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暗示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研究概述

暗示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研究概述

暗示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研究概述王红椿Ξ 刘 鸣(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州,510631)摘 要 心理学家通过采用事后提供误导信息的方法以及临床治疗中的催眠、想象等暗示性程序发现的记忆歪曲和记忆移植现象,说明记忆的改变并不局限于对经历的或记得的情节的某方面的修改,它还能创造虚假的自传性事件记忆。

关键词:暗示 错误记忆 记忆歪曲 记忆移植 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Bartlett 的开创性研究后,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记忆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原本复制,而是一个重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误和歪曲,此后的一系列系统研究表明,如果当前的情境或测验项目在概念上或知觉上与先前的相似,那么就容易出现错误记忆,但这种错误记忆也可能是人在回忆时对暗示所做出的反应。

由于暗示条件下的错误记忆研究对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受暗示性、证人证词的准确性以及心理治疗中记忆恢复的准确性等争议性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且对它的研究比以往对单词的错误记忆研究更接近生活,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因而引发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

记忆的暗示性是指把那些由他人所提供的信息,如误导性提问整合到回忆中去的现象。

暗示对记忆的影响的系统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研究缘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人们经历了如一次犯罪或一场事故等事件后又接触到与事件不一致的或错误的信息时会发生什么事情?结果表明,人们在接受了误导性的信息后,新信息会被整合到回忆中干扰对原始记忆痕迹的提取,从而产生记忆歪曲。

并且,这种影响可能是内在的,目击者通常无法觉察到它的影响。

此后,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暗示对记忆的影响,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记忆歪曲和记忆移植。

1 暗示条件下的记忆歪曲 对暗示性的记忆歪曲的系统的实验室研究是由Loftus 及她的同事们所进行的,他们通过采用误导提问和提供事后信息的方法,对语词和视觉记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

一般的程序是,先让被试观看关于某事件的录像带或幻灯片,然后向其提供含有误导信息的关于该事件的描述文章或进行误导性提问,在一段时间后,要求被试根据记忆回答问题,最后对回答的准确性和自信水平分析。

如Loftus 等(1978)考察了词语的误导信息对视觉信息的影响,被试观看一个交通事故录像,事件中关键的细节是停车信号,随后的车祸描述中被试阅读到的却是让车信号,结果在再认测验中,误导信息组被试更多的错误声称所看到的录像中出现的是让车信号,事后误导信息影响了被试的正确再认。

此后,研究者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都发现在暗示这种特殊的外部干扰条件下记忆发生了预期性改变,如Loftus 等(1974)研究中被试回忆出了不存在的碎玻璃,McCloskey 和Zaragoza(1985)[1]的研究中被试把铁锤回忆成了螺丝刀等。

但目击者是否真的相信自己看过那些暗示细节呢?Lindsay (1990)[2]发现即使告诉被试某些信息是虚假,被试仍然报告了事后误导信息。

Zaragoza 和Lane (1994)[3]在来源监控测验中,要求判断所考察的项目是来自于原始事件还是事后的描述,结果许多被试判断为来自于原始事件。

Zaragoza 等(1996)[4]采用“知道/记得”判断方法发现,被试通常对那些暗示过的项目判断为“记得”而不是“知道”,被试似乎难以区分原始事件中的真实项目与事后暗示过的项目。

对事后误导效应解释,一种是Loftus (1980)提出的记忆损伤说,该解释认为误导信息通过阻止或抑制对原始信息的提取而损伤了对该事件的记忆。

但原始事件与事后事件究竟是如何储存的?Loftus 和Hoffman (1989)[5]认为相关事件并不是独立的存储,一些单个事件通常会建构一个代表了该情节的要旨或总意义的综合的记忆痕迹。

这个建构的记忆必定包含干扰,这使原始事件无法与潜在的记忆表征中的错误干扰相区分。

而Estes (1997)[6]认为,原始和干预事件的记忆痕迹是平行的、独立的储存在记忆中,所以存在把原始事件与不正确的暗示相区分的可能。

目前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另一种观点是McCloskey 等(1985)[1]的反应偏向说。

他们认为被试的错误记忆是由于使用的再认测验的具体形式导致的。

如Loftus (1978)研究中的再认测验中只有两个选项,事件的项目和暗示的项目,在误导组中,不记得事件的被试有50%的可能会选择暗示过的项目,而控制组中则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故错误记忆可能是基于偏向(接受暗示的信息,这是唯一记得的信息)而不是干扰(不能提取原始事件)。

他们通过在再认测验中排除暗示过的项目,并且包含两个没有暗示过的错误项目来阻止反应偏向。

如果暗示项目会阻止对原来事件记忆的提取,那么误导组的成绩要差于控制组的成绩,结果两组没有差异,支持了反应偏向说。

第三种是Zaragoza 等(1994)[3]来源的错误归因说。

根据来源监控的假设,对不同来源的材料的记忆在特征上是不同的,如对知觉加工结果的记忆有更多的知觉细节,而其它心理活动的产物(如心理表象)则包含更多的认知操作的信息。

对不同的特征的评估能够被用来判断记忆来源,还可以区分不同来源的记忆。

由误导信息程序产生的错误记忆是由于原始事件中所看到的项目与随后会谈或故事阅读中的项目产生了混Ξ通讯作者:王红椿。

E 2mail :wanda200309@1631com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29(4):905-908905淆,导致了信息来源的缺失。

2 暗示条件下的记忆移植 心理治疗中的记忆恢复是个热点问题,这些恢复的记忆是正确记忆还是治疗中由于想象或催眠等暗示所导致的记忆错觉?近二十年出现了大量的遗忘记忆的恢复研究案例,一些人在接受心理治疗后宣称恢复了对童年的创伤记忆。

如Ramona成功的控告了治疗师的治疗中的暗示使他女儿错误地“恢复”了曾受他虐待的记忆。

Paul Ingram在承认了多次强奸自己的女儿后入狱,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审讯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记忆。

一些研究者试图采用临床治疗中的程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虚假的自传性事件植入记忆中是可能的。

211 催眠通过催眠产生的假记忆是事后误导信息范式的一种变式。

它的普遍做法是通过催眠指导被试回到从前并重新体验童年时期的事件或使被试接受一些虚假事件曾经发生过的暗示,然后在清醒状态下询问该事件是否发生过。

Lau2 rence(1983)在实验中通过催眠,暗示他们在一星期前晚上睡觉时被一声巨响惊醒,结果大约一半的高度催眠了的被试报告了这个记忆。

研究还表明不仅高度受暗示性的个体会接受暗示过的虚假事件,而且还回忆出发生在一岁甚至是出生后的记忆。

Spanos(1996)[7]的研究中,引导被试相信他们特殊的视觉能力是在出生后的几天获得的,他们出生于一个环境特殊的医院,在那里婴儿的头顶上挂着一种彩色风动饰物来促进视觉的协调对一半被试进行催眠,另一半通过非催眠性的“引导记忆重构”程序,结果催眠组中46%的人报告了对风动饰物的具体记忆,70%的人报告了对这个经历的记忆。

但“引导记忆重构”组的大部分被试对这个经历和风动饰物的错误记忆分别是95%和56%,比催眠组的都要高,故Spanos认为是暗示而不是催眠本身制造了错误记忆。

Barnier(1992)[8]扩展了研究并认为催眠的感受性能更好预测对错误记忆的报告,他们通过催眠感受性量表选出高低催眠感受性的被试,先观看一段抢钱包的幻灯片,然后通过催眠或在清醒状况下想象这个事件,结果高催眠感受性的被试报告了更多的错误记忆。

但Dywan(1983)认为是另一种非催眠的成分影响了对虚假信息的记忆,他们发现催眠能增加对回忆信息是正确的自信,而不是准确性。

信息的产生越多,正确的可能性就越少,这表明产量的增加是以牺牲严格的反应标准为代价的。

一方面,最好的回忆通常不是第一个,重复回忆实验能产生更多准确信息,这意味着至少一些准确的信息不是立即能通过意识回忆而得到。

另一方面,要求被试回忆更多信息的压力可能会导致回忆的准确性降低。

212 想象指导Loftus和Pickrell(1995)[9]是最早通过指导人们去想象未发生过的事件而产生错误记忆的研究者。

她要被试阅读四篇在童年时期发生的事情的描述,其中三件是真实的,另一件“迷失在大超市”的是假的。

随后几个星期的不同时间被试要写下对这些事件的回忆。

最后一次实验发现25%的被试对虚假事件产生了回忆。

她认为人们在无法回忆事件的时候会以想象作为回忆的策略,所以对虚假事件产生了回忆。

Hyman(1996)[10]使用相同程序,比较了在“思考这个事件”与“想象该事件”这两种不同的指导语下被试的记忆成绩,结果25%的想象指导组对婚礼上的淘气行为如打翻了玻璃酒杯等虚假童年事件产生了清晰的记忆。

然而,9%的思考事件指导组的被试也产生了错误回忆,说明该组被试也可能用想象作为他们的回忆策略。

但研究结果也可能依赖于社会压力的影响,如被试得知这些事件是他们的家庭成员提供的。

G arry(1996)[11]等使用另一种程序考察想象对错误记忆的作用,先进行前测,要求被试判断一些童年事件可能发生过的自信度,在对这些事件进行简短的想象后再对事件发生的自信度判断。

结果被试对想象过的未发生过的事件的自信度比没有想象过的高,这种自信度增加效应称为想象膨胀。

此后,很多研究都一致表明想象能使人对一个非真实事件的最简要细节产生想象膨胀。

对想象膨胀有三种解释,一是来源混淆使得内容和来源(如所学信息的环境)之间的加工产生了分离,被试混淆了从最近的想象事件来的信息和真实发生过的信息。

另一种解释是熟悉性,这种解释认为对事件的想象使得这些事件变得更熟悉,被试错误地把对想象事件的熟悉性的增加归因为它们的确发生过。

而G off(1998)[12]认为想象膨胀是来源混淆和熟悉性机制重叠性产物,他试图分离这两个因素,让被试想象某些发生在他们童年的事件或想象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相同的童年事件,两组都表现出同量的想象膨胀,并且被试对不同的想象质量和特征的评定并不能预测想象膨胀的数量,表明想象膨胀更多的是由熟悉性而不是来源混淆所导致的。

213 梦的解释梦被认为是一条通向潜意识的路,是挖掘过去的创伤经历的一种工具。

最近一系列研究表明对梦的解释可以导致错误记忆的植入。

Mazzoni和Loftus(1998)[13]给被试30分钟的简短治疗模拟,一个专家分析了被试提供的梦后告诉被试这个梦意味着童年经历了迷路或危险的情景,解释的主题随机分配决定但以被试提供的梦的材料为基础,结果大部分被试在四个星期后对自己经历过这样的事件的信心增加了。

被试究竟对事件的错误记忆的自信增加了,还是对事件的错误记忆增加了呢?Mazzoni(1999)[14]的研究中,先选择那些对某一重要事件没有记忆且强烈的相信童年时没有发生过该事件的被试,一星期后,对一半被试进行梦的解释,另一半被试进行一次简短的会面,梦的解释组的被试要求报告一个梦,然后由咨询师或是训练过的主试对梦加以解释,并暗示这些事件在他们的童年期间发生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