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打印版小抄第一节绪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行为与心理现象)研究对象: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总结心理活动的最普遍和最一般的规律。
研究内容(四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一、认知认知: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
——反映论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加工理论。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
二、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和情感: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过程。
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
意志: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三、需要和动机需要: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需要向动机转换:当人意识到自己需要并成为行为的动力时,需要—→动机。
四、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气质:指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性格:是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其相应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是人格中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部分。
传统心理学的两分法: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心理过程情绪和情感人格的倾向性:需要、动机等人格(个性)人格的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人格:指区别他人且表现一贯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一定意义上,人格不独立存在,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脑为心理的发生与发展提高了物质基础。
人的大脑是最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心理现象的出现与神经系统的出现与进化关系:1、植物——感应性(对直接的、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的回答,不能解释信号的意义)2、单细胞动物——变形虫——无神经结构;3、腔肠动物——水螅——网状神经结构——未分化的感觉——兴奋向任何方向传导,刺激一点引起全身反应;4、环节动物——蚯蚓——链状神经结构——对信号刺激发生反应,具有感觉;蚯蚓能对光滑、粗糙的信号意义做出反映,并调整自己的行动。
5、节肢动物——蜜蜂——神经节、神经索——知觉;6、脊椎动物——鱼、两栖类、爬行类、鸟类——脑的出现并分化——记忆;7、哺乳动物——狗、黑猩猩——大脑两半球、大脑皮层进一步发展——情绪、想象、思维的萌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但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8、高等哺乳动物——人——思维——意识。
心理是反映的一种形式,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和产物,是随着神经系统的演化和脑的发生、发展而发生、发展的。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心理活动的内容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其源泉。
听觉——声波,视觉——光波。
2、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印度的狼孩。
刘连仁的故事。
人的心理是由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决定的,环境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人脑的发展,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决定作用。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主观性:人的心理从其内容、源泉和发生方式看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有具体的人来进行的。
个体的遗传素质不同,知识经验不同,生长环境、所受教育不同,从事的时间工作不同,同样的客观现实对不同的人来说其反映不同,同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也有不同的反映。
能动性:心理的反映不同于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心理活动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人的心理是一种能动的力量,它可以对所获信息进行加工创造,可以指导人去改造客观现实,而且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本身具有调控能力。
四、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但人是能动的有机体,人是在实践活动中用脑的,也是在实践活动中接受客观现实的影响的。
人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反映的正确性,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现实和人自己,通过实践活动使自己的知识得以丰富、能力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总结: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现象与行为的关系——内隐与外显,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研究人的心理。
心理学——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的两大源头:一个源头是自古流传的哲学,另一个源头是兴起于十八世纪的生理学。
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标志:德国人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Leipzig)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学的实验工作。
因此,心理学界公认,1879年为科学心理学的开始,冯特被誉为科学心理学之父。
二、学派纷争1、结构主义创始人:冯特与学生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方法,分析意识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元素与连结。
主要取向:提倡意识结构的理念,探究意识的结构成分。
结构主义成为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
2、行为主义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主张:不但反对结构主义的心理结构与意识元素观念,而且根本就不同意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主题。
心理学应该采用抛开意识,研究行为。
主要取向: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预测行为,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环境决定论观点。
3、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与杜威。
主张:心理学的目的应该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而不能像结构主义那样,只求分析意识之元素。
主要取向:强调心理学研究心理在适应生活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4、格式塔(完形)心理学Gestalt为德文,含有“形状”或“组型”之意。
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墨、科勒、科夫卡主张:部分之合不等于整体,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合。
原因是在集知觉而成意识时,加多了一层心理组织。
知觉经验虽来自外在刺激,各个刺激可能是分离零散的,我们所得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反对结构主义的心理元素观,后来也不同意行为主义所持的集多个反应而成整体行为的理念。
主要取向:整体研究心理现象。
5、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弗洛伊德主张:(1)人格动力观:弗洛伊德用潜意识等观念,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2)人格发展观:重视童年的经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3)人格结构观:本我、自我、超我。
主要取向: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精神分析学派不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20世纪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1、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马斯洛与罗杰斯主张: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诸如:价值、生活责任、生命意义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
主要取向: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发挥人的潜能。
因为人本心理学兴起的年代较精神分析论与行为主义为晚,故而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心理学批评精神分析论是伤残心理学,因为该理论只是以精神病患的心理现象为基础的。
批评行为主义是幼稚心理学,因为该理论只是以动物与儿童的心理现象为基础的。
2、认知心理学创始人:认知心理学不是由某人独创的,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逐渐演变而成的。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奈瑟1967年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
20世纪中期计算机科学的影响(计算机模拟人脑运算),认知心理学应运而生。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西蒙。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揭示出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及水平。
主张:把人看成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主要取向:认知心理学与计算机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
3、神经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研究大脑神经生理功能与个体行为及心理历程之关系的一种新方向。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旨在了解大脑的整体及其不同部位,在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或从事某种心理活动时,究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从十九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诞生后,在此一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中,我们介绍了七个方向不同的发展。
这些不同方向,代表了一百多年来心理学家们对人性的不同解释,也说明了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们,采用不同方法去研究问题。
第四单元研究原则与方法一、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二、研究方法1、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式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观察法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其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
2、调查法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围,预先理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问卷法与访谈法)。
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搜集到大量资料,使用方便,效率高,使用广泛;其缺点是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4、个案研究法是搜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个案研究法的优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其缺点是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5、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三种变量:自变量(也称为实验变量,即由实验者操纵化的变量)因变量(也称为结果变量,即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为了控制无关变量,实验者必须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法可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是在学校或工厂等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
其优点是把心理学研究与平时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研究的问题来自现实,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其缺点是容易受无关变量的影响,不容易严密控制实验条件。
实验室实验是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一定的仪器所进行的实验。
其最大优点是对无关变量进行了严密控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作了精确测定,精确度高;其缺点是研究情境是人为的,脱离实际情况,难以将结论推广到日常生活中去。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神经元的构造与功能人类的脑,由一百二十亿个以上的特殊细胞所构成。
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特称之为神经元(neuron)。
神经元的主要构造,包括细胞体(cell body)、树突(dendrites)与轴突(axon)三部分。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神经元功能:接受刺激、传导信息、整合信息。
反应形式:兴奋:由静止状态(或弱活动状态)→活动状态(或强活动状态)抑制:由活动状态(或强活动状态)→静止状态(或弱活动状态)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些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接触的区域叫做突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