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工艺规程

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工艺规程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1.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检测厚度范围在2~200mm的钢制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对接焊缝的埋藏缺陷。

2.引用标准NB/T47013-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公用管道》JB/T 7902 《无损检测射线照相用线型像质计》GB/T 19802 《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观片灯最低要求》3.人员资格3.1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检验、检测人员应当经考核,取得检验、检测人员资格,方可从事检验、检测工作。

3.2焊缝射线检测底片评级、复评和出具报告必须由取得RTⅡ级及以上证书的人员进行。

3.3从事底片评定的人员视力要求应符合NB/T47013.1-2015标准要求。

4.设备、器材和材料4.1 X射线检测机4.1.1应保持完好,性能应满足《JB/T 6221-2012工业X射线检测机电气通用技术条件》、《JB/T 7413 携带式工业X射线检测机》、等标准的要求,穿透能力应满足受检设备的最大穿透厚度,且应有10%的裕度。

4.1.2使用的检测设备均有设备编号和制作相应的曝光曲线并在有效检定期内。

4.2胶片4.2.1射线照相用胶片必须符合 NB/T47013.2-2015 相关规定,其性能应符合表1。

胶片处理方法用胶片制造商提供的预先曝光胶片测试片进行测试和控制。

表1 胶片系统的主要特性指标4.2.2 A 级和 AB 级技术应采用 C5 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B 级技术应采用C4 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

胶片的本底灰雾应不大于 0.3。

4.2.3 采用γ射线和高能X射线进行射线检测时,以及对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Rm≥540MPa高强度材料射线检测时,应采用 C4 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

4.3 像质计:像质计及像质计灵敏度的选用按NB/T47013.2-2015标准的要求。

4.4 增感屏:按NB/T47013.2-2015标准选用,应保持干燥,经常保养,避免表面划伤,压凹或沾上油污等,屏上有明显损伤或增感效果不良时应及时更换。

4.5 暗盒:应不漏光、洁净,能保证胶片与增感屏良好接触。

4.6 标记:各种标记(“B”标记、中心标记、定位标记、铅字等)应按NB/T47013.2-2015标准选用和放置。

4.7 定影液、显影液:各种药液的选用和配制应与所选用的胶片相一致。

4.8观片灯4.8.1观片灯的主要性能应符合GB/T 19802的有关规定,噪音小,亮度可调,性能稳定。

4.8.2 观片灯的最大亮度应能满足单位照相底片最大黑度的评片要求。

4.9黑度计(光学密度计)和标准黑度片4.9.1黑度计可测的最大黑度应不小于 4.5,测量值的误差应不超过±0.05。

4.9.2 黑度计首次使用前应进行核查,以后至少每6 个月应进行一次核查。

核查方法可参照NB/T47013.2-2015 附录C的规定进行,每次核查后应填写核查记录。

在工作开始时或连续工作超过8小时后,应在拟测量黑度范围内选择至少两点进行检查。

4.9.3 标准黑度片应至少有8个一定间隔的黑度基准,且能覆盖0.3~4.5黑度范围,应至少每 2 年校准一次。

必须特别注意标准密度片的保存和使用条件。

4.10其他器材:磁钢、透明胶带等应能满足检验要求。

5.被检焊缝表面要求5.1在射线检测之前,焊接接头的表面应经目视检测并合格,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的影像应不妨碍底片上缺陷的辨别,否则在拍片前应要求受检单位修补或处理。

5.2在用设备的表面要求,可根据情况酌情处理。

6.检测时机6.1在用检验时的检测时机应安排在被检测面经打磨、目视检测合格(满足上述5要求)后进行检测。

6.2其他检验时检测时机原则上应安排在热处理后,有延迟裂纹倾向的安排在焊接完成24h(球罐36h)之后,被检测面经打磨、目视检测合格(满足上述5要求)后进行检测。

7.编号7.1编号方法:7.1.1检测编号应有设备编号、底片编号,二者用“——”隔开。

7.1.2重照、返修后复照、扩探在底片编号后加字母,字母后的数字表示实施次数,无数字的为1次。

如:C──重照, R──返修复照,K──扩探。

7.1.3设备上每个片号定位标记的相对位置必须在检测布片草图上表示清楚。

8. 射线检测技术等级选择8.1 射线检测技术等级选择应符合制造、安装、在用等有关标准及设计图样规定。

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对接焊接接头的制造、安装、在用时的射线检测,一般应采用 AB 级技术进行检测。

对重要设备、结构、特殊材料和特殊焊接工艺制作的焊接接头,可采用 B 级技术进行检测。

8.2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在用检测中,由于结构、环境条件、射线设备等方面限制,检测的某些条件不能满足 AB级(或 B 级)技术的要求时, 经合同各方商定,在采取有效补偿措施(例如选用更高类别的胶片)的前提下,受限制条件可按 A 级(或 AB 级)要求实施,若底片的像质计灵敏度达到了 AB 级(或 B 级)的规定,则可认为按 AB 级(或 B 级)进行了检测。

8.3 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在用检测中,由于结构、环境、射线设备等方面限制,检测的某些条件不能满足 AB 级技术的要求时, 经合同各方商定,在采取有效补偿措施(例如选用更高类别的胶片)后可采用 A 级技术进行射线检测,但应同时采用其他无损检测方法进行补充检测。

9.辐射防护9.1 放射卫生防护应符合 GB 18871、GBZ 117、GBZ 132 和我所《安全手册》的有关规定。

9.2 现场进行X射线检测时,应按 GBZ 117 的规定划定控制区和管理区、设置警告标志。

检测工作人员应佩带个人剂量计,并携带剂量报警仪。

10.布片与标记10.1按检验员确定的检测部位及检测比例布片。

10.2底片上必须有检测编号、中心标记、像质计、搭接标记等。

这些标记离焊缝边缘5mm,且应与设备上的标志一致。

10.3拍片时象质计应放在射线源一侧的焊缝表面,并靠近胶片的端部,细丝在外侧。

若因条件所限不能放在射线源一侧时,也可以放在胶片侧,但应做对比试验,并加字母F标记。

11.曝光参数的选择及透照操作11.1 400KV以下的X射线,在透照厚度下最高管电压的限制按NB/T47013.2-2015标准图1的要求。

11.2 X射线透照时,当焦距为700mm时,曝光量的推荐值为:A级和AB级≥15mA·min,B级≥20mA·min,当焦距改变时可按平方反比定律对曝光量的推荐值进行换算。

不能用缩短曝光时间提高KV值的办法来增加底片黑度。

11.3焦距的选择:按NB/T47013.2-2015标准中5.7条要求并结合仪器的曝光曲线选取。

11.4 X射线机的操作应按《安全手册》和相应设备操作规程执行。

11.5透照厚度比K值,环向焊接接头A级和AB级:K≤1.1,B级:K≤1.06;纵向焊接接头A级和AB级:K≤1.03,B级:K≤1.01。

12.暗室处理12.1裁片规格一般是80mm×180mm ,80mm×240mm,80mm×300mm。

12.2药液的配制应与所选用的胶片相一致,新配药液应放置24小时使用。

12.3胶片在药液中的处理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显影时间以4~8分钟为宜,并应经常翻动。

12.4定影后的底片用流动水冲洗,水质应清洁,无泥沙,无油污,水洗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

12.5底片冲洗后应烘干或自然晾干。

13.底片质量13.1底片黑度D(包括热影响区)应满足NB/T47013.2-2015标准5.16.1的要求。

13.2底片上的像质计灵敏度,应符合NB/T47013.2-2015标准5.16.2表5至表10的要求。

12.3其他要求应符合NB/T47013.2-2015标准中第5.16.3条的要求。

14.底片观察14.1底片完全干燥后在无背景反射光的室内进行观察评定。

14.2观片灯的主要性能应符合GB/T19802的有关规定,最大亮度应满足评片的要求。

15.焊缝射线透照缺陷等级评定15.1焊缝照相质量按NB/T47013.2-2015标准进行评定。

15.2底片必须由2名RTⅡ级及以上人员评定,其中一人初评,一人复评。

15.3埋藏缺陷与相应的安全状况等级按相应的检验规则的规定处理。

16记录、报告、存档16.1各类原始记录,表卡和检测报告应认真填写,字迹整齐、清洁,不得随意涂改(原始记录如需修改可采用划改并签名、签日期的方式)。

检测记录和报告应准确、完整,并经无损检测责任人签字认可。

16.2报告内容应符合NB/T47013-2015的规定。

16.2.1. 工件情况:产品编号、产品名称、类别、规格、材质、母材厚度及焊缝情况。

16.2.2检测设备:射线机型号。

16.2.3检测附件:胶片型号、像质计规格、增感屏类型等。

16.2.4检测工艺参数:KV、mA、t、f、L、%等。

16.2.5检测结果:验收标准、合格级别。

不合格缺陷应定性、定位、定量、定级。

16.2.6返修情况:部位、次数、最终级别。

16.2.7检测部位示意图(或布片示意图)16.2.8编制、审核人员及其技术资格16.2.9其他需要说明或记录的事项16.3检测记录、检测报告、RT底片、意见通知书等技术资料应整理汇总,按台归档。

17. 相关记录及报告编号:NTBG-JS162-2014 《射线检测记录》NTBG-JS163-2014 《射线检测报告》超声波检测工艺规程1.适用范围适用于铁素体钢制承压设备焊接接头的超声检测。

与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的超声检测,也可参照使用。

2.编写依据NB/T47013-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GB150-2011《钢制压力容器》GB/T27664《无损检测超声检测设备的性能与检验》JB/T9214《无损检测 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检测系统工作性能测试方法》3.检测人员资格3.1超声检测人员的一般要求应符合NB/T47013.1的有关要求。

3.2超声检测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金属材料、设备制造安装、焊接及热处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应熟悉被检工件的材质、几何尺寸及透声性等,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能作出分析、判断和处理。

4.检测设备和器材4.1超声波检测仪器和探头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应符合NB/T47013.3-2015的4.2.1条规定。

4.2超声波检测仪器、探头和组合性能4.2.1检测仪器:采用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检测仪,其工作频率按-3dB测量应至少包括0.5MHz~10MHz频率范围,超声检测仪器各性能的测试条件和指标要求应满足附录A的要求并提供证明文件,测试方法按GB/T27664.1的规定。

4.2.2探头:圆形晶片直径一般不应大于40mm,方形晶片任一边长一般不应大于40mm,其性能指标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并提供证明文件,测试方法按GB/T27664.2的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