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规律姚纪纲 提要 竞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机制之一,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竞争和竞争规律还缺乏全面的辩证的了解。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竞争的新的定义,历史地考察了经济竞争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全面地分析了竞争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起的正反两方面作用。
关键词 竞争 市场经济 竞争规律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机制之一,它和供求机制、价格机制、风险机制等一起发挥着客观的调节作用。
今天,在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中,从理论上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竞争,什么是经济竞争规律,竞争机制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发展中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我们增强竞争意识,自觉地运用这一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 竞争和竞争规律竞争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在自然界,以生存竞争为主要表现形式,它广泛存在于一切生命领域。
植物界,相邻植株和物种间的争空间、争阳光、争水分、争养料,形成了竞争攀高、争奇斗艳的景象。
动物界,同类和同类、同类和异类之间的弱肉强食无处不在,所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就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概括。
就是在微生物界,也同样充满着生存竞争。
在严酷的竞争环境中,生物的个体发生了重要改变,有的不断进化,有的则不断衰落,甚至消亡。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生物物种在地球上则永久地灭绝了。
因此,竞争还促使新旧物种的嬗递演进。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理解竞争现象的普遍性提供了自然科学方面的依据。
人来自于自然界,人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的社会性。
人类社会的竞争从本质上讲也是生存竞争,但它已比生物领域的竞争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展现。
从我国古代诸子百家争鸣,到近代思想史上的三次大论战,从古罗马的体育竞技比赛到今天全球性的奥林匹克盛会,从科技到军事,从经济到文化,竞争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伴随着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从古至今,无一日停息。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思想家庄子就有了“有竞有争”①的论述。
郭象释曰:“并逐曰竞,对辩曰争”。
就是说,竞争不仅指实际生活中的赶超、争胜,而且也包括思想领域中的论辩和争鸣。
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那里,也使用了“竞争”一词,并且,他还把“竞争”和“垄断”作为一对范畴来比较,认为“垄断”就是没有人“去同他竞争”。
②他还提到“优胜劣败的规律。
”③可见,竞争现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极其普遍、极其广泛地存在着。
竞争客观存在,人们对竞争的认识愈来愈深刻。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中对竞争的解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跟别人争胜”。
这一解释揭示了竞争现象的实质。
有的学者认为,“竞争就是两方或两方以上的个人或集团在一定范围内为了夺取他们所共同需要的对象而展开较量的过程。
”④这一定义基本精神同前一致。
所谓“共同需要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利益”。
它还有两个优点:一是指出“在一定范围内”,也就是竞争需要一定的场所;二是把竞争看作一个过程。
但是,这两个定义都只把竞争看作一种社会现象,而没有包括前述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竞争。
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讲,它们都是正确的,但从哲学上看,又都是不全面的。
还有的学者认为,“竞争实际上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生物界和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较量、争胜,并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和社会历史的发展。
”⑤这个定义把竞争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比较全面的。
所说的“相互作用”同第二定义“在一定范围”的意思相近,蕴含了竞争需要竞争场。
但是它把竞争的客观作用只归结为“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又显然是不完全的。
因为竞争虽然从总体上和发展趋势上对生物的进化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但在局部或某一时期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并且这种整体上的推动作用常常是以牺牲部分的利益为代价和前提的。
从对抗的角度上来看,竞赛是弱性竞争,战争是激烈的竞争。
正义战争推动社会历史发展,非正义的侵略掠夺战争则破坏社会生产力,阻碍历史发展。
经济生活中的不公平竞争、野蛮竞争亦是如此。
另外,这一定义在表述上也过于冗长。
我认为,所谓竞争就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一些个体或群体为了获取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和自己的对手展开较量的过程。
这就是说,竞争是一种广泛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它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第一,竞争主体。
即“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一些个体或群体”。
第二,竞争客体。
即这些个体或群体的“对手”。
在竞争中,有个体和个体、群体和群体的竞争,还有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因此“对手”、客体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另一些个体或群体”。
以上主体和客体的区分只是相对的。
在一方为主体,另一方则为客体;反之亦然。
第三,竞争目标或曰标的。
就是“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对象”。
换言之,即自己的利益。
第四,竞争场。
即竞争的环境,竞争双方较量活动的空间范围或场所。
在社会领域,它还指竞争双方之间所形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竞争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原则的区别。
首先,人类社会和生物界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利益的表现亦有重大区别,即便是生物界,动物和植物“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对象”也不相同。
植物之间的竞争目标主要是水分、阳光等自然界物质材料,而动物之间的竞争对象除了食物、空间,还有异性。
一些高等动物的感觉心理有了相当的发展,在那里,甚至还有权利、地位等方面的竞争。
人类社会中的竞争目标不论是在物质利益、异性的性爱,还是精神需求方面都远比动物丰富得多。
其次,我们称生物界竞争双方互为主客体,丝毫不意味着低等动物、甚至植物也像人类一样有着健全的意识和自觉的目的;它们的生存和发展只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人类则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适应自身需要的能动性。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动物所能做到的最多只是搜集,而人则从事生产。
”⑥正由于此,生物竞争的结果要依环境来决定,适者生存,逆者消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天择”。
人类社会的竞争大都是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除了也要尊重环境因素之外,还要遵守竞争场上的规则(这些规则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内容之一,是制约竞争者利益实现与否的关键),如有违反,或为失败,或被取消资格,逐出竞争场外。
从竞争规则由人制定这层意义上讲,社会竞争结果是由“人择”的,尽管这些规则是以社会发展总规律为前提的。
由此可见,竞争现象在不同领域是有质的区别的。
因此,把竞争只看作社会范畴或自然范畴是片面的;反之,混淆人类社会竞争和生物竞争的根本区别,同样也是错误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如此。
竞争的基本规律就是优胜劣汰。
这既是一种激励机制,又是一种淘汰机制。
作为激励机制,它使获胜者获得竞争目标,需要得到满足。
作为淘汰机制,它使失败者失去竞争目标,需要得不到满足。
正是在这种获胜奖赏的刺激和失败淘汰的压力下,才迫使竞争双方以及整个社会成员不断拼搏,奋力向前,从而推动生物进化和社会发展。
当然,竞争规律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起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
二 竞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经济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经济领域里的竞争也最广泛、最悠久、最激烈。
竞争是商品生产的必然产物。
在古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
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者生产的产品除了供自己消费以外,能够用于交换的部分很少。
所以,这时的经济生活中就很少有竞争。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生产工具的革新,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产品有了大量的剩余,人们就把这些剩余产品拿去进行交换,以满足各种各样发展了的消费要求。
这些用来交换的剩余产品就是商品。
交换的过程既是一个平等、合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比较、选择的过程。
商品所有者为了以较少的付出换取较多的回报,彼此之间就会讨价还价,竞买竞卖也随之产生。
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这种交换领域里的竞争虽不很激烈,但是已经逐步成为人们获取更多消费品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竞争是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实现形式。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已超越了简单商品生产的时代。
生产者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要交换别的商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利润。
在这种经济活动中,支配着生产者行动的是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竞争成为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马克思指出:“自由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性规律对每个资本家起作用。
”⑦竞争没有发明价值规律,但它实现这些规律。
竞争和供求变动,并不能确定作为价格波动基础的价值,但是,价值却是在竞争中、在与供求变动相适应的价格波动中实现的。
供求对比关系的变动,在市场上表现为买者和卖者之间的竞争。
当供小于求时,买者会出现相互抬价争购的竞争,使市场价格超过市场价值;当供大于求时,卖者间就会出现降价抛售的竞争。
在竞争调节作用下,供与求得以大体平衡。
价值规律就在这种竞争中得以实现。
但又由于竞争的作用,使供求的平衡不断被打破,从而推动商品生产向前发展。
马克思说:“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⑧资本的竞争同样是资本内在规律的实现形式,例如平均利润的形成,剩余价值的分割,就是通过不同形态的资本之间的竞争而实现的。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竞争的基本规律即调节一般利润率和由它决定的所谓生产价格的规律,也是建立在价值和商品成本价格之间的差别之上的,建立在由此引起的商品低于价值出售也获得利润这样的可能性之上的。
”⑨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由于各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从而形成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的形成,就使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内在规律通过复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在由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中,自由竞争处于中介环节的地位,起着中间杠杆的作用。
它是价值增殖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因而也是市场经济的实际运动。
马克思曾把资本竞争看作是资本的实际运动过程,这种过程表现为各种资本以及其他一切资本决定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相互作用。
资本家的本性是贪婪。
为了获取更多更大的超额利润,资本家之间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竞争,使资本和生产不断集中起来而形成垄断。
垄断是少数大企业对某一经济部门的控制和统治。
垄断企业通过订立各种协议来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这样既约束了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限制了其他企业与大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但是垄断并未消灭竞争,只是使竞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是在垄断的条件下来进行竞争,竞争对手更为强大。
这种竞争仍然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
为了抢占未来的、可能出现的新市场,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占领投资场所,垄断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和残酷,方式更为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