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颌面外科学-基本知识及技术讲义

口腔颌面外科学-基本知识及技术讲义

基本知识及技术考试大纲:一单元:基本知识及技术八单元:唾液腺疾病二单元:麻醉与镇痛九单元:颞下颌关节疾病三单元:牙及牙槽外科十章单元:神经疾病四单元:牙种植术十一单元:唇裂及腭裂五单元:感染十二单元:影像学诊断六单元:创伤十三单元:牙颌面畸形七单元:肿瘤及瘤样病变十四单元:后天畸形和缺损学习顺序:单元脉络梳理—知识内容细讲——重点总结——例题精讲单元脉络梳理一、基本知识及基本技术1.口腔颌面外科病史记录(1)入院(2)门诊(3)急诊2.临床检查(1)口腔(2)颌面部(3)颈部(4)颞下颌关节(5)唾液腺3.辅助检查(1)病理学(2)影像学(3)实验室4.消毒和灭菌(1)手术器械消毒和灭菌(2)手术者(3)手术区(4)无菌巾5.手术基本操作(1)操作步骤(2)注意事项6.创口处理(1)创口分类、愈合及处理原则(2)换药的基本原则、注意事项及换药技术(3)绷带包扎的目的(4)口腔颌面部常用绷带类型及应用知识内容细讲入院病史姓名:[姓名] 职业:性别:[ ] 工作单位(电话):年龄:[ ] 住址:婚姻:[ ] 病史供诉者:出生地址:入院日期:年月日 00:00民族:记录日期:年月日 00:00主诉:发热、咽痛4天,咳嗽1天。

现病史:母亲及患儿诉于4天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发热,体温38.8~39℃,无畏寒、寒战、抽搐、意识障碍,同时伴咽痛,吞咽时加重,无声音嘶哑,流涕、鼻阻、肌痛、双眼球后疼痛。

曾服“克感敏、风寒感冒冲剂、风热感冒冲剂”等药物及输液治疗(具体药物不详),上述症状无缓解,近1天来出现阵发性咳嗽,咳无痰,无胸痛、喘息、呼吸困难,时诉腹痛,无放射性及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无腹泻、恶心呕吐。

继续服上述药物病情不见好转,为进一步诊治,今早到我院就诊,以“急性扁桃体炎”收住院。

病程中患者神志清,精神饮食差,大便、小便如常,体重无改变。

个人史:既往史:健康,常患病(扁桃体炎);惊厥史(无);传染病或传染病接触史:(无);外伤、手术史(无);过敏史:(无);输血史(无);家族史:父母近亲婚配(否),父母健康情况(健康);传染病:遗传性疾病史(无);生活环境:(家中、学校),经济及居住条件(一般)。

体格检查一般测量:T:39℃,P:110次/分,R:26次/分, wt:25kg,头围:厘米,胸围:厘米,精神(安静),神智(清楚)。

它一般情况:稍好、病容(热性)。

发育:(正常),面色红。

呼吸平稳,脱水(无),四支循环(好)。

皮肤、粘膜及皮下脂肪:色泽(正常)、干燥、弹性(好)、皮疹(无),出血点(无)。

皮下结节(无),腹壁皮下脂肪厚度1.0cm。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头颅:形态(正常),前囱(已闭张)。

五官:眼外形(正常)。

眼眶凹陷(无),眼脸浮肿(无)扁桃腺:(双侧肿大Ⅱ),分泌物(无)。

颈部:软、抵抗,气管位置(居中、无偏移)。

甲状腺肿大:(无)胸部:胸廓(正常)。

肺部:视:呼吸困难(无)。

三凹征(无),呼吸动度(一致),肋间隙(正常、无增宽,无变窄)。

触:双侧语颤正常,胸膜摩擦感(无)。

叩:双侧清音。

心脏:视:心前区隆起(无),心尖搏动位于左第5肋间乳线内0.5cm,搏动范围(正常),剑下未见心尖搏动。

触:心尖搏动位于左第5肋间乳线内0.5cm,抬举感(无)震颤(无),心包摩擦感(无)。

腹部:视:平坦,无膨隆,腹壁静脉(无曲张),胃或肠蠕动波(未见)。

无肌疝。

触:腹软、无肌卫、无肌紧张,压痛(无)。

反跳痛(无),异常肿块(无),肝右肋下未触及,剑下未触及。

脾:未触及。

脊柱及四肢:畸形(无),四肢关节(正常),活动(自如),杆状指、趾(有)肢端(温暖)。

浮肿(无、有),部位:肌张力(正常)肌力(正常)。

神经系统: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脑膜刺激征(阴性)专科情况:查体:T:39℃ P:110次/分 R:26次/分,神智清楚,急性病容咽部充血,扁桃体Ⅱ,肿大无脓点,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前区无隆起,心率110次/分,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杂音。

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正常。

实验室检查:门诊血常规:WBC:8.0×109/L,LY%:32.3%,GR%:60.3%。

入院诊断:1.急性扁桃体炎;出院诊断:2.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医师签名:上级医师:签名时间:年月日时分签名时间:年月日时分门诊病史门诊病史及治疗记录年月日科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检:初步诊断:处理:急诊病史错字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不得采刮、粘、涂掩盖或去除。

由接诊医师在患者就诊时及时完成,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临床检查1.口腔检查(1)口腔前庭检查(2)牙齿及咬合(3)固有口腔及口咽检查张口度情况:以上下中切牙的切缘间之距离为标准,正常人的张口度大小约相当于自身的示、中、无名三指合拢时三指末节的宽度。

约3.7cm,小于3.7cm为受限,大于5.0cm为开口过大。

唇颊舌:双指合诊,口底、下颌下:双手合诊(由后向前)2.颌面部检查(1)表情与意识神态检查(2)外形与色泽检查(3)面部器官检查(4)病变部位和性质(5)语音及听诊检查3.颈部检查(1)一般检查(2)淋巴结检查4.颞颌关节检查(1)外形与关节动度检查(2)咀嚼肌检查(3)下颌运动检查(4)(牙合)关系检查髁突动度检查:以双手示指或中指分别置于两侧耳屏前(髁状突外侧);或将两手小指伸入外耳道内,向前方触诊。

5.唾液腺检查(1)一般检查: 腮腺触诊:以示、中、无名三指平触为宜,忌用手指提拉触摸下颌下腺及舌下腺的触诊则常用双手合诊法检查。

(2)分泌功能检查辅助检查1.病理学检查2.影像学检查3.实验室检查1.病理学检查(1)穿刺检查:脓肿、舌下腺囊肿、静脉畸形。

脓肿8号或9号粗针,血管性病变7号针,唾液腺肿瘤和深部肿瘤用6号针头。

(细针吸取活检)颈动脉体瘤或动脉瘤,禁忌穿刺。

结核性病变,进针时要注意避免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

(2)涂片检查(3)活体组织检查:钳取和切取活检切取活检11号手术刀,在肿瘤边缘与正常组织交界处0.5~1.0cm取楔状组织,血管瘤和恶性黑色素瘤不宜采用。

(4)手术探查2.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2)X线检查(3)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4)磁共振成像(MRI)检查(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6)放射性核素检查:颌骨恶性肿瘤99m Tc,甲状腺癌和口腔内异位甲状腺131I或125I诊断(7)核素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ECT)检查消毒和灭菌1.手术器材消毒和灭菌(1)高压蒸气灭菌:一般器械、布类、纱布、棉花类及橡胶类等均可使用,最普遍,效果可靠。

(2)煮沸消毒法:适用于耐热、耐温物品,但可使刀刃的锋利性受损。

消毒时间自水煮沸后开始计算。

一般15~20分钟。

肝炎患者煮沸30分钟。

加入2%碳酸氢钠时,沸点即达105℃,可缩短消毒时间,效果更佳(金属器械煮沸5分钟即可达到灭菌要求),并可防锈。

(3)干热灭菌法:适用于玻璃、陶瓷等器具,以及明胶海绵、凡士林、油脂、液体石蜡和各种粉剂等物品。

不耐高热的物品,如棉织品、合成纤维、塑料及橡胶制品等,不可用此法灭菌。

160℃:120分钟,170℃:90分钟,180℃:60分钟。

(4)化学消毒法1)乙醇:70%~80%乙醇消毒医疗器械2)戊二醛:2%碱性戊二醛,4~12小时杀灭细菌芽孢3)碘伏:消毒器械1~2mg/ml有效碘溶液浸泡1~2小时4)甲醛:可杀灭细菌繁殖体与芽胞,以及真菌和病毒等。

5)含氯消毒剂:含氯消毒剂杀菌谱广,对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孢子及细菌芽胞均有杀灭作用。

6)过氧乙酸:杀灭细菌芽孢用1%浓度,5分钟可奏效。

2.手术者的消毒手术者的消毒包括清洁准备(更换手术室衣、裤、鞋、帽及口罩),洗手、穿手术衣及戴橡皮手套等步骤,其原则和方法与外科完全相同。

3.手术区消毒(1)术前准备:理发、沐浴、剃净毛发(2)常用消毒药物碘酊:颈2%,口内1%,头皮3%;皮肤0.5%,氯己定溶液:口腔创口0.1%;碘伏:0.5%;75%酒精(脱碘)(3)消毒方法及范围从中心向四周,感染相反。

头颈部手术术区外10cm,四肢、躯干扩大至20cm。

4.无菌巾铺置法手术野铺巾法孔巾铺置法:小手术三角形手术野铺巾法:口腔鼻、唇、颊四边形手术野铺巾法腮腺区、颌下区、颈部等基本手术操作组织切开止血组织分离技术打结缝合外科引流组织切开(显露手术野)1.切口设计(1)解剖:神经、血管平行(2)部位:隐藏、与皮纹方向一致(3)长短:充分显露2.切开皮肤:手术刀与组织面垂直,一次切开。

注意层次并逐层切开。

肿瘤手术多采用电刀,也可用光刀。

使用电刀或光刀切开时,皮肤层仍宜先用钢刀切开,以减少愈合后形成明显瘢痕。

深层组织以及黏膜可直接用电刀或光刀切割。

使用电刀时,刀尖移动速度宜稍慢,否则达不到止血效果。

正确的皮肤切开法止血(减少失血、视野清晰、安全、愈合)压迫止血,钳夹、结扎止血,药物止血,电凝止血,低温止血和降压止血。

压迫止血:使用外力压迫局部,可使微小血管管腔闭塞,从而达到止血效果。

钳夹、结扎止血:钳夹止血是使用最多、最普遍的方法,即用蚊式血管钳对看得见的出血点进行迅速和准确的钳夹。

药物止血:使用药物止血,可分为全身和局部用药两类。

电凝止血:用高频电流凝结小血管而止血,实际上是电热作用使血流凝结,这种方法可使小块组织炭化。

常用于浅表部位较广泛的小出血点,有时亦可用于深部止血。

其优点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伤口内线结。

但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时止血效果较差;有伤口污染者,用电凝止血易发生感染,故不宜采用。

组织分离技术显露组织解剖部位、保护正常和重要组织、切除病变组织。

1.锐性分离(直视下):刀、剪2.钝性分离(非直视下):血管钳打结(结扎血管和缝合)避免返工重打和术后脱结出血。

方法:单手、双手和持针钳。

组织内结扎线头所留长度一般为1mm左右,对较大的血管及大块肌肉束粗线结扎,为防止滑脱可增加到3~4mm。

皮肤、黏膜的缝合,为拆线时牵引方便,应至少余留5mm以上。

缝合原则:彻底止血,自深而浅,对位。

基本要求:1.接触良好,正确对位;2.先游离侧,后固定侧;3.无张力或最小张力;4.等量、对称;5.防止创缘内卷及过度外翻;6.皮肤进针点离创缘的距离和间隔密度:整复手术,边距2~3mm、针距3~5mm;颈部手术边距3mm、针距5mm;舌组织边距和针距5mm以上。

7.不能夹有其他组织,以免影响愈合;8.打结的松紧要适度;9.功能部位(如口角、下睑等)避免过长的直线缝合;10.合适的缝线:颌面外科1-0、3-0和1号线。

基本方法(1)创口原位缝合法1)单纯缝合将切开的组织边缘对正缝合,分为间断缝合和连续缝合两种。

2)外翻缝合外翻缝合亦称褥式缝合,适用于创缘较薄的黏膜、松弛的皮肤以及有内卷现象的创缘缝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