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劳动力市场学重点*标为重点第一章*劳动力市场:是经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狭义)劳动力市场是指某一专业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双方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的一系列活动。
(广义)劳动力市场是指许许多多狭义的劳动力市场综合而成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对劳动力市场的理解:1、它是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场所和空间。
2、其基本要素是价格。
3、其运行机制受多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三种含义)1、指人的劳动能力;2、指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劳动活动的人,即劳动者;3、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的总和。
劳动力的特点和本质: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2、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之中;3、劳动力是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是指劳动适龄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而且愿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生存的报酬收入或者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失业:劳动者失去了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的机会,从而也失去获得劳动报酬的机会,这就是失业。
*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凡在规定年龄之上,以下情况者属于就业人员:1、正在工作的人。
2、有职业但面临因疾病、休假、劳动争议等不工作的人,以及单位因各种原因临时停工的人。
3、雇主和自营人员。
4、已办理离休、退休、退职手续,但又再次从业(合营和自营等各种方式)的人员。
工资的基本形式: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
*工资按表现形式分为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也称名义工资,它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
货币工资的购买能力受劳动者必须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价格所制约*劳动报酬包括:货币报酬与非货币报酬。
*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共性:1、市场性;2、开放性;3、竞争性;4、层次性;5、规范性*劳动力市场的特性:1、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关系式契约关系。
2、劳动力市场交易受大量非价格因素的影响。
3、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地位不对等。
4、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1、主体要素。
2、价格要素3、基础要素4、保障要素5、调控要素劳动市场的类型:(一)按照劳动力市场的范围划分1、区域劳动力市场2、产业劳动力市场3、职业(工种)劳动力市场4、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二)按照交易方式和途径划分1、有型市场,指经过职业介绍等市场中介组织和机构所形成的劳动力交易,特点在于其交易活动哟固定的场所,具有经常性。
2、无形市场,指经过各种信息渠道的就业广告,人际关系等非市场中介组织所形成的劳动力交易。
(三)按照市场的竞争自由度划分1、完全竞争市场2、垄断市场3、不完全竞争市场(四)按照职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划分1、国家公务员市场2、经理市场3、专业技术人员市场4、普通劳动力市场(五)按照劳动力交易的社会条件划分1、一级劳动力市场指就业条件较好、交易质量较高的劳动力市场2、次级劳动力市场指就业条件较差、交易质量较低的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三个基本特征:1、有高度的组织与管理。
2、把特权地位给予已经聘用的人而不是外部人3、工资常常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规划与程序外部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少。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1、资源配置2、激励鞭策3、经济促进4、信息传递5、窗口导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1、供求机制2、竞争机制3、工资机制(就是劳动力价值或工资自发形成的过程)工资上升,劳动力流入,供给量增加,竞争加剧,形成供过于求;工资开始下跌,劳动力流出,供应量减少,出现供不应求,工资又开始上升。
*非经济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影响1、组织性因素的影响组织性因素是指政府、工会以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2社会性因素的影响社会性因素是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风俗等。
*劳动力市场运行存在的障碍1、劳动力市场自身的不稳定2、劳动力市场的障碍和缺陷*劳动力市场的上诉特性将给社会再生产带来极大的隐患,破坏市场机制的优化配置功能首先,工资不断下降,甚至降低到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临近点,就有可能破坏劳动力的再生产。
劳动力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一旦劳动力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受到威胁,社会生产的基础就存在着奔溃的危险。
其次,假若存在着极为低廉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现象,市场又都不得不忍受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劳动力价格,这种价格根本不能反映劳动力市场不同劳动的交换比率。
换言之,这种情况,就使市场竞争决定价格的机制丧失了正常发挥功能的条件。
一旦市场机制受到破坏,就不能经过市场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市场丧失其有效性。
*劳动力市场的障碍和缺陷1、信息障碍指由于信息缺陷和信息偏误,劳动力市场不能达到互惠交易。
2、市场缺陷指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工资刚性等市场自身的缺陷,或者交易参与主体由于观念或习惯的干扰,劳动力市场不能达到均衡最优。
(1)、有效需求不足*(2)、工资刚性即当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工资上涨,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工资下降。
(3)、主观因素3、制度障碍第二章*劳动力需求的含义: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含义: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分类:1、需求无弹性,即Ed=0;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趋于无穷大;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含义:假设企业劳动力需求有A和B两类,A类劳动力需求变动对B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能够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第三章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主体(家庭或者个人)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的类型:1、个别劳动力供给指劳动者个人一生中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
2、家庭劳动力供给指从家庭成立(结婚)到家庭解体(丧偶或者离异),家庭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总和。
3、社会劳动力供给指劳动力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总量,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所能利用的劳动力总量。
*效用:就是人们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满足。
*无差异曲线:表示给个人带来某一特定水平的效用或满足的实际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组合。
1、负斜率2、凸向原点**(计算题)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现实劳动力/劳动适龄人口x100%参与率=某年龄(性别)的现实劳动力/某年龄(性别)劳动适龄人口x100%*(论述题)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1、宏观经济状况2、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3、劳动适龄人口规模4、教育体制与教育供给规模5、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6、社会保障制度7、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1、供给无弹性,即Es=0;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趋向无穷大;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无限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有无穷的劳动力供给。
依据此时工资水平,厂商能够雇用都她想雇用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高于这一工资水平时,劳动力供给也不再增加,厂商也不能雇用到更多的劳动力。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条件:1.劳资双方式理性的并分别追求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2、劳资双方对她们赖以生存的劳动力市场环境都享有充分的信息,信息分布均匀,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3、劳动力具有同质性,企业提供的工作机会在工作条件及其它非货币特征方面也具有同质性。
4、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双方为数众多,而且双方均无组织性,是工资接受者。
5、劳动力流动无制度障碍,流动成本为零。
*自愿失业:指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着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即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从而造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
劳动力短缺: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过剩: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小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初始供给大于有效供给,劳动力过剩又称为劳动力过度供给。
如何保证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1、将部分企业因劳动力短缺而停产。
2、对产品的产量和品种进行调整。
3、改变工艺和相对地改变技术和装备。
4、用不合格劳动力劳补充,所谓“不合格”劳动力。
*工资漂浮: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自下而上层层提高的工资的倾向,以及这种倾向造成的工资轮番上升的现象。
*平均主义倾向:在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普遍存在的条件下,工资漂浮必然导致工资收入的平均分配,即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
*内部劳动力市场产生的概念:组织内部的人才资源能够称为“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产生的条件:1、专业技巧和知识2、建立员工对组织的忠诚3、有效的激励员工4、有利于人员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