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
1.如今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日渐消失,外来制造业正逐步转移到
东南亚以及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正如美国提
出制造业回归概念,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应该考虑如何能够长远提升中国
创造的能力以及产业投资、经营环境,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早期代工阶
段。
目前,中国制造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仍
未从根本上改变,部分行业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目前,尽管
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有所提高,但在自主开发能力仍较薄弱,研发投
入总体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缺乏世界一流的研发资源
和技术知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
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
更为关键的是,大部分企业和政府部门基于中国市场的薪资水平,
来为是否选用机器人做成本核算,却根本没有考虑到周边国家及地
区“竞争对手”的人力成本。其实,大规模使用机器人升级制造业,更深
层次的原因是减少流水线管理成本以及提高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效率。因
为除了精准、高效、可适应恶劣生产环境等优势,机器人可以给制造业
带来“高水平制造工艺”和“制造高水平产品”。
观察人士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更加重视以科技创新拉动
经济发展,国际分工体系开始出现生产布局多元化、设计研发全球化等
趋势,全球价值链的重塑日见端倪,与之相伴的是制造业从新兴经济体
回流发达国家。
一些迹象表明,美国一些大企业如通用电气、卡特彼勒、福特正在
觉醒,开始在本土大规模投资先进制造业,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制造业
的增长势头在2012年已显露疲态。
对于中国来说,开展国际投资是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实现产业升
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因为在全球价值链重塑过程中,智能类新型
制造业兴起,其特点是个性化“按需定制”,生产地点必须靠近使用地
点。这样一来,原来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国家的制造业将“回流”。一
旦“智能制造”开始普及,加上美国能源成本持续降低,那么中国的劳动
力成本优势就不再像从前那样具有竞争力。
10余年时间中国制造已闻名全球。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逆
市向上。2010年制造业产值的全球份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正是
在这两年,“盛世”景象之下,中国制造内部开始经历脱胎换骨式的蜕变
与再造。今天我们看到的“高端上不去、低端难保持”的困局,正是转型
期必然的乱象和必经的磨炼。
2.以高投资带动经济高成长是中国经济最为鲜明的
特征。
巨额投资不仅来自于国家财政的供给,而且政府可以通过压低土
地、劳动力、资金、资源、环境等各类要素价格,刺激和鼓励企业进行
固定资产投资,以至于过去10年,中国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年均保
持在20%以上,增速令全球各国望尘莫及。真金白银的确驱动了国内经
济的一路迅跑,同时也沉淀了可观的生产能力。由于过低的产能利用
率,我国长期积压而成的生产能力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有效释放,
产能过剩由此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一大硬伤。
按照全球制造业认同的一般标准,当企业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
续下降时,表明设备闲置过多,久而久之必然形成产能过剩。统计资料
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约为60%,不仅低于美国等发
达国家当前工业利用率78.9%的水平,也低于全球制造业71.6%的平均水
平。工信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目前24个行业中,22个存
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
钢铁行业是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大户”。据国家发改委预测,2012
年我国钢产量将达到7亿吨,超过2011年的6.8亿吨,而目前国内外市场
对中国钢铁的需求最多只有5亿吨左右,供给大于需求。值得注意的
是,虽然目前钢价已经跌破了很多钢铁生产企业的完全成本,但钢铁企
业还在开足马力排产和增产,乃至国内钢铁企业的产量都维持在月均
6000万吨以上的历史最高位,钢铁行业的未来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与钢铁行业相比,国内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压力也丝毫不小。咨询
公司AlixPartners发布的《2012年中国汽车行业展望》研究报告显示,整
个中国汽车行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已从2010年的85%下降到2012年的
70%,低于国际汽车界认可的75%盈亏平衡点。目前,国内汽车产量已
突破2000万辆,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行业预测报告,到2015年中国汽车产
业的产能将达4000多万辆。与此相对应,即使未来5年国内市场需求按
10%的增速计算,到2015年也才仅有2908万辆的需求规模。
3.多行业均现产能过剩
作为国内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个产业,家电行业的产能并没有在市
场机制的作用下优胜劣汰,反而粗放型的扩张愈演愈烈。目前我国彩电
产品占全球产能的80%,空调器产品占全世界产能的70%,冰箱产品占
全世界产能的50%,洗衣机产品占全世界产能的40%,80%以上的小家
电产品产能也在中国。需要强调的是,受到“家电下乡”等政策因素的刺
激,国内家电产能近两年以30%以上的速率加快扩张,远远超过了
10%~15%的正常速率。
除了传统行业外,新兴产业中的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用多晶
硅等部分行业也暴露出产能过剩的疾患。以光伏行业为例,在全国500
多家光伏企业中,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在20%~30%,而当
前国际市场上光伏行业的市场需求总共只有月30GW左右,但实际产能
高达40GW~50GW,其中80%的产能集中在中国
短期看,产能过剩已经直接导致了制造企业“去库存”压力的加速聚
积。汇丰采购经理指数(PMI)的分项数据显示,企业成品库存指数已创
下2004年4月汇丰PMI数据调查开始以来的最高值。据官方PMI数据显
示,在2012年8月成品库存在指数已经抵达历史最高水位后还将延续升
势。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在高库存的情况下,企业仍然要把产品源源
不断地推向市场,造成了应收账款的增加,反过来影响企业的资金流,
企业经营压力会不断加大。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8月底,在沪深
制造业上市公司中,总共积累起来的应收账款规模达8900多亿元,较
2011年同期激增约47%。不仅如此,在高库存面前,由于市场需求并没
有得到根本改善,企业的市场议价能力被大大削弱,最终只能通过频繁
地降价来加快“去库存化”,这将反过来制约生产价格的回升空间,并进
一步恶化企业经营环境。
大而不强是产能过剩带给中国制造业的一个长期病疾。虽然2012年
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入围门槛的增速都高于美国企
业500 强,但利润增幅却连续3年低于美国企业500强,其中2011年中国
企业500强的净利润和人均营业收入分别只有美国企业500强的39.5%和
50%。之所以如此,关键就在于中国制造企业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始终处
于加工制造的低端领域,也决定了中国制造业的行业质量。资料表明,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仅为26.23%,与美国、日本及德国相比分别
低22.99、22.12及l1.69个百分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制度的顶层设计依旧偏向于激励投资、地方
政府对GDP存在着十分强烈的冲动并对重复建设乐此不疲以及民众收入
未能实现显着提升的大环境下,依靠内需来消化产能过剩将微乎其微。
不仅如此,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让欧美等国停刹了高负债和高消费的经
济增长脚步,从而对出口导向特征明显的中国制造业必然形成强硬的结
构性制约,中国制造业试图借助于外力摆脱产能过剩的痼疾也将非常艰
难而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