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关键因素的分析与研究

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关键因素的分析与研究

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关键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本文着重探讨在大水面养殖模式中影响河蟹生长的关键因素,对其他养殖水域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河蟹生长过程1.1 非人为控制下的生长过程在自然条件下,"霜降"节气前后,河蟹在江河湖泊中已育肥成熟,开始向河口、近海迁徒洄游,这次洄游叫生殖洄游,目的是到大海中越冬,并在翌年春天于适宜的盐度、渗透压和温度下交配繁殖。

受精卵在海水中经 5 次蜕皮,通过溞状幼体、蜕变成大眼幼体。

此时按生理需求,纷纷从闽江、瓯江、长江、黄河、辽河等入海口进入内河淡水中生长肥育,此过程又称索饵洄游,而完成交配繁殖后的亲蟹则在夏季来临前相继自然死亡。

两次洄游的循环构成了河蟹的一生,河蟹通过一生中大约18次左右的蜕皮逐次成长,达到性成熟后即终止蜕皮、停止生长。

每次蜕皮后的河蟹体重可比蜕皮前增加30%-100%。

实践表明,个体越小的河蟹蜕皮后增重率越大,体质越是健壮的河蟹蜕皮后增重率也越大。

1.2 人为控制下的生长过程首先,人们在控温、控氧的暖房中配制好人工海水,或在沿海土池中灌入天然海水,放入亲蟹促其交配、抱卵、繁殖。

育出的溞状幼体(称Z1)喂以丰年虫无节幼体等饵料,通过5 次变态发育成16-20 万只/kg 的大眼幼体即蟹苗(本文以下称第一生长阶段)。

大眼幼体在人工控制的土池中培育,经大约7 次蜕皮至冬季育成500-100 只/kg 的蟹种即扣蟹(本文以下称第二生长阶段)。

蟹种在大水面或小水面中经一年人工养殖,约蜕皮5 次左右长成可出售的成蟹(本文以下称第三生长阶段)在人工养育河蟹的过程中,要想获得较高的产量,必须掌握河蟹的生理、生态习性,同时也要研究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着其生长,通过人为努力认识或改造这些因子,使其向着有利于增产增收的目标发展,这就是科学养殖的初衷,也是本文的要旨。

2 河蟹生长的影响因子2.1 自然因素2.1.1 遗传因素目前认为分长江水系蟹种、辽河水系蟹种及匝江水系蟹种等。

普遍认为长江水系蟹种生长较快。

2.1.2 苗种来源指大眼幼体来源,分野生自然苗种及人工繁殖苗种。

人工繁殖苗种又分暖棚培育及土池天然海水培育等。

2.2 环境因素2.2.1 养殖水体生物因素除浮游生物种类及数量外,水生动物主要指底栖寡毛类、多毛类、螺类等适口底栖动物。

而黑鱼、鲤鱼及野杂鱼等会危害河蟹并争食争氧。

水生植物则主要指同河蟹生长密切相关的沉水植物——水草的种类及数量。

2.2.2 养殖水体非生物因素①水体申指标:pH值、透明度、矿化度、氨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有机物耗氧量COD 及溶解氧等。

②养殖水体底质。

③养殖水体面积、水深、水位变动情况。

④养殖水体是初养还是经养。

⑤致病因子: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⑥光照、气温、风浪、冰、雪、洪、涝等气候因子。

2.3 人为因素①幼蟹或蟹种的放养密度。

②投饲的质同量。

③养殖者技术管理水平等。

3 三要素理论笔者通过自身近十年的实践活动以及对众多成功、失败养殖案例的剖析比较后,在本文中首次提出“三要素理论”,即影响河蟹生长的最关键的后天因素是溶氧、水温及营养这三项。

只有在水中溶氧充分、温度适中、营养均衡的养殖环境中,才能培育出个体规格硕大的河蟹来。

反之,将出现性腺早熟、生长抑制、规格偏小,甚至发生病害等不利现象。

河蟹养殖模式的多样性、气候的不稳定性、地区差异、科研条件限制、科研手段影响等原因,使得“三要素理论”的论证变得复杂,而露天生产的特殊性又对探讨、研究较为确切的科学数据带来困难。

众多因素对河蟹生长均有影响,但都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模糊性,笔者只有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时间的尽可能多的案例分析,才能从中发现其内在规律,并期望得到比较接近于正确的结论,这也正是木文分析研究的难点。

笔者期望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推理并借助于数学建模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4 溶氧、水温及营养与河蟹生长的关系4.1溶氧对河蟹生长的影响众所周知,动物的生存离不开氧气,河蟹也不例外。

在高溶氧及低溶氧的水体环境中,河蟹的生长状况绝然不同,生产中,可从下述几方面来佐证。

①流动的水体同平静的水体比较,是前者河蟹生长快。

②常年水面波浪较大的水体(如湖中央)同相对波浪较小的水体(如湖岸)比,前者河蟹生长快。

③深水同浅水相比(排除过深),是深水河蟹生长快。

④干旱、浅水、水草大量露出水面的季节河蟹长得慢,因为即使在有风天气,水草阻碍了水面形成波浪,空气溶入水体变得困难,同时水草挡住了阳光后减少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氧。

⑤当其他条件相似,放养苗种的密度越大(减低溶氧),河蟹成品越小。

⑥养殖水体中,其他水生生物过多时(如第一年洪涝带入围网内大量野杂鱼、第二年干旱,野杂鱼回不了家),河蟹成长慢。

⑦阴雨天同晴天比,后者河蟹吃食正常,因为阴雨天光合作用弱,溶氧低,影响其食欲。

⑧养殖水体中设置增氧设备,河蟹生长明显加快。

由此可见,充裕的氧气对河蟹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

反应在养殖生产上,河蟹在生长前期(第一、第二生长阶段)能明显延长蜕皮周期,而延缓性成熟,并在不蜕皮时积蓄机体组织膨胀度,蜕皮后快速扩大、增重。

故在生产上强调要有高质量的水质条件,其狭义意义即是,水中要有充足的氧气。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在渔业养殖领域使用纯氧增氧技术。

4.2 水温对河蟹生长的影响河蟹是冷血变温动物,水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其生命活动的强弱,也影响其性腺发育的过程。

在自然条件下养殖河蟹,水温是由环境决定的①特别是大水面湖泊围网养殖,水深不能人为改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首先,河蟹在其生命过程中,每日积聚在体内的温度累加到达一定值时(称积温),河蟹就性成熟了。

但由于性成熟又同营养积累过剩有关,所以目前尚未见有关于河蟹性成熟同具体积温数值的关系的报道。

过浅、过深的水域均不利于河蟹生长。

过浅(如低于1 m),水温偏高,易早熟;过深(超过3m),水温太低,影响正常发育。

当水草过多时(超过水面积2/3),会影响阳光照入池底而降温;当水草过少时(少于水面积1/3 或没有),水温又会升高。

两种情况均不利河蟹生长,只有当水草适当时(约占水面2/3),水温才会适宜,河蟹才长得大。

在培育扣蟹时(第二生长阶段),我们注意到有规律性的现象说明了水位深浅及水草多寡对结果的影响:大眼幼体放养后养到冬季,在水深多草水域的蟹种不早熟(水温偏低);在水深无草或水浅多草的蟹种早熟少(水温中等);在水浅无草水域的蟹种早熟多(水温偏高)。

该例子说明:水温偏低,效果较好;中温中等,效果次之;水温偏高,效果最差。

由此可以初步认为,河蟹第二生长阶段以水温偏低较好。

4.3 关于营养影响河蟹生长的证明养殖经验更是告诉我们,营养对河蟹生长的影响很大,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4.3.1 水域的流动性如水域的流动性好,养殖河蟹生长快,原因是流水能不断补充水中河蟹需求的营养盐类。

4.3.2 投饲量大眼幼体经约7 次蜕皮至冬季育成蟹种阶段(在第二生长阶段)适量控制投饲能推迟成熟,而在第三生长阶段适量多投则能增大个体。

4.3.3 水草的营养作用作为维生素的主要来源,水草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所以一般没有水草的水体,河蟹就长不大。

4.3.4 螺蛳为了增产增收,目前在放养蟹种后,即清明前后在池底铺撒一定数量的活螺蛳的做法己被推广。

作为长期性的动物蛋白源,螺蛳还能不断自行繁殖并净化底质,营养价值高。

4.3.5 底质由于河蟹主要生活在水体底层,底泥的营养盐类关系到它的营养摄入。

赵乃刚曾说过养殖河蟹考虑底质有时比考虑水质更重要。

没有淤泥的砂板土一般养成的河蟹规格小,但淤泥过厚又缺少水草的底质(如池塘)情况更糟。

当淤泥适当(20 cm厚左右),又长水草时,可作为饲料的一些小型底栖水生生物量也会增加。

这样培育出的河蟹显得肥壮、肚白、大个。

4.3.6 动物性饲料最能体现营养同河蟹生长关系的,当属第二生长阶段的性早熟问题。

如果大量投喂动物性饲料,而不是每周一次适量投喂的话,那么占总收获量的20%-50%左右蟹种将提前性成熟而失去再生长价值,而正常情况下性成熟比例应在5%以下。

4.4 关于溶氧、水温及营养的交叉作用影响河蟹生长的证明河蟹的整个饲养过程就是一个性成熟前的培育过程。

溶氧、水温及营养交互作用后一般导致三种结果,即性早熟、性迟熟小个及性迟熟。

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探讨三要素中某一因素是如何对河蟹生长产生影响的,但在生产实践中,通常的情况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多因子交互作用的结果。

为了判定三要素的交互影响结果,我们暂且以河蟹第二生长阶段(一般时间为6 个月)作为本一节的分析素材,在此,将通过假设某一因子正常恒定(对河蟹不产生正、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其他两因子交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三要素交互作用可用图1方法表示为下例三个圆之间的互为关系。

表1-3 是笔者通过对大量生产实例的分析、比较后揭示的初步因果关系。

图1三要素交互作用示意图注:I区表示溶氧同水温的交互作用区;II区表示溶氧同营养的交互作用区;III区表示营养同水温的交互作用区;IV区表示三者综合作用区。

I区:设营养正常恒定(投喂适合或不投喂),水温、溶氧与河蟹生长的因果关系见表1。

表1水温与溶氧关系表水温偏高水温低偏高溶氧早熟迟熟低溶氧迟熟小个迟熟小个表明:浅水、低密度放养就会早熟,高密度放养就不会早熟但正常生长受到抑制。

反之,如果水温偏低,低溶氧也会影响正常生长,『有水温偏低(水深2m左右的大水面),且溶氧高才能培育出理想的蟹种。

II区:设水温正常恒定(水深示意),溶氧、营养与河蟹生长因果关系如表2。

表2营养与溶氧关系表营养过剩营养偏低高溶氧早熟迟熟低溶氧迟熟小个迟熟小个表明:在营养过剩情况下,低密度放养(高溶氧)就导致早熟,营养过剩若低溶氧,只是影响发育,不会导致早熟。

如果营养偏低,低溶氧也影响发育,最好是营养偏低高溶氧,蟹种不成熟但个体大。

III区:设溶氧量一定(水深不变,放养密度一定),营养、水温与河蟹生长的因果关系如表3,表3营养与水温关系表营养过剩营养偏低水温偏高早熟早熟水温偏低早熟个大迟熟表明:营养过剩的情况下,水温偏高导致早熟,而水温偏低导致一新情况出现,即早熟个体(当年养成商品蟹,这类情况较少出现)在营养偏低的情况下,水温偏高,则照样引起早熟。

要培育好的蟹种当选营养偏低,水温偏低(在大水面培育,不投喂)。

IV区:一般规律为;高溶氧、水温偏低、营养适度有利于迟熟,低溶氧、水温偏高、营养过剩、有盐度时将促进早熟,5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讨论及层次分析法。

我们可以初步认为:河蟹在其生长过程中,承受着外界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影响因素是溶氧、水温及营养。

氧气在水中的高低决定河蟹正常生长发育是否受到抑制,暂且认为与机体组织有关,着重表现外部体形上。

而水温及营养更多地影响着决定河蟹的迟熟和早熟的神经内分泌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