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基础强化练(有解析))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基础强化练(有解析))

(十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基础强化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安重诲,应州人也。

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

初,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从珂欧.重诲,重诲终衔之。

至是,重诲用事,时从珂为河中节度使,重诲屡短.之于帝,帝不听。

重诲乃.矫以帝命,谕.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使逐之。

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

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从珂止于.虞乡,遣使以状闻.。

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

”帝疑之,欲诱致彦温讯其.事。

重诲固请发兵击之.,乃命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将兵讨之。

帝令彦稠必生致彦温,欲面.讯之。

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选自《资治通鉴·后唐记》,有删节)1.解释实词,请注意其中的词类活用。

①从珂欧.重诲②重诲屡短.之于帝③谕.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④遣使以状闻.⑤欲面.讯之参考答案:①通“殴”,殴打②形容词作动词,说坏话③告诉,使人明白④使动用法,使……听到⑤名词作状语,当面2.解释虚词。

①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②重诲乃.矫以帝命③从珂止于.虞乡④欲诱致彦温讯其.事⑤重诲固请发兵击之.参考答案:①介词,和②副词,于是、就③介词,在④代词,这⑤代词,他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译文:②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

”译文③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译文:解析:①“何为……”为固定句式,“受枢密院宣耳”为判断句。

注意固定句和判断句的翻译,“诘”应为“责问,质问”。

②“此奸人妄言耳”为判断句,“安”应为“怎么”,“宜”应为“应该”。

③“从珂知为重诲所构”为被动句,“构”应为“陷害”,“驰”应为“赶快”,“明”译为“表白”。

参考答案:①李从珂命人扣门,质问他说:“我待你很厚重,你怎么能这样做?”杨彦温回答说:“我杨彦温不敢对您负恩,我是受枢密院的宣示,请您入朝。

”②明宗问安重诲说:“杨彦温怎么能这么说呢?”安重诲回答说:“这是坏人杨彦温的谎言,应该赶快派兵征讨他。

”③李从珂知道是被安重诲所陷害,赶快入朝自己进行表白。

参考译文:安重诲,是应州人。

安重诲年轻的时候侍奉明宗,为人聪明敏锐,谨慎恭敬。

以前,后唐明宗的养子李从珂与安重诲曾在饮酒时争吵,李从珂殴打安重诲,安重诲始终记恨他。

到此时,安重诲掌权用事,当时李从珂任河中节度使,安重诲多次在明宗面前说他的坏话,明宗不听。

安重诲就假造明宗意旨,谕令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驱逐他。

这一天,李从珂出城检阅战马,杨彦温领兵关了城门,拒绝让他进城。

李从珂命人扣门,质问他说:“我待你很厚重,你怎么能这样做?”杨彦温回答说:“我杨彦温不敢对您负恩,我是受枢密院的宣示,请您入朝。

”李从珂暂驻扎在虞乡,派使者把情况向朝廷报告。

明宗问安重诲说:“杨彦温怎么能这么说呢?”安重诲回答说:“这是坏人杨彦温的谎言,应该赶快派兵征讨他。

”明宗怀疑此事,想把杨彦温引诱来讯问情况。

安重诲坚持请求派兵攻打杨彦温,朝廷便命令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统兵讨伐他。

明宗指令药彦稠务必把杨彦温活着抓回来,想要当面讯问他。

李从珂知道是被安重诲所陷害,赶快入朝自己进行表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4.解释实词,请注意其中的词类活用。

①父以足受.②随目.之③良因怪.之④与老人期.⑤良因异.之参考答案:①接受②名词作动词,看③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④约定⑤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异5.解释虚词。

①为其..老,强忍②笑而.去③读此则.为王者师矣④良因.异之参考答案:①动词,认为;代词,他②连词,表修饰③副词,就④连词,因此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译文:②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译文:③“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译文:解析:①省略句的翻译,二至五句皆承前省略主语“老父”。

“衣”,名词活用作动词,应为“穿”。

②省略句的翻译,“履”,名词活用作动词,“给……穿鞋”。

最后一句承前省略主语“良”。

③判断句和省略句的翻译。

“即”和“乃”表判断。

后面两个大句子,分句“不复见”省略宾语,其余皆省略了主语。

参考答案:①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②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于是就跪下给他穿上。

③“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

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参考译文:张良曾经闲暇时候在下邳县桥上散步游玩,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张良很惊愕,想打他。

看他年老,强行忍住了,下去取回了鞋子。

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于是就跪下给他穿上。

老翁伸着脚让张良给他穿上以后,大笑着走了。

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很远。

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

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

”张良更加奇怪,跪在地上说:“好。

”五天后黎明,张良就来了。

老翁已经先到了,大怒说:“和老人约定会面,却比我后到,为什么呢?”又走了,并说:“五天后早来。

”五天后鸡刚一啼鸣,张良又来了。

老翁又先到了,又大怒说:“又晚来,为什么?”又走了,说:“五天后要早来。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来了。

过了一会,老翁也到了,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

”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就能做皇帝的老师。

十年后你将会发达。

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

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因此感到奇异,经常学习诵读这本书。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

去之赵,见逐。

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范雎闻,使人召之。

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

及见之,又倨。

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

生而辱,不如死而.荣。

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

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

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

”于是范雎称善。

乃.延入坐,为上客。

[注]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7.解释实词,请注意其中的词类活用。

①蔡泽乃西.入秦②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③则揖.范雎④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⑤范雎让.之参考答案:①名词作状语,向西②使动用法,使窘迫、困窘③名词作动词,作揖④报答⑤责备8.解释虚词。

①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②若.夫秦之商君③其卒然亦可愿与.④不如死而.荣⑤乃.延入坐,为上客参考答案:①连词,用来②连词,假如③语气词,通“欤”,吗④连词,表修饰⑤副词,于是、就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

去之赵,见逐。

译文:②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译文:③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

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

译文:解析:①判断句、省略句和被动句的翻译,“……者,……也”表判断,后面的分句承前省略主语“蔡泽”。

“见”表被动。

“干”,应为“谋取”。

②宾语前置句(“何为”应是“为何”)和判断句的翻译,“……者,……也”表判断。

“何为”,译为“为什么”;“固”,译为“本来”。

③判断句和被动句的翻译,“者……,也……”表判断,“期”,应为“期望”;“戮辱”是意念被动,“被污辱”之义。

“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参考答案:①蔡泽,是燕国人。

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

到赵国,被驱逐。

②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

③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成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到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

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声名被污辱,但性命得以苟全的,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

参考译文:蔡泽,是燕国人。

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

到赵国,被驱逐。

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给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

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

”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

蔡泽进见,却只做长揖之礼而不下拜,范雎本来早就不高兴了。

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这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假使像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

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

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

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