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言句式

高考文言句式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判断句
4、用“非”、“未”、 “弗”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 的判断。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 如是肯定判断句 ,要用“是”;如是否定判断 句,要用“不是”。
2、被动句
1、用介词“于”、“受”、 “受……于……“表被动(“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之事甚急。”
对话省
3、省略句
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 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 还是比较少的)。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为乐 。 如: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追之 ,又请杨子之竖 如: 追之。
3、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如: 孔明用如此之人,如何不误事。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如……何”(译为 “对……怎么办”) 如: 如太行、王屋何? (7) “奈……何” (译为 “把……怎么办”) 如: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8) “是故”、“是以” (译为 “因此”、 “所以”) 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8)“孰与” 、“与……孰” (译为
“跟……比较 ,哪一个……”)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吾与徐公孰美?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19)“何其……”、“一何” (译为“多
么”) 如: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衰也!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高考考文言句式,一般与对文意的理解的考 查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会辨认 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 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这些句 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 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 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 于现代汉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 何。
如:将军战 于 河南,臣战 于 河北。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 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4、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 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 上称之为“倒装”。
4、倒装句
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宾短语 后置做补语
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
余是以记之。
(9) “所以” (译为 “用来…… 5、固定句式 的”、“……的原因”、“……的办法) 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吾知所以拒子也。
(10)“不亦……乎” (译为 “不是……吗”) 如: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何……焉为” (译为 “有什么……呢”) 如: 夫子何命焉为? (12)“何……为” “何以……为” (译为 “还 要……干什么”) 如:
(译为 “恐怕……吧”或“莫非……吧”) 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16)“无乃……乎” 、“无乃……与”
(译为 “恐怕……吧” 如: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求!无乃尔是过与?
(17)“……之谓也”、“其……之谓 也” 、“其……之谓乎”(译为 “说 5、固定句式 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 吧”) “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如:
(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如: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如:
……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5、固定句式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 气。 夫晋,何厌之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 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2)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情况。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
会于会稽山阴 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 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 , 将其 “顺装”过来。
5、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格 式用法。这些类固定句式,翻译 时要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1、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
“奈若何”等格式。
等格式。
3、表感叹。“何其……”、“一何”等格式。 4、表测度等。“得无……乎”、“与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 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 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 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 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 、用副词“乃”、“则”、 1、判断句 “即” “皆”、“耳” 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 见。 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余购三百盆,皆病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此亡秦之续耳。
1、判断句
3、用动词“为”、“是” 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
“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被动句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文言文中较少见)。
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 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 语译成“被”。
3、省略句
1、省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 自述或对话中 (译
为“哪里比得上”) 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而专焉。
(21)“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如: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2)“况……乎” (译为“况且……呢”)
廉颇伐齐, 廉颇 大破之。承前省 如:廉颇为赵将,
沛公谓张良曰:“…… 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 蒙后省 余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 手自笔录, 余 计日以 自述省 余走送之。 还…… 余 录毕,
孟子: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 曰: 对话省 “不 若与人。”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 今日
如: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被动句
2、用“见”、“见… 于……”表示被动(“于”引 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为”、“为…… 2、被动句 所……”(“为”引出动作的主 动者)或 “……为所……”表示被动。 如: 吾属今为之虏矣。
如:
不然,籍何以至此?
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 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 还 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 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 词“的”。 如: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 煞尾 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判断句
固定句式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用法
1、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②所谓后洞也。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者”、“也”全不用。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 秦,虎狼之国。
斗卮酒。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之 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以事。 有志者,不随 之 以止也。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竖子不足与 之 谋。
欲呼张良与 之 俱去。
4、省介词。(较常见的是
3、省略句 “于”、“以”,这些介词与后面 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 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 掉。
今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13)“庸……乎” (译为 “难道…… 5、固定句式 吗”) 如:
(14)“其……乎” (译为 “难道……吗”) 如: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5)“得无……乎” 、“得无……耶”
如: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5、固定句式
(23)“有……者” (译为“有个……人”)
如: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4)“岂[顾、宁、勿、独、庸]……哉[乎、 邪(译为“难道(还)……吗”)
如: 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独不怜公子姊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