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领导干部的“网络问政”能力刍议

提高领导干部的“网络问政”能力刍议

提高领导干部的“网络问政”能力刍议[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问政”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问政形式。

文章对“网络问政”的内涵与特点、现状分析、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又好又快地提高干部的“网络问政”能力。

[关键词]网络问政;领导干部;网络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实现党的国家领导人与人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胡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开启了“网络问政”元年。

“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型议政、问政方式,创新了民主形式,使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络上,形成民间舆论的强大磁场,成为了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关注网络民意,“网络问政”已悄然成为“时尚”。

一、网络问政的内涵及其特点所谓“网络问政”是指领导干部和群众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网络问政的主体是公民,问政的对象是政府及领导干部,问政的内容包括公民向政府提出各种诉求、对政府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等等,问政的过程意味着公民对政府领导干部的监督、批评和约束。

此外,“网络问政”同时还包括政府问政于民,政府就一些重点工程和重大决策向网民征求意见。

“网络问政”突出的特色是“问”字,“问”隐含了答,展现了一种动态对话和互动过程。

这是一种领导干部与网民双向互动的形式:一是网民通过网络渠道对公共政策、领导干部作风等方面提出质疑、建议及评议;一是领导干部借助网络平台了解民情、掌握民意、汇集民智的过程和行为。

“网络问政”有以下特点:一是双向性。

“网络问政”的主体是双向的,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网民。

网民既可以向政府提建议,政府也可以向网民求计策。

二是平等性。

在网络上,政府与网民是平等的关系,只要法律许可,任何一个参与主体都可以对自己关心的事务发表见解。

三是丰富性。

“网络问政”的内容是广泛而丰富的,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方式和诉求内容。

四是直通性。

网络上的各种民意和诉求可以直通各级政府领导,政府的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能在网上公布。

五是互动性。

网络问政过程中,领导干部与普通网民双方可就共同关心的事务相互探讨和互动交流。

①二、目前我国网络问政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拥有互联网的普及,党和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网络问政”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种网络到2010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截止2010年6月,总体网民规模已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

互联网普及率攀升到31.8%。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网络问政”提供物质技术条件。

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覆盖之广、辐射力之强、渗透性之深,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

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网,现已成为最大的中文和多语种新闻网站之一,每天页面访问量达1亿人次左右。

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政府网等网站也被国人和世界广泛关注。

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目前的主流媒体,论坛、微博、博客、邮件、BBS、网游等已经成为大众所认可和广泛使用的传播和表达途径。

2009年7月,人民网发起的网络问政大型调查显示,53%的被调查者听说过“网络问政”这一词汇并且理解“网络问政”的含义。

据当前正在进行的“关于广东省网络问政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4.4%的人参与过网络问政,62.4%的人对网络问政持赞成态度。

网络问政蓬勃发展,逐渐走人寻常百姓家。

②三、网络问政给领导干部带来的挑战(一)“小事搞大,大事搞炸”的事件和现象“小事搞大,大事搞炸”的事件和现象,之前避而不显的“小事”,现在会摆脱时间限制在一夜之间进行全景式扩散,典型反映了微时代的特征。

人民论坛最近开展了关于当代中国官员是否具有网络恐惧症的问卷调查,其中,69%的受调查者认为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而59%的受调查者认为这种恐惧是因为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而影响前途。

另外, 领导干部也会担心生活细节因为网络而曝光。

比如, 因一包烟和一块表而下了台的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局长周久耕说过“网络真是太厉害了,一语道破了他的心声。

”③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建设处于关键转型期,各种矛盾叠加、各种利益纠结在一起,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重视网络的作用及其危害性,既要深入了解“网络民意”,又要诚恳地向网络问政,学会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引导和利用好“网络民意”(二)网络双刃剑的挑战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 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网民在虚拟世界里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意愿,网络逐渐成为中国公众和政府进行沟通的新方式, 实现了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新渠道。

同时,网络的这种特性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心理压力又无处宣泄的人来说, 网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释放压力出口。

例如一些人在网上不负责任地发表措辞偏激、披露隐私的不良言论、甚至宣扬暴力、色情、迷信、赌博等有害内容。

此外,网络的虚拟性给政府管理和控制舆论的传播增加了难度,在网络传播条件下,传统的以新闻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有所削弱。

因此, 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避免网络的消极影响是执政党和各级政府面临的新挑战。

④(三)在“网络问政”时代,党的传统执政方式、人民对党的政治信仰面临新情况新挑战网络政治导致了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各种政治力量重新组合。

一是党员的思想意识受到极大的冲击。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党员接受的是纷纷复杂的思想和观念,各种意识和政治思想理念发生剧烈的角逐和衍化,党的政策一旦不被理解和接受,就很难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

二是各种社会团体大量产生,每个社会公民每天都接触到大量的社会信息。

有一小部分人因共同的想法而形成自己的利益团体和政治派别。

这些团体和派别很可能在网络的放大作用下在社会激起强大声浪,对党的执政地位带来巨大挑战。

⑤四、提高领导干部网络问政能力的对策在“网络问政”热潮的背景下,虽然大部分党政领导认识到了网络的重要性,但也有一小部分党政领导没意识到它的运用对党的执政方式产生了影响。

迄今为止,虽然我们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有了利用互联网的主客观条件。

但还有一些党政领导对网络不熟悉,也有一些党政领导用被动和敷衍的心态对待“网络问政”的兴起,甚至视网络为洪水猛兽。

领导干部要有提高利用互联网的自觉性,提高驾驭能力;适应互联网政治,要有新的思维,创新工作模式。

⑥(一)提高领导干部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网络媒体的发展给经济活动模式带来了改变,改变了人们对公共领域的思考。

一个有政治头脑、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领导干部,不但要经常下基层调研,而且要到互联网上去调研,经常参与互联网上的各种讨论,通过举办网上新闻发布会,与网民进行在线聊天,开设博客,通过网络互动,集中民智,掌握实情、才能听到真话,虚心听取和收集互联网上的民意,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⑦为此,2009年,龚维斌教授在做客人民网“人们议事厅”说:“网络问政”考验官员的执政能力,“问政”的官员要有一个敏锐的社会观察力、洞察力,能够对社会网情、舆情做一个科学、准确的分析判断。

领导干部重视网络和网络民意,是自信的表现,是领导干部能力提高和作风改进的体现。

(二)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对于网络的宣传与引导,正确疏导网络舆论互联网的出现,对党和政府的宣传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网络媒体加强宣传的能力。

要善于借助网络媒体进行宣传。

网络世界尽管是虚拟的世界,但网络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用得上的载体。

网络世界无国界、地界的隔离,人人都是网民,人人都可拥有。

党和政府虽然有自己强大的新闻宣传阵地和新闻宣传队伍,但面对网络时代,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队伍要主动向互联网进军,用党和政府的工作去充实互联网,用党和政府的声音去主导互联网、影响互联网,做到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做好正面宣传,做好舆论监督,做好决策调查,做好形象塑造。

主动引导网络媒体做好突发事件的宣传。

突发事件不仅是广大网民关注的热点,也是网络媒体传播的热点。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上,网上的宣传往往“先入为主”、“先声夺人”,使得传统新闻媒体的宣传陷入了被动。

网上的宣传容易改头换面、以假乱真,使新闻的宣传性大打折扣,甚至一些政治谎言和假新闻在网上混淆视听,以达到别有用心的政治目的。

因此,党和政府一定要主动引导网络媒体,做好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即要在第一时间内,通过新闻发布,把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主动提供给记者。

把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主动告诉记者。

同时,领导干部平时要养成与网络媒体的记者打交道习惯,通过横向沟通,把换位思维传递给记者。

⑧(三)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把网络问政转化为生产力网络问政,为寻常百姓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提供了快捷的通道。

网络是一种工具,网络问政的意义不在于问政本身,而在于对民意结果的运用,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贡献的智慧能够被运用到工作的实践中。

现实生活中,各级政府官员有许多具体、细致性的工作要做,不可能把所用的上班时间用在上网,但网络问政不应该是一时兴起。

人民希望看到的,是能让领导干部上网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一个常态机制,是能让官员和网民随时通畅、有效沟通与互动的稳定渠道,是能够让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有机对接的工作方式,从而把网络优势转化为执政的生产力。

五、结语随着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对网络问政的不断重视和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网络问政已成为连接政府与寻常百姓的桥梁。

网络问政实现网上听取民意,网下解决问题。

通过在网络中发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转到现实工作渠道加以研究解决,“网络问政”的成效将不断显现。

领导干部应该与时俱进,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开展好网络问政。

提高执政能力, 争做现代型先进领导干部。

[注释]①黄明哲,王云燕,有效提升领导干部“网络问政”能力的思考[J].求是,2010,12.②刘克运,杨宪福.提高领导干部的网络问政能力[J].济宁论坛(内部资料),2011.2.③李拔萃. 领导干部如何应对网络问政[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5.④樊金山.网络问政及其发展态势探微[J].前沿,2010.17.⑤孙尉.高度重视网络在政党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6.⑥沈宝祥.领导干部要适应“互联网政治”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7.6.4.⑦周香勤. 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网络问政能力[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⑧涂赞洁.增强网络意识,提高领导能力[J].当代江西,2008.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