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错误记忆的形、音编码差异研究

汉字错误记忆的形、音编码差异研究

汉字错误记忆的形、音编码差异研究摘要采取DRM范式,要求被试判断词表项目的字形结构或音调,从而间接学习词表,考察了关联性、不同编码方式和测验情境(测验次数、测验词颜色两个变量)对真实和错误记忆的影响。

实验发现:(1)随着关联性的增加,未学词的错误再认率也增加,说明关联性是引发错误记忆的必要条件;(2)字形判断比字音判断下的错误再认率要高,说明汉字中形-义联结可能比音-义联结更加紧密;(3)测验情境对真实和错误记忆影响并不相同,表明两者虽然同源,但具有完全不同的机制。

关键词错误记忆,DRM范式,关联性记忆错觉,字形编码,字音编码。

1 引言人类记忆并非是对过去经历事件的精确复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记忆研究者追随Bartlett的足印,将记忆看作一种建构性的(constructive)过程。

正是这种研究取向的逐渐流行,促使了人们去思考一个从未被认真对待过的现象:错误记忆。

比如,人们会声称做过从未发生过的事,或是坚信自己看见过从未出现过的东西。

而由Roediger和McDer-mott在1995年提出的DRM范式(Deese-Roedi-ger-McDermott。

即由三位研究者共同创造的研究范式),成功地将错误记忆引入实验室之中,更是对错误记忆的研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DRM范式的实验一般包括两个阶段:学习和测验。

学习阶段给被试呈现若干学习词表,每个词表由若干个与某一单词(该单词并不属于学习材料,被称作关键诱饵)发生语义关联的单词组成。

将词表中的学习项目(例如:犯困、休息、困倦……,关键诱饵是“睡觉”)逐个呈现给被试。

测验阶段则要求被试进行回忆或再认。

使用DRM范式的大量研究表明:自由回忆测试中,从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被经常回忆出来;再认测试中,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远远高于其他未呈现词,并且还可能伴有较高的信息水平。

这种由DRM范式所诱导出来的错误记忆,被称为关联性记忆错觉(as-sociative memory illusions)。

由上可知,经典DRM范式下的学习阶段被试所关注的只是一个单一属性一语义,而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在形、音、义的关系上与英语有着根本不同。

在林仲贤等人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采取间接学习任务,考察了汉字的形、音编码加工深度的差异。

在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分别关注汉字的物理形状和音节特征,而不要求被试直接记忆汉字;在测验阶段,则要求被试在未曾预料的情况下,对先前所看到的汉字予以再认。

结果发现,字形编码条件下的正确再认率显著高于字音编码下的正确再认率。

可见,在真实记忆中,相对于字音而言,字形加工确实存在编码深度上的优势。

那么,这种字形优势效应能否在错误记忆中也表现出来呢?为了回答此问题,本实验设置汉字的间接学习条件,即让被试在学习阶段完成单一字形判断任务、单一字音判断任务或是字形/字音混合判断任务,从而创设语义学习的间接模式,来比较不同加工方式下错误再认率的差异,并进而探讨汉字错误记忆的产生条件及其与真实记忆的关系。

此外,大量研究表明,错误记忆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

在记忆的编码、保持、提取三个阶段中,任一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最终的错误记忆,而编码阶段的影响因素又尤为重要,但本研究主要关心保持和提取阶段的影响因素。

故而,本实验创设出不同的测验情境,包括操纵测验次数(一次,两次/三次)和测验时再认项目的词语颜色(黑色/彩色)两个变量,以期探究错误记忆在产生之后的动态变化特点。

2研究方法2.1被试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本科生共计72人(男生32人,女生40人),年龄17~21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随机分配到各实验组中,实验后均赠送小礼品。

2.2材料实验材料包含练习材料、学习材料和测验材料三部分。

练习材料共含80个单字,在平衡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字形结构(左右、上下、包围半包围、独体)的前提下,在新华字典中随机抽取得到,这些练习材料均为生僻单字,且与下面的学习和测验材料均无重复。

学习材料共10个序列,均参照Roediger和McDermott经典DRM范式的24个词表编制。

每个学习序列由12个相互关联的词语构成(例如,护士、治疗、医院等),它们与同一关键诱饵(例如,医生)发生语义联结。

在实验中,按照与关键诱饵关联程度由高到低的固定顺序依次呈现。

测试材料共10个序列,每个序列由10个词组成:3个来自学习词表的已学词(先前词表的第3、第6和第8个词);1个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3个与关键诱饵存在弱语义相关的未学词和3个与关键诱饵不存在语义相关的未学词。

测试词语在测试阶段以随机方式呈现。

2.3实验设计采用3(学习任务)×2(测验词颜色)×3(测验次数)混合多因素实验设计。

学习任务为被试问变量。

分为字形判断、字音判断、(字形/字音)混合判断三个水平;测验词颜色也为被试间变量,分为黑色和彩色(彩色字体包括红、绿、蓝、黄四种颜色随机呈现)两个水平。

测验次数为被试内变量,即每名被试依次接受第一、二、三次测验,共三个水平。

实验结果记录了被试将测验材料的四类词语(已学词、关键诱饵、弱关联未学词和无关联未学词)判断为“旧”的百分率,分别作为已学词的正确再认率,关键诱饵、弱关联未学词和无关联未学词的错误再认率。

2.4实验程序实验分为练习、学习和再认测验三个阶段,均在计算机上完成。

练习阶段用于训练被试按键反应的熟悉程度,要求被试对所有单字的声调或字形做出正确的按键反应。

当被试给予错误判断时,程序将出现鸣音警告,直至做出正确判断为止。

在字形判断条件下,练习阶段要求被试对屏幕上呈现汉字的字形结构做出按键反应(“左右结构”对应Z键,“上下结构”对应X键,“包围/半包围结构”对应“>”键,“独体字结构”对应“/”键);字音判断条件下,练习阶段要求被试对汉字的声调做出按键反应(1声对应Z键,2声对应X键,3声对应“>”键,4声对应“/”键):字形/字音混合条件下,练习阶段要求被试根据屏幕右下端呈现的提示做出字形或音调的相应按键反应,即若提示判断字形,被试要根据字的结构按键(反应模式与单独字形判断下相同),若提示判断字音,被试要根据字的音调按键(反应模式与单独字音判断下相同)。

练习阶段的汉字(黑色、楷体GB-2312)逐个呈现于屏幕中央,在被试对一个汉字反应完后,即进入下一个汉字。

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对固定顺序呈现的词表进行字形、音调或字形/音调混合判断(按键反应方式同练习阶段一致),所有词语相继呈现在屏幕中央,在被试对一个词表项目反应完后,即进入下一个词表项目。

不同词表间相继呈现间隔时间为2秒。

因为所有词表项目都由双字词和三字词组成,故而我们随机在每个词表项目的任一汉字下方做出小圆点标记,要求被试仅仅对打点的汉字做出判断。

另外,混合判断条件下,字形判断和音调判断比例相等。

程序自动记录被试判断的正确率。

测验阶段要求被试对随机相继呈现的测验材料进行“新/旧”判断,指导语为:“下面将呈现一组词,请你对呈现的词进行新旧判断,如果认为是第一次实验中呈现过的词,即判断为‘旧的’,按下Z键:如果认为在第一次实验中没有呈现过,即判断为‘新的’,按下‘/’键,如果你准备好了,请按鼠标开始。

”要求每名被试都进行三次重复测验,每两个测验的时间间隔均为2分钟,被试在测验间隔期间进行运算操作(任务是要求被试对一个随机抽取的三位数进行连续减三的运算),每次测验的内容完全相同。

3 结果3.1 间接条件下的错误再认与DRM范式的经典实验一致。

本实验记录了已学词的正确再认率(即击中率),关键诱饵、弱关联未学词和无关联未学词的错误再认率(即虚报率)。

其中,已学词的正确再认率为0.626,关键诱饵、弱关联未学词和无关联未学词的错误再认率分别为0.499、0.350、0.208。

单因素重复测量ANO-V A表明,测验词类型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3,313)=244.81,p<0.001。

LSD多重比较表明,上述四个指标大小呈显著依次递减关系:已学词正确再认率>关键诱饵错误再认率>弱关联未学词错误再认率>无关联未学词错误再认率(配对比较表明。

对于任意两项目,均有p<0.001)。

可以看出,学习项目的正确再认率始终高于未学词的错误再认率;而对于关键诱饵(强关联)、弱关联未学词、无关联未学词三种类型的再认项目。

其与已学习词的语义关联度越高,就越容易被虚报,即将其错判为已学习词。

3.2学习任务、测验词颜色和测验次数对错误再认的影响将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作为错误再认的指标,进行3x2x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学习任务主效应极其显著,F(2,66)=18.124,p<0.01,字形、字音、混合判断条件下的错误再认率分别为0.644、0.395、0.457。

经过LSD多重比较表明,字形判断下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字音判断(p<0.001)及混合判断(p<0.001)下的错误再认率,后两卉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测验词颜色主效应不显著,F(1,66)=1.754,p>0.05。

测验次数主效应不显著,F(2,132)=2.227。

学习任务和测验次数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2,132)=3.460,p<0.01。

对简单效应进一步检验发现:在字形判断条件下。

不同测验次数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字音判断条件下,不同测验次数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混合判断条件下,第三次的错误再认率显著低于前两次(p=0.008,,p=0.002),第一次与第二次间的错误再认率差异不显著(p=0.664)。

从另一个角度对简单效应进行分析:第一次测验时,三种学习任务下的错误再认率的关系为,字形判断下显著高于字音判断下(p<0.001),字形判断下显著高于混合判断下(p<0.01),混合判断下与字音判断下差异边缘显著(p=0.077);第二次测验时,三种学习任务下的错误再认率的关系为,字形判断下显著高于字音判断下(p<0.001),字形判断下显著高于混合判断下(p<0.01),混合判断下与字音判断下差异边缘显著(p=0.059);第三次测验时,三种学习任务下的错误再认率为,字形判断下显著高于字音判断下(p<0.001),字形判断下显著高于混合判断下(p<0.001),字音判断下与混合判断下差异不显著(p=0.836)。

其它两两交互作用和三者间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3.3学习任务、测验词颜色和测验次数对正确再认的影响将已学词的正确再认率作为正确再认的指标。

进行3×2×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学习任务主效应不显著,F(2,66)=1.442。

p>0.05。

测验词颜色主效应不显著,F(1,66)=0.565,p>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