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讲 轴心时代:百家争鸣社会思想的概述

第3讲 轴心时代:百家争鸣社会思想的概述


▪ 其三,稷下学宫 ▪ 齐国都城临淄西边的稷门外的稷下,设立学宫,招徕各派
学者前来著书立说,被称为“稷下先生”。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7
稷下学宫:一个公共论坛?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8
各家之起源
▪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思想的主流;政治现实中是表儒里法。
▪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 ▪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政治家;道德家:
6
基本价值观念的确定
▪ 一个民族的中心文化价值大致上是在此定型的。 ▪ 西方今天以“公平”“理性”“爱”“自由”为普遍价值;
▪ 中国未受西方挑战之前,“仁”“义”“礼”“智”“信”
▪ 即使与其他文明接触后,也在相当的一个时期依然用这些 语言及观念来进行解释:如谭嗣同《仁学》
▪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要问题:中国社会思想的特征是 什么?为何形成了这样的特征?如何造成影响?
第3讲 “轴心时代”:春秋战国百家 争鸣之思想背景
孙藜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
本讲作为第一编的理解背景
▪ 春秋战国时代一般的社会背景 ▪ “ 礼崩乐坏”:秩序对思想的需求
▪ 百家争鸣的兴起及产生的源头

“士”的崛起;思想的分化
▪ 中国社会思想的总体特征及问题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2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7
2。中国古典思想的背景:周室衰微
▪ 春秋: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 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共242年。
▪ 平王东迁:从镐京到洛邑
▪ 周室衰微:“天下共主”的虚名 ▪ 平王轼父;周桓王Vs.郑庄公
▪ 问题:周室衰微的后果是什么? ▪ 从思想史的角度,“礼崩乐坏”成为思想家面临的问题。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22
问题:有组织力量的缺乏
▪ 独立精神的欠缺:以道抗势;但传统政治权威特别是明清 以来的专制政治:势强大;
▪ “道”:无组织、无形式;缺乏西方及伊斯兰教那样可以 通过有组织的教会和政治权威公然抗衡。
▪ 政治权威对“道”有种种利用:“作之君、作之师”:
▪ 多数知识分子逐渐丧失了自信和自尊;还形成了一种自疑 和自罪潜意识。
▪ “臣罪当诛,天王圣明”。独立判断能力、批判精神。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23
下一讲的任务
▪ 请认真阅读教材第二章《孔子“仁”与“礼”并重的儒家 社会思想》。
▪ 问题: ▪ 什么是孔子的“仁”?你如何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待“仁”?
▪ 在日常使用的语汇中,带有“仁”字的成语有哪些?你喜 欢哪一个,为什么?
▪ “士”的崛起;“士”的知识和技能;知识的环境(或制 度)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3
“士”之地位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4
“士”、儒与六艺
▪ “士”与“儒”的概念区分:
▪ “需”:求雨的巫(章太炎);殷的教士:“以治丧相礼”
▪ 许慎《说文解字》:“儒”的本义是柔,是“术士之称”; “儒”原本指一种拥有某些技能的术士(红白喜事)
(不同于道教)
▪ 思想的社会基础:思想者的阶层、关怀及其知识基础 ▪ 儒:文士;墨:武士;道家:隐者; ▪ 名家:辩士;阴阳家:方士;法家:法术之士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9
“士”自身的定位:三不朽
▪ 鲁国大夫叔孙豹:与晋国大夫范宣子
▪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 之谓不朽。”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1
“道术将为天下裂”
▪ “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
之纯,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 天下》
▪ 问题:
▪ 在宗法制宗法文化基本确立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之后,重建 社会、思想秩序的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 首先的一个问题便是:重建思想社会秩序的任务,落在谁 的手上。
▪ “游士”如何生存,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春秋战国时期三种与“士”(早期知识分子)相关的制度
▪ 其一,私学的兴起; ▪ 聚徒讲学一时风尚;早期平民教育;著书立说成为可能
▪ 其二,私家养士:“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秦国的文信 侯(吕不韦)
▪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 (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 战祸频仍的实质:社会秩序的混乱(所谓“礼崩乐坏”) ▪ 史书记载: ▪ 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 ▪ 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 ▪ 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 ▪ 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 中国人将哲学突破后建立起来的理想世界称为“道”; ▪ 非宗教;也不寄身于形而上学; ▪ 超越现实世界,但并非完全脱离人间。
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庄子:“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21
“士”与“道”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家开始确立“安身立命”之本:“道”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0
变乱的社会对思想的需要
▪ 1、秩序的变化使得过去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观念不再 拥有不证自明的权威性;
▪ 2、王室的衰微使得过去独占的文化、思想和知识流入诸 侯的领地,诸侯国的长期稳定和富庶则逐渐生养了一批新
的文化人;
▪ 3、“知识—思想”体系在不同职业的文化人中,有不同 的侧重面;王官失守后,思想也在分化。
▪ 《论语》《孟子》: ▪ “士志于道”;“士尚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
道远”
▪ 以知识为手段,注重对君、民两个方面的道德教化;但是 没有对权力来源的合法性本身进行深入的探究。
▪ 儒家较注重群体秩序;道家偏重个体的自由; ▪ 儒家入世、积极;道家出世消极;
▪ 法家并没有超越性精神世界:服务于“人主”
1。世界文明史的“轴心时代”
▪ “发生在公元前八百至二百年间的这种精神的历程似 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正是那个年代,才形成今天我们 与之共同生活的这个‘人’。我们就把这个时期称作‘轴 心时代’吧。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时期。中国出 现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中的全部流派都产生于此,接 着是墨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
5
作为普遍性的一些基本命题
▪ 关于存在的基本问题: ▪ 宇宙是怎样创生和运行的? ▪ 人在宇宙中占据何种地位? ▪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 人间世界(文化社会秩序)怎样成立的? ▪ 这个秩序合理吗? ▪ 更为合理的秩序是什么? ▪ 如何实现这个理想的社会图景? ▪ …… ▪ ……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 士的两种类型: ▪ 本属王官者;“社稷无常俸,君臣无常位” ▪ 本属贵族者;“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 “游士”的出现:内藤湖南《中国上古史》中的说法; ▪ “游”的范围:列国;一国之内; ▪ “游”的途径: ▪ 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6
与“士”相伴的制度
▪ 你认为我们今天哪些方面还需要孔子的思想?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24
▪ 寻求宇宙构成得终极原理及其运行为主;西方自然科学的 渊源;
▪ 以色列:先知运动: ▪ 突出了“创造主”的观念;人间秩序来自上帝旨意;
▪ 印度:以现实世界为虚幻,基本方向是离世或出世;
▪ 提示:更深入地比较中西、中印文明,是一个极大的课题这里只是泛 泛提及。要有这样的比较意识。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 诗书礼乐射数御:知识基础的变化是什么? ▪ 从天道转向人道:思考面对现实生存问题。 ▪ 郑国子产:“天道远,人道弥,非能及也”
▪ 能文能武,战时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做卿大夫的家臣。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5
“士”作为一个阶层的崛起
▪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礼失而求诸野”(孔子) ▪ 司马氏:周室掌管史记;流落分散到各诸侯国;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2
3。何谓“百家争鸣”
▪ 所谓“百家争鸣”,包含两种社会现象:
▪ 一种带有较强的学术性:某个学派独立地阐述自己的学说 思想,与别的学派进行辩论;——士之间;
▪ 另一种带有较强的政治性:士们向各国诸侯游说,兜售自 己的政治主张;——士与国君之间;
▪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百家争鸣何以可能?除了我们讲到 的政治对思想的需要之外。这就涉及到如下问题:
▪ 德/功/言:人文历史观
▪ 注重在现世以及整个社会的运行及回报
▪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 ;
▪ 顾炎武《日知录》自序: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 也。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20
“道”:中国士人的理想人格
▪ 中国士人,特别是那些杰出代表,有着强烈的世俗关怀; 有着对政治伦理浓厚的兴趣。
▪ “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 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 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
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 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4
世界文明的原初走向
▪ 希腊哲学: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8
一个例子:“问鼎”
▪ 典故出自《左传 宣公三 年》:
▪ 楚庄王洛阳阅军; ▪ 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