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然而史实证明在北洋舰队在与日本海军血战的时候,防守大清国东北边境的清军却在一发不可收拾的逃跑,以致日军仅放了一排枪就度渡过了鸭绿江,然后长驱直下攻占金州,大连,旅顺,海城。
早在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就意思到现代化海军的重要性,他的这项政策遭到了传统的主张北方防御的国家战略者的攻击,李鸿章不得不顶着朝廷里大压力开始他的海防战略,他用心良苦地不仅大力发展海军,海防的基础设施,也投入了大量精力教育现代海军人才,连后来的日本人也不得和认,中国海战之败,非败于人才,而是败于装备不足,由于众所周知的经费问题等问题,李鸿章的现代化海军战略最终失败。
在日本大举侵入中国,水陆两线作战清军全部溃败,军晌缺乏,国家危亡之际。
北京城内歌声悠扬,鼓乐冲天,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
总管太监李莲英下令,这段时间内凡可能令老佛爷不高兴的事一律不准奏报,就其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太后的挥霍无度。
甲午战败,国人纷纷将责任集中于北洋海军的统帅——李鸿章一人身上。
其实李鸿章看到自已倾力创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心中滋味可想而知。
“平壤之败,李相痛哭流涕,彻夜不寐”,“旅顺失守,愤不欲生”。
李鸿章受命赶赴到北京,赴日前夕李鸿章上折道:“我会审时度势,尽全力同日人争辩”,商定一个最为可行的条约。
所做一切,只要有利于国家,我甘心承受怨谤。
但弱国无外交,在外交上无论他如何绞尽脑汁,总逃不脱受制于列强的命运。
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李鸿章的远行:“炮口勒逼之下的委曲求和既是难事,又是污名。
但面对…日人方图远略,举倾国之师,逼
我和款,所索即奢,且不愿遽和‟的局面,却没有一个人愿为天下作计,分担难事和污名。
…诸人相对默默‟正写出了当初一腔义愤和如今一腔和心的对比。
若以这些人作为所衬的景观,李鸿章的白发远行的伶仃身形确乎显出挺拔和刚毅。
”
1901年7月25日,李鸿章拖着衰朽的躯体为签订《辛丑条约》竭尽心力,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带着未竟的志愿须臾气绝。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他是个失败者。
他未能使中国走向富裕与强大,甚至到死也没见到独立自主的中国。
他无法逃脱时代套在他思想上的枷锁,这也是近代中国人的特殊心态。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了近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衰败的封建主义不能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对抗所造成的结果。
在这样的历史里的关键人物李鸿章注定了他悲剧人生。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曾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是中国的文人与官吏。
有中国文人与官吏的主要特征与缺陷,也有中国人的骨气,智慧,胆略,见识。
我们应该把他做为中国人的一部份,去理解他,去批评他,去赞扬他,也要去爱护他,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