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障碍的诊断及干预策略
帕金森病(PD)与抑郁障碍
在伴有抑郁障碍的PD病人中,约一半符合 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略少于一半符合心境恶 劣的诊断(轻度抑郁)。一些抗帕金森药物 (金刚烷胺、溴隐亭、卡比多马、左旋多巴) 可加重抑郁和精神障碍。
帕金森病(PD)与抑郁障碍
治疗可使用抗PD药物、抗抑郁药物或ECT, 后者也可减轻PD的运动症状。如果需要使用抗 精神药物,无锥体外系副反应的氯氮平或奥氮 平是有用的。TCA或SSRI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 状;帕罗西汀对伴发惊恐发作AOI。
临床表现(附:恶劣心境障碍)
(5)恶劣心境障碍患者兴趣并不完全丧失,原 来十分感兴趣的事仍可勉强去做; (6)对前途虽感悲观,但经劝说鼓励,仍会有 好转,一般不会有绝望感;虽有乏力或精神不振, 但不会出现严重的思维和行为抑制。
临床表现(附:恶劣心境障碍)
(7)常伴随有焦虑、强迫症状的出现。 (8)躯体症状诉说也较常见,常伴有头痛、 背痛、四肢痛等慢性疼痛症状,尚有自主神经 功能失调症状,如胃部不适、腹泻或便秘等。 (9)睡眠障碍以入睡困难、噩梦、睡眠较浅 为特点,但无明显早醒、昼夜节律改变及体重 减轻等生物学方面改变的症状。
神经科疾病中的抑郁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抑郁发生率
神经系统疾病 抑郁发生比例 说明
脑卒中
癫痫
15
15
~ ~
60%
40%
(左半球额叶)
(额叶)自杀危险率是普通人群的4-5倍
脑肿瘤 脑外伤 帕金森氏病 多发性硬化
52 18 20 6
~ ~
78% 66% 60% 63%
尤以额叶部位多见
~
~
自杀危险率是普通人群的14倍
脑卒中与抑郁障碍
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从18-79%不等,但 多在40-50%左右,以轻、中度抑郁为主, 重度抑郁约占10%。临床上以绝望、睡 眠障碍、运动阻滞、易激惹、焦虑及躯 体化症状为主要表现。 卒中后抑郁,可选用西酞普兰及氟西 汀等SSRI类药物治疗。
癫痫与抑郁障碍
(1)癫痫发作前、发作中、发作后及发作间 歇期均可出现各类精神障碍,其中包括抑郁障 碍。癫痫发作间歇期的抑郁障碍最为常见,通 常是中到重度抑郁。而且,这些患者常有故意 的药物过量及自杀企图史。
治疗
(4)伴有躯体疾病的抑郁,可选用不良 反应少,安全性高的SSRI类,如西酞普 兰(喜普妙)等。
治疗
难治抑郁症的治疗
难治抑郁症的标准: 1、符合CCMD-3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2、用现有的2种或2种以上不同化学结构的抗 抑郁药,经足够剂量(治疗量上限,必要时测 血药浓度)、足够疗程治疗(6周以上),仍 无效或收效甚微者。
临床表现(附:恶劣心境障碍)
(10)恶劣心境障碍患者抑郁常持续2年以上, 期间无长时间的完全缓解,如有缓解,一般不 超过2个月。 (11)此类抑郁发作与生活事件和性格都有较 大关系。
诊断
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精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治疗
(2)伴有强迫症状的抑郁:常使用TCA中的氯 咪帕明,以及舍曲林、帕罗西汀。通常使用的 剂量较大,疗程较长。如舍曲林150-250mg/d, 氯咪帕明150-300mg/d。 (3)伴有精神病性着状的抑郁:使用抗抑郁 药的同时,可并用抗精神病药,如奋乃静、舒 必利等。症状消失后,继续治疗3-6月,若症 状未再出现,可考虑减药,以至停药。
躯体症状
(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 性 欲减退、阳痿、闭经等。躯体不适体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 吐、心悸、胸闷、出汗等。)
其他
(抑郁发作时也可出现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临床表现(附:老年性抑郁)
老年性抑郁患者除有抑郁心境外,还表现有: (1)突出的焦虑烦燥情绪 (2)精神运动性迟缓和躯体不适体更为明显 (3)认知功能损害症状(如计算力、记忆力、理 解和判断能力下降) ,类似痴呆表现 (4)躯体不适体诉以消化道症状较为常见,如食 欲减退、腹胀、便秘等 (5)容易产生疑病观念,进而发展为疑病、虚 无和罪恶妄想。
治疗
抑郁发作的治疗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ECT治疗
治疗
抑郁障碍的治疗原则 1、急性期 (1)尽力减轻和缓解急性症状,缩短病程, 若非难治性患者,一般6-8周应达到此目的。 (2)抗抑郁药应尽早使用,同时注意监测药 物治疗不良反应。 (3)抗抑郁药疗效不佳时可并用其他药,如 抗精神病药、部分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丙戊 酸盐、妥泰等。
治疗
(3)两种不同类型或不同药理机制的抗抑郁药 的联用。 1)TCA与SSRI联用,如白天用SSRI,晚 上服多塞平,阿米替林。SSRI和TCA联用因药 代学的相互作用,可引起TCA血药浓度升高, 可能会诱发中毒,联用时TCA的剂量应适当减 小。 2)TCA和MAOI联用,一般不主张将两药 联用,因为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 3)TCA和安非他酮联用。 4)抗抑郁药并用电抽搐治疗。
临床表现(附:恶劣心境障碍)
恶劣心境障碍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 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而从不出现躁 狂。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 碍,患者有求治要求,但无明显的精神 运动抑制或精神病性病症状,生活不受 严重影响。曾称之为“抑郁性神经症” 而归入神经症中。
临床表现(附:恶劣心境障碍)
(1)大多数时间里,感情心情沉重、沮丧; (2)对工作无兴趣,缺乏信心,悲观失望, 常感到精神不振、疲乏、能力降低等 (3)抑郁程度加重时也会有轻生的念头 (4)工作、学习和社会功能无明显受损,常 有自知力,主动要求治疗。
诊断(附:恶劣心境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持续存在心境低落,但不符合任何一型抑郁的 症状标准,同时无躁狂症状。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较轻,自知力完整或较完整。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2年,在这2年 中,很少有持续2个月的心境正常间歇期。
诊断(附:恶劣心境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
癫痫与抑郁障碍
(2) 除使用抗癫痫药治疗外,可合并使用 抗抑郁药。新型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 对癫痫伴发的抑郁有效。对于癫痫发作间歇期 出现的抑郁障碍,其处理原则与非癫痫患者基 本相同。另外,一些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及苯 巴比妥可诱发抑郁障碍;而一些抑郁药(三环 及四环类药物)可降低癫痫阈值,诱发癫痫。
诊断
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或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 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 少2周。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
(1)增加抗抑郁药的剂量 增加原用的抗抑郁药的剂量,至最大治 疗剂量的上限。在加药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不 良反应,有条件的,应监测血药浓度。但对 TCA的加量,应持慎重态度,严密观察心血管 的不良反应,避免过量中毒。
治疗
(2)抗抑郁药物并用增效剂 1)抗抑郁药和锂盐合用,锂盐的剂量通 常在750-1000mg/d。一般在合用治疗后的714天见效,锂盐的剂量不宜太大。 2)三环类抗抑郁药与甲状腺素联用,晨 加服三碘甲腺原氨酸(T3 )25µ g/d,1周后加 至37.5-50µ g/d,可在1-2周显效,疗程1-2个月, 不良反应小,但可能有心动过速、血压升高、 焦虑、面红。
治疗
抑郁发作 单药(抗抑郁药)治疗 完全缓解 巩固治疗 换用另一单药 维持治疗 部分缓解或不缓解 增加单药剂量 无缓解
无缓解
联合使用碳酸锂等 无缓解
合并用药
无缓解 电休克治疗(注:有严 重自杀倾向的患者应尽 早使用电休克治疗)
治疗
抗抑郁药物的选用
(1)伴有明显激越的抑郁(如女性更年期抑 郁症):在治疗中可考虑选用有镇静作用的抗 抑郁剂(赛乐特、文拉法辛,及阿米替林、氯 米帕明等)。在治疗的早期,可考虑并用氯硝 西泮(2-4mg/d)或罗拉(1-4mg/d)。
心境障碍的诊断与干预策略
概述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 而持久的心境地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 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3种主要的临床类型: 躁狂症 抑郁症 双相障碍
临床表现
情感低落 思维明显缓慢 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
(严重抑郁发作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自杀死亡率可达 15%-25% 。)
(1)心境变化并非躯体病{如甲状腺机能亢 进症},或精神活性物质导致的直接后果,也 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附加症状。 (2)排除各型抑郁(包括慢性抑郁或环性 情感障碍),一旦符合相应的其他类型情感 障碍标准,则应作出相应的其他类型诊断。 (3)排除抑郁性人格障碍。
诊断
抑郁发作的诊断量表
诊断量表主要有两大类:诊断用和症状评估用。诊断量表用于辅 助疾病诊断,条目繁多,耗时较长;症状量表用于测量症状的严 重程度,一般条目较少。 (1)诊断(用)量表 与DSM-4配套的定式临床诊断检查提纲(SCID) 与ICD-10配套的神经精神病学临床评定量表(SCAN) 与CCMD-3配套的健康问题与疾病定量测试法(RTHD) (上述诊断量表 较少作为临床常规应用,更多用于研究)
治疗
(4)用抗抑郁药物疗效不理想者,也可并用 抗抑郁药增强剂,如吲哚洛尔,或钙离子通道 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尼莫地平等。 (5)药物治疗无效或有禁忌证时,可尽早考 虑电抽搐治疗。 (6)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的目标是减少应激 性生活事件。 (7)以适合患者的方式提供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