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 城市道路分为几类?答: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一般采用几阶段设计?答:一阶段设计:即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技术指导文件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
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
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
. 道路勘测设计的研究方法答:先对平、纵、横三个基本几何构成分别进行讨论,然后以汽车行驶特性和自然条件为基础,把他们组合成整体综合研究,以实现空间实体的几何设计。
. 设计车辆设计速度.答:设计车辆:指道路设计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车辆。
设计速度:指当天气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自然条件对道路设计有哪些影响?答:主要影响道路等级和设计速度的选用、路线技术指导文件的确定、路线平纵横的几何形状、桥隧等构造物的位置和规模、工程数量和造价等。
第二章:平面设计.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
答: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作路线的平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则是路线的纵断面,中线上任一点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的横断面。
. 为何要限制直线长度?答: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直线难与地形相适应,产生高填深挖,破坏自然景观,运用不当会影响线形的连续性,过长会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惫急躁,不利于安全行驶。
. 汽车的行驶轨迹特征。
答:轨迹是连续的,曲率是连续的饿,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
. 公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有几种?分别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答:极限最小半径,特殊困难情况下使用,一般不轻易使用。
一般最小半径,通常情况下使用。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在不必设置超高就能满足行驶稳定性的圆曲线使用。
. 平面线形要素及各要素的特点。
答: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6.缓和曲线的作用,确定其长度因素。
答:()作用: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
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到舒适。
超高及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
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形美观。
()因素:旅客感到舒适。
超高渐变率适中。
行驶时间不过短。
第三章:道路纵断面设计.纵断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则是路线的纵断面。
. 纵断面图上两条主要的线形:地面线和设计线。
. 纵断面设计线由直坡线和竖曲线组成的。
. 路基设计标高:路线纵断面图上的设计高程。
. 最大纵坡;:根据道路等级、自然条件、行车要求等因素所设定的路线纵坡最大值。
最小纵坡:为纵向排水要求,对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所要求的纵坡最小值。
. 理想的最大纵坡:指设计车型在油门全开的情况下,持续以希望速度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纵坡。
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指设计车型在油门全开的情况下,持续以容许速度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纵坡。
. 为何要进行坡长限制?达到坡长限制值后如何设计?答:因为坡长过长或过短都会易引起驾驶员紧张,易造成操作失误,引起事故,上坡过长易引起熄火,下坡过长易引起制动器发热失效,引起事故。
达到限制坡长时,应按要求设置缓和坡段。
. 平均坡度:指一定长度路段两端点的高差与改路段长度比值。
合成坡度:指道路纵坡和横坡的矢量和。
为何要限制平均纵坡和合成纵坡?答:平均纵坡太大造成上坡长时间低挡,易至车辆水箱沸腾,下坡则造成频繁制动,易引起操作失误。
.汽车的行驶阻力有哪些,行驶条件及对路面的要求?答:空气阻力,道路阻力,惯性阻力。
条件:足够的驱动力来克服各种行驶阻力及驱动力小于或等于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力。
要求:宏观上要求路面平整而坚实,尽量减少滚动阻力,微观上有要求路面粗糙而不滑,以增强附着力。
. 竖曲线:指在道路纵坡的变坡处设置的竖向曲线。
竖曲线要素:坡差,曲线长,切线长,竖距,外距。
确定竖曲线最小半径的因素:缓和冲击,行驶时间不过短,满足视距要求。
. 简述在道路纵断面上设置竖曲线的目的。
答:为满足行车平顺、舒适及视距要求的需要。
. 爬坡车道设置原因。
答:为了将载重汽车从正线分流出去,以提高小客车行驶的自由度,确行车安全,提高路段通行能力。
.避险车道作用及组成。
答:作用:供失控汽车驶入,利用制动坡床的滚动阻力和坡度阻力迫使汽车减速停车,可避免或减轻车辆和人员损伤。
组成:由引道、制动车道、服务车道及辅助设施组成。
.纵断面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答:拉坡前的准备工作,标注控制点位置,试坡,调整,核对,定坡。
第四章:横断面设计.公路横断面的组成、类型及其适用性是什么?答:组成:行车道、中间带、路肩、避险车道、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变速车道。
类型及适用性:单幅双车道,适用于二级、三级公路和一部分四级公路。
双幅多车道,适用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单车道,适用于地形困难的四级公路。
.道路横断面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类型?答:组成: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隔带及绿带。
类型: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
.各级公路都要设置路肩,其作用?答:保护及支撑路面结构、供临时停车之用、作为富余宽度,增加安全及舒适感,减少事故、提供道路养护作业,埋线地下管线的场地、可供行人及非机动车使用。
.四条及四条以上车道的公路应设置中间带,其作用?答:分隔上、下行车流,防止车辆驶入对向车道,减少道路交通干扰,提高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
可作为设置道路标志及其他交通管理设施的场地,也可作为行人过街安全岛。
一定宽度的中间到并种上花草灌木或设防眩网,可防对向车灯眩目,还可以起到美化作用。
设于中央分隔带的路缘带,有一定宽度及颜色,能引起驾驶员的注意,增加侧向富余宽度,提高行车安全和舒适性。
.试述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方式及适用条件。
答:绕内边线旋转,适用于新建公路。
绕中线旋转,适用于旧路改造。
绕外边线旋转,只适用于特殊情况,一般不用。
. 试述有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方式及适用条件答:绕中央分隔带中线旋转,适用于中间带宽度≤时。
绕中央分隔带边线旋转,适用于各种宽度的中间带。
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适用于双向车道数>的公路。
. .在确定超高过渡段的长度时应考虑什么?答:()一般在确定缓和曲线长度时,已经考虑了超高过渡段所需的最短长度,故应取;()若计算的>,应修改线形,使≥。
当平面线形无法修改时,可将超高过渡起点前移,超高过渡在缓和曲线起点前的直线路段开始。
()若<,但只要超高渐变率≥,任取。
否则,超高过渡可设在缓和曲线某一区段内,全超高断面设在缓圆点或圆缓点处。
()四级公路不设缓和曲线,但若圆曲线上设有超高,则应设超高过渡。
超高过渡设在紧接圆曲线起终点的直线上。
若直线长度不足,容许超高过渡段在直线和圆曲线各一半.各级公路对视距要求。
答:.各级公路的每条车道均应满足停车视距要求。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停车视距,二三四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要求,其长度不小于停车视距的倍,受地形限制而采用分道行驶的路段可用停车视距。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大车型比例高的二三级公路下坡采用货车停车视距检验。
.具有干线功能的二级公路宜在分钟内提供一次超车视距路段。
.试述缓和曲线、超高过渡段、加宽过渡段长度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答:超高过渡段的作用:为了行车舒适,利于排水。
加宽过渡段的作用:为使路面由直线上正常宽度过渡到圆曲线。
三者关系:对设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加宽过渡段应采用与缓和曲线相同的长度。
对不设缓和曲线,但设有超高过渡高段的平曲线,可采用与超高过渡段相同的长度。
即不设缓和曲线,又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加宽过渡段应按渐变率为且长度不小于的设置要求。
.视距类型: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
第五章:线形设计.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的要点。
答:.平面线形应直捷、流畅,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续。
.注意与纵断面设计相协调.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道路平面线形组合的基本形式?分别叙述各种形式的设计要点。
答:基本型曲线,形曲线,卵形曲线,凸形曲线,复合型曲线,形曲线,回头形曲线. 道路纵断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
答:.应满足纵坡及竖曲线的各项要求,以及相关高程控制点和构造物设计纵断面的要求.纵断面线形设计应根据设计速度,在适应地形及环境的原则下,对纵坡大小、长短及前后坡段协调的情况,竖曲线半径及其与平面线形的组合的等进行综合分析,反复调整,设计出平顺、连续的纵断面线形。
.平面上直线路段不宜在短距离内出现凹凸起伏频繁的纵断面线形,其凸起部分易遮挡视线,凹下部易形成盲区,使驾驶员产生茫然感,导致视线中断,使线形失去连续性,影响行车安全.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符合平均纵坡的要求,并采用运行速度对通行能力与行车安全进行检验长下坡的直坡段端部不应设计小半径的凹形竖曲线或平曲线,以保证行车安全。
.纵断面设计应考虑路面排水的要求。
.纵断面线形设计要点?答:纵坡极限值的运用,最短坡长,竖曲线半径的选用,相邻竖曲线的衔接,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条件。
第六章:选线与总体设计. 道路选线的一般原则、方法和步骤?答:原则方法:通过分阶段、分步骤,有粗到细,反复比选来求最佳解。
步骤:路线技术指导文件选择,路线带选择,具体定线. 路线技术指导文件选择的方法步骤是什么?答:收集资料。
根据确定的路线总方向和道路等级,先在小比例地形图上,结合收集的资料,初步研究各种可能得路线走向。
按室内初步研究提出的技术指导文件进行实地勘察,连同野外勘测中发现的新技术指导文件,都必须坚持跑到看到调查到,不遗漏一个可能得技术指导文件。
分项整理汇总调查成果,编写工程可研报告,为上级编制或补充修改设计任务书提高依据。
. 平原区路线的要点。
答: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
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联系。
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
注意土壤水文条件。
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
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
. 沿河线布设要点答:河岸选择。
高度选择。
桥位选择。
.越岭线布设要点答:垭口选择、过岭高程选择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山脊线布设要点答:控制垭口选择,侧坡选择和试坡布线.丘陵区选线要点答:注意利用有利地形减少工程量。
注意平纵组合合理设计。
注意少占耕地不占良田。
.越岭线布局应解决哪三方面的问题?答:解决垭口选择、过岭高程选择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三个问题。
.回头曲线及其适用场合答:当控制点间高差较大,靠自然展线无法取得需要的距离以克服高差,或因地形、地质条件限制,不宜采用自然展线时,路线可利用有利地形设置回头曲线进行展线。
.山脊线及其选择条件答:大体上沿山脊布设的线叫山脊线。
条件:山脊线方向不能偏离路线总方向过远。
山脊平面不能过于迂回曲折,纵面上各垭口间的高差不过于悬殊。
控制哑口间的山坡地质情况较好,地形不过于陡峻凌乱。
上下山脊的引线要有适合地形可利用。
.简述丘陵地区选线的原则及方式答:原则:微丘区选线应充分利用地形,处理好平纵形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