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确定咨询目标的工作程序工作程序(一)全面掌握求助者的有关资料,列出求助者的全部问题心理咨询师在听取求助者自述和他人介绍情况后,应进一步询问和观察,尽量全面地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
收集资料要围绕七个问题进行:“wh0”,他是谁?希波克拉底说过,了解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病比了解一个人生了什么样的病更重要。
为此,咨询师要尽可能详细了解求助者,如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
尤其是要掌握求助者的基本性格特征,是内向还是外向,乐观还是消极,平和还是易怒,进取还是退缩,自制还是冲动等及其表现程度。
因为不同的性格与发生的心理问题的种类、原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有关,也影响到咨询师所采取的咨询策略。
应了解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兴趣爱好、能力等,了解求助者通常对自己、对别人和对现实生活所持的态度及相应的习惯做法,因为这些因素有可能成为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
根据需要,还应了解求助者成长的家庭背景以及目前的生活状况,如现有家庭关系、工作、学习、婚恋、经济收入、人际关系状况等,因为它们往往是求助者发生心理问题的背景因素。
“What”,发生了什么事?要了解事情发生的细节。
“When”,什么时候发生的?要知道事情发生的时间,是过去的某个时间比如儿童的某个时期,还是现在。
这样的事情以前是否发生过,次数有多少?情况如何?“where”,在哪里发生的?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者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发生的?“Why”,为什么会发生?原因何在?有什么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表层原因是什么,深层原因是什么?“which”,与哪些人相关?事情往往与他人相关,或父母家人、或朋友恋人、或同事领导等,他们与求助者的关系如何?“how”,事情是如何演变的?事情发生后,求助者是如何认识的,情绪、行为如何反应,有无得到外界的支持与帮助?事情发生至今,有了怎样的变化?上述资料都是比较重要的,但由于咨询时间有限,咨询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信息,就要注意如何询问,提高问话的技巧。
咨询师如能把这个过程变成求助者自己倾诉的过程,就会减少一问一答、求助者被动叙述的现象,同时使这一过程变成有助人效果的活动。
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应采用热情、诚恳、平等、负责的态度,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会谈方式。
应考虑到求助者以下因素:年龄特征。
由于儿童不善于描述心理感受,不会像成人那样来谈论心理问题,他们喜欢游戏,较适于边玩边谈;与青少年的交谈应注意与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关系,态度应友善温和,交谈过程中应掌握交谈的方向,要注重青少年的现实生活;与老年人的会谈应充分尊重他们,交流的重心在现在和过去,因为老人喜欢谈论过去,回忆美好的往事。
老人的心理问题多与丧失、孤独、寂寞及缺少关心、照顾、乐趣等有关,要多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
老人的个性已定型,故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的个性,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老人能依靠丰富经验来了解和解决问题。
性格特征。
求助者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人,为此,交谈的方式方法应有所不同。
在语言上有时需提高声音,有时需缓和,有时需重复;对富有暗示性者,语言要明确坚定;对抑郁个性者,语气要温和,充满同情关切;对强迫个性者,论述要严密,推理要合乎逻辑;对于内向拘谨者,要多给予理解、鼓励;对敏感多疑者,交谈应诚实恳切;对依赖过重者,不宜过分迁就或提供较多的支持;对被动个性者,应多让对方发表看法。
总之,应充分考虑到对象的特殊性。
问题特征。
不同的心理问题需要不同的交谈方式,比如,受委屈、受压抑的人,要尽可能让他们宣泄;因为自卑而求助的,交谈时要多给予鼓励;对处于危机状态的人,态度要沉着,语言要肯定,方法要果断等等。
文化特征。
人的心理行为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充分考虑到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体价值观念是必要的。
这样,咨询师的言语、观念能配合求助者的教育、文化背景,采取的方式方法兼顾到对方的文化特点、可接受程度,能从医疗、社会、文化多个角度探讨、决定所采取的策略,这样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如何选择合适的会谈内容,既不让求助者感到唐突、尴尬,又不让求助者感到会谈不到位,这很重要。
这就要求咨询师把握好度,如果太快地进入主题特别是敏感主题,求助者或许一下子适应不了,就可能回避、否认,甚至会产生阻抗或厌恶情绪。
为此,咨询师不可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
比如,对于第一次接触的求助者,咨询师若发现问题十分复杂,就可以先谈容易感觉到、把握得住的内容,再逐渐深入。
如果问题比较隐秘,可以先谈一般的,让求助者有个适应的过程。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求助者初次接触咨询师,多数人心里不踏实,特别是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或内容涉及隐私的时候,此时咨询师可以先谈些相关的、边缘性的问题,使之有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咨询师对求助者问题的判断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先谈点感觉到的问题,以此来获得求助者的反馈,进而调整自己的判断,否则直奔自认为的问题,如果错了,就会降低自己在求助者心目中的地位,即使对了,也可能使对方感到突然。
再者,有些求助者对自己的深层次问题不清楚,咨询师太快地把问题实质点出来,求助者难以充分理解,效果就会大受影响。
在深入了解求助者时,可以参照如下思路:1.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有些求助者会直接地告知自己的苦恼所在,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
但有的求助者却沉默寡言,或东拉西扯,或闪烁其辞,咨询师应及时把握会谈的内容,使咨询顺利进行。
对于沉默寡言的人,咨询师可以这样引导:“你希望我在哪方面帮你的忙?”“你能告诉我,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吗?”对于讲话缺乏中心、东拉西扯的求助者,咨询师可以这样询问:“你现在最想解决哪一方面的困难?”“你能把你刚才讲的问题用几句话归纳一下吗?”对于把问题说得含糊不清的求助者,咨询师不妨这样说:“你能把意思说得更明白些吗?”“你刚才的意思是……”“你是想解决夫妻之间的纠纷,还是想离婚,或者说你自己也不知道想干什么?”2.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只有明了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背景、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咨询师才能采取针对性的咨询方案。
咨询师可以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如,“你能告诉我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吗?”(起因)“你能谈谈为什么你们会分手吗?''(原因)“事情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过程)“在这个期间,你采取过哪些调整方法,比如去医院看病,去心理咨询或找朋友倾诉?”(了解已采取了哪些途径)“你说去医院看过,是到哪一个医院?咨询师认为是什么问题?”“服用过什么药物,效果如何?”等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个问句中不宜出现几个问题,否则求助者不知道如何回答。
可以一个一个循序地问。
同时,咨询师要明确自己究竟想了解什么,要避免东一句西一句,使对方摸不着头脑,或使问题很分散。
这就需要咨询师边倾听边思考,掌握问题的核心。
咨询师也可以通过询问来明确某些事情,比如,“你刚才的意思是说恋爱失败了,所以导致精神恍惚,是这样吗?”“你说在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害怕黑夜?”“你对教育自己的儿子感到无能为力了?”3.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咨询师可以进一步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思想和情感,从而帮助求助者更加了解自己。
比如,“你说你的主管很不公平,对你有偏见,你感到很生气,可又敢怒不敢言。
你想离开这个单位,又怕找不到好的工作,所以很矛盾,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是这样吗?”咨询师点出求助者所遇问题的关键和现在最矛盾的心理,可以使求助者模糊不清、杂乱无章的问题变得清晰、简洁起来。
问题最后就变成了分析去留的利弊得失。
咨询目标就集中而明确了。
4.深入探讨求助者问题的深层原因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可能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互为因果,错综复杂。
原因不仅有横向的交叉,还有纵向的联系。
也可以说,影响原因是一个立方体结构,既有横向诸因素的作用即共时态原因,又有纵向诸因素的作用即历时态原因,并且这两者是互相交叠在一起的。
在一个原因的背后可能还有一层又一层的原因,形成原因层。
有些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的人和事,却是问题的关键。
有时以往是组成困扰的原因,细细探究,不过是一种表现。
某人有自杀企图,情绪十分低落,经了解是与女友分手,便容易以为是失恋所致。
进一步了解失恋的原因,却发现是因为女友无法忍受他相当一段时间来无精打采、悲观消极的态度,相处时毫无乐趣,女友不得不提出分手。
由此可见,抑郁在前失恋在后,故自杀念头的关键是抑郁障碍,失恋也是抑郁情绪的结果。
这就要求咨询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辨别真假;透过表面原因看到深层原因。
咨询师重要而且非常关键的一步是找到核心原因。
所以咨询师要善于思考、判断:“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吗?还有没有更深层的问题?”虽然有些咨询学派并不看重原因分析,但我们认为,只有找到根源,改变才是彻底的,否则,解决了一个问题,类似的问题还会冒出来。
此外,人的某种心理活动往往是与整个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情感、行为三者互相联系,牵一发动全身,很难把三者完全割裂开来。
一般来说,一者有问题,另两者或多或少、或迟或早也会出现问题。
求助者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人际关系的障碍也会同时表现为情绪抑郁、暴躁、烦闷,或注意力不集中,或对生活感到厌烦、失望等等。
咨询师应善于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和根本原因,寻找最合适的突破口,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在倾听求助者叙述、分析心理问题原因时,咨询师要避免先人之见。
以离婚案为例,一桩跨国婚姻破裂了,有的咨询师会想当然地以为是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事实是丈夫的暴力行为;一对文化程度差异较大的年轻夫妇离婚了,一些人会习惯性地认为是文化程度差异导致缺乏共同语言,而事实是性生活不和谐;一段双方年龄差距较大的婚姻结束了,有的会猜想是年龄带来的代沟,而事实是性格难以磨合,彼此感到痛苦所致。
尽管现实中,咨询师的想法有一定的经验根据,但不见得适用于某个具体求助者。
不可凭经验下结论,否则就会偏离事实的轨道,咨询难以进行。
为此,咨询师不应有偏见或刻板效应,而应多倾听,在没有搞清事实之前,不要轻易下结论。
(二)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可参见《心理诊断技能》有关章节。
(三)选择优先解决的问题1.找出求助者主要问题所谓“主要问题”,就是求助者最关心、最困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有时在第一次会谈开始时,求助者就会说明最困扰他的问题是什么。
但有时却需经过好几次会谈,慢慢摸索、探讨,才能阐明真相。
主要原因是,求助者不好意思开门见山地诉说他最关心的问题,例如“我有同性恋的倾向”,“我跟某某人发生了暖昧关系,不知怎么办”等。
而去海阔天空地兜圈子,说些无关紧要或不着边际的问题,比如“我担心我的头发是否留得太长了一点,有点像女孩子”,或者说“我爱人最近对我不太热情”等等,让你去帮助他寻找真正困扰着他的问题。
有时求助者不知道自己问题的核心是什么,需要通过谈论他的生活背景、行为模式,才能渐渐推出其真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