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议论文写作技巧3本讲目标论证的基本概念常用论证方法常见议论文结构关于论据,你需要知道的事1 三要素解决的问题论点:证明什么论据:用什么证明论证:怎么进行证明1 论证论据和论题之间的联系方式,即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的问题。
敬畏自我的生命,此生无悔。
《古诗十九首》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每个人都只是这天地逆旅中的暂住之客,我们的生命脆弱而又短暂,无法重新来过。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对自我的生命心怀敬畏,不因任何外因而失去对它的尊重。
不由想起了那个“职业是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残疾作家史铁生,当他而说出“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时,当他穷四年之功利用透析后的残存时间写下《病隙碎笔》时,当他在《命若琴弦》中塑造了千弦弹断希望不灭的盲人琴师时,陈先生,希望您能够懂得,正像当代诗人郭小川所说,“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敬畏自我的生命,可以让我们无悔此生。
常见论证方法2.1 例证法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
“自古英才出寒家”。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年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
论点+事例论点+事例+结论例而不证思考:如何“例”“证”结合?2.1.1 因果分析“自古英才出寒家”。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年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为什么?2.1.2 归纳分析“自古英才出寒家”。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年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他们有什么共同点?2.1.3 假设分析“自古英才出寒家”。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年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假如他们被困难打倒了……”2.1.4 阐释分析“自古英才出寒家”。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年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寒家,指的是/即……2.1.5 辩证分析“自古英才出寒家”。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年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当然,贫寒未必能铸就英才……2.1.6 条件分析“自古英才出寒家”。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年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论据和论点的逻辑关系?确实,他们都出身寒家,他们都成就了一生的辉煌。
纵观他们的一生,你会发现……2.2 引证法使用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
“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
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
“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
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
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
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
“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
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2.2 引证法针对性简分清直接和间接引用引而有证2.3 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文章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贯穿全文&作为媒介2.3 喻证法喻体和本体是不同类事物喻体浅显、熟悉、具体形象有相似点或相同点比喻论证&比喻修辞2.4 比较法类比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对比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同是帝王,为何结局如此不同?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严谨的结构3 基本结构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启感式起承转合式3.1 启感式引议联结3.1 启感式——引台湾著名女作家刘继荣的女儿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可是,为别人喝彩固然重要,亲自参与人生努力奔跑才是一种圆满。
倘若人人都在路边鼓掌,那么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将有鼓掌,那么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将有谁在奔跑,将有谁来开辟一条新道,将有谁来为后来人树一个航标,开创一片全然不同的天地?3.1 启感式——议社会像一个大舞台,站在其上表演的人有之,而站在台下鼓掌的人却是占了多数。
人们为他人的精彩鼓掌,分享他人的成功来体会快乐,殊不知,我们自己也可以创造,我也同样能够,让别人见证我的美丽,也唯有这样的共同创造,才能推动时代前行的步伐。
3.1 启感式——联我想起来这样一群人,他们那一代人,多诞生于晚清的日落与新世纪的清晨,古老的文明古国迎来了新生的阵痛,他们比任何一代人多一份焦虑、困惑与希望。
他们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或各种有意义的方式,引领民众,描写未来。
他们都在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奔跑,不做路边鼓掌的人。
他们都勇挑社会的大梁,建立了自己的赫赫功名。
其中有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诗情礼赞,有巴金对旧式礼教的深切控诉,有茅盾对社会经济的深刻剖析。
有郭沫若凤凰涅磐的呐喊……他们都勇敢参与了这场战斗,才最终开辟了一个崭新时代。
倘若人人只是鼓掌,那么谈何进步与复兴?我们都应该勇敢地踏上这一条荆棘路。
况且这样的参与对别人也可以说是一种鼓励。
冰心曾说:“爱在左,同情在由。
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让穿枝拂叶的行人,踏过荆棘,也不感痛苦,有泪可落,也不觉悲凉!”我也许不是鼓掌的那个人,但我踏过的每一步,洒下的每一滴汗,留下的每一份情,俨然都是为我身后的人群添了一点温暖,一点鼓励。
谁能否认我在这样奔跑的同时也为他人留下了掌声?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在奔跑。
我勇敢地踏上了这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哪怕一个人,哪怕孤单到想落泪,我都愿做一个先行者。
3.1 启感式——结我不能否认刘继荣女儿的话有一定的可取性,为别人喝彩的确重要。
但我更坚信,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一种信仰,一种期待,一种追求。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亲自参与努力奔跑的过程。
历史拍着它强大的翅膀飞过那么多世纪,这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我只愿随历史的洪流一路奔跑,时代推我前进,我为时代领航。
3.2 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吾日三省吾课堂论证常见论证方法常见议论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