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小专题大智慧教学案新人教版必
修320*********81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
区域差异的分析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
一、区域差异的比较
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在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时应以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比较为“入口”,以分析人文地理要素差异比较为“出口”,具体比较要素见下表:
1.自然地理要素
二、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的影响因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
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的影响因素
西湖龙井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生产地域面积包括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区周边的168 km2。
下图为杭州西湖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西湖龙井”茶园的主要分布地( )
A.地形为平坝B.位于背阴坡
C.土壤为酸性D.人口很稠密
2.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闻名天下,享有“百茶之首”“绿茶皇后”之美誉。
这主要得益于( )
A.手工炒茶,经验丰富
B.历史悠久,文化优势
C.地理环境,独特形成
D.知名品牌,产品形象
3.关于西湖龙井的保护生产地域为168 km2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B.西湖龙井茶产地内部有一定的一致性
C.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优势和特色
D.西湖龙井茶产地与其他茶叶区有差异性
解析:1.C 2.C 3.A 第1题,从图中茶园分布地看,多位于向阳的低山坡,土壤为酸性。
第2题,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闻名天下。
第3题,自然分界线没有明确的界线,故“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明确的界线”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读我国甲、乙两区域略图,完成4~5题。
4.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5.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劳动力价格较低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4.C 5.A 第4题,甲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河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夏季为其汛期。
第5题,甲地夏季高温,乙地终年高温,故两地夏季热量充足;甲、乙两地都是我国开发较晚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劳动力价格较低。
[章末过关检测]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边界,有的边
界明确,有的边界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如图所示。
据此完
成1~2题。
1.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
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区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C.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
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
2.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①行政区②中国③热量带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和青岛市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②⑥D.③④⑤
解析:1.A 2.C 第1题,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区域的客观性主要是地理差异和空间单位。
第2题,热量带、干湿地区、三江平原的边界都有一定的过渡性。
传统民居是人们长期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结果。
下图为北半球两个地区典型民居景观图和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甲地民居采用设计门前台阶的建筑形式,主要考虑的自然原因是( )
A.夏季洪水多发B.夏季高温潮湿
C.冬季降雪量大D.冬季光照时间短
4.乙地采取此类建筑形式可能考虑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B.光照
C.地形D.台风
解析:3.C 4.D 第3题,木材在高温、多水的环境下易腐烂,所以“横木地基”不可能位于夏季潮湿或洪水多发区域;门前台阶对光照没有影响,所以可能是考虑冬季降雪量大,使门前不易被雪覆盖而建造的。
第4题,房屋明显低于地面,则周围的较高地面对房屋能起到保护作用,最可能是为了防止台风对房屋的破坏。
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由于我国各地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人们对口味的喜好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三省居民喜食辣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教信仰及传统饮食习惯
B.昼夜温差大,辛辣可驱寒
C.自然条件特别适于种植辣椒
D.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
6.“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哪一自然地理背景有关( ) A.气候大陆性强,空气干燥
B.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调味品缺乏
C.饮用水中钙含量大,吃醋不易形成结石
D.制醋历史悠久,品质好
解析:5.D 6.C 第5题,贵州、湖南、四川三省都处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辣椒有祛湿防寒之效。
第6题,山西水质差,饮用水中钙含量大,醋酸可溶解水中的
碳酸钙,不易形成结石。
读日本四个阶段公路运输发展指数图,回答7~8题。
注:①2019年指数为100;②1945年到1955年为经济恢复阶段,1956年到1973年为高速增长阶段,1974年到1991年为稳定发展阶段,1992年以后为波动发展阶段。
7.影响区域公路运输发展的因素有( )
①经济发展规模②城市人口规模③产业结构
④工业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日本经济恢复阶段,公路运输开始发展,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B.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公路运输快速发展,增速维持在高水平
C.在日本经济稳定发展阶段,客运规模变化不大,货运持续增长
D.在日本经济波动发展阶段,客运、货运持续增长
解析:7.D 8.D 第7题,经济发展规模是公路运输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口规模是公路线路选址考虑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对公路的布局有很大影响;工业基础对公路运输的发展起辅助作用。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日本经济波动发展阶段,客运出现下降,货运持续增长。
9.投资商在某城市内进行大型购物中心区位选择时,可利用该城市的GIS系统作综合分析,调取的主要参考图层是( )
A.地形图层和供应商分布图层
B.服务企业图层和通讯图层
C.工业区图层和居住区图层
D.交通图层和人口图层
解析:选D 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主要考虑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两大原则,故进行大型购物中心区位选择时应调出交通图层和人口图层来进行叠加分析。
叠图分析是科学选址最常用的方法。
结合下图,回答10~11题。
10.叠图分析最常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11.选定的区域适合建设( )
A.大型垃圾处理场B.大型仓储式超市
C.汽车加油站D.水源保护区
解析:10.C 11.D 第10题,叠图分析需要把多种平面图信息综合比较、分析,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