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宋诗词鉴赏论文

唐宋诗词鉴赏论文

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及其艺术特色【内容摘要】: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也是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

有一百三十首词、过万首的诗和大量的散文。

由于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祖国的分裂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陆游的诗篇主要描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阔,思想鲜明,主题深刻,在思想上、艺术上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思想爱国特色影响【正文】:陆游出生在金军灭辽后南下入侵北宋的动乱时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幼小的陆游就目睹了金兵的践踏肆虐,国家的严重分裂,百姓的颠沛流离,有志之士的慷慨陈辞。

父辈们宁死救国的精神给他种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他全身的血液中无不奔腾着爱国主义的细胞。

因此,陆游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他虽然一直受到投降派的打击和迫害,多次被罢黜贬名,他把自己的人生壮志和热情、自己的满腔的热血和悲愤全部倾注到了诗歌当中,因而诗中的激昂慷慨总是和悲愤沉郁结合在一起,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也是他诗歌最为显著的特点。

但是这仅是陆游诗歌创作的一个方面,陆游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诗歌的思想和艺术形式方面的拓宽和创新,影响和启迪了当时乃至后世的诗人,意义重大。

一、陆游爱国主义思想在诗歌中的主要表现(一)、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言征伐恢复事。

”陆游一生心系国家,忧国忧民。

他在诗篇中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古诗《关山月》表达了诗人内心坚决抵抗金兵的强烈愿望。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写出了陆游对当时各种腐败现象的存在是愤怒、痛心的心境。

一句“岂有逆胡传子孙?”形象生动且深刻地揭露了外族的伎俩,同时表达了对沦陷区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与关注。

(二)、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还表现在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慨陆游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很快地步入仕途,先后做过萌补登仕郎,宁德县主簿,检法官,各地通判,在做秋操检阅时,想到自己并不是不能打仗的文弱书生,只是苦于没有抗金立功的机会。

《书愤》一诗抒发了陆游主张用军事力量收复失地的看法。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首诗正如严修教授所说:“空怀‘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的陆游,至死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愿望。

‘至死恨不见中原’,成了他永远的遗恨。

”这种理想破灭的凄凉,也是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是陆游诗歌最感人的精神力量。

”(三)、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体现在关注百姓关心人民生活疾苦陆游曾前后在农村度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与人民朝夕相处,对人民的愁苦酸辛有深切了解,其诗作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自然超越一般诗人的浮泛,表现了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情怀。

在与人民的对照中,他进一步深察自我,对百姓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他在《晚秋农家》中云:“我年近七十,与世长相忘。

筋力幸可勉,扶衰业耕桑。

身杂老农间,何能避风霜。

夜半起饭牛,北斗垂大荒。

"诗人不仅"身杂老农间”,以一个纯粹的农民形象体验着农民的生活,而且“与世长相忘”,以远离尘世的淡泊情趣贴近人民的心理。

只有切身体味农民的困苦,才能对农民抱以深切的同情,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诗句。

对农民苦难的同情与关照,是陆游诗歌之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

(四)、陆游的爱国思想也渗透在他的全部生活中一切事物,无不可以引起诗人的联想,或游胜地,或凭吊古人,或读古书,或看地图,或闻雁声,或赏雨雪,或睡梦,或醉酒,无不使他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正如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里所说:“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

”诗人在六十七岁时广泛的深入群众调查疾苦,写下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人此时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此乃祖国大好壮丽河山。

“遗民泪尽”“南望王师”这种惨痛的状况都是外敌入侵造成的。

为什么国家拥有这么壮观的河山的无比热爱的赞颂,也是对南宋朝廷如此腐败罪行的鞭挞。

二、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陆游12岁能诗文,一生著作丰富,诗作逾万首,还有词壹佰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

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现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除了创作大量的不朽诗篇,他还创作了不少的词,虽然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诗歌不仅洋溢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激情,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非同凡响的卓越成就。

(一)、以现实主义为基凋,兼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方法。

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调主要表现在他能从现实生活和火热的斗争中提取诗材,相当全面而深刻地展示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在表现手法上,陆游的现实主义创作有鲜明的特征。

他往往通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把巨大的社会现实内容浓缩在一首短诗里加以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两宋诗坛“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时代风尚,使他的现实主义诗歌表现出一种特别的理趣和深刻性。

陆游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表现为对报国理想和美好事物的热烈追求,丰富而瑰丽的想象。

由于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于是诗人就凭借想象、联想来表示内心强烈愿望,借助幻境、梦境来喷吐胸中的壮怀英气。

他能够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功地结合起来,完成了他表现时事、寄托理想、突出主题的抒情艺术。

(二)、雄浑悲壮与清新婉丽的艺术风格。

陆游在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之后成为又一位集前人之大成的诗人。

他能博采众善、兼其所长,善于从各家各派中汲取营养。

在集大成的同时,陆游善于创新,凭着他个人高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从而使他的诗表现出了雄浑悲壮与清新婉丽兼而有之的艺术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爱国诗篇,往往体现出雄浑悲壮的风格,具有气势宏大、瑰丽雄奇、热情奔放、才气豪健的阳刚美。

陆游的经历、抱负与杜甫都有相似之处,这使他学杜能“得其骨”、“得其心”(《宋诗钞》)。

但陆游的性格与气质又与李白有相似之处,因而在表现手法上更多有李白浪漫奔放的特点。

特别是善于惜助梦境来抒发北伐复国的激情,变沉郁为高昂。

陆游的闲适诗也能集白居易的和平粹美,苏轼的才情横溢,江西诗派的注重工力、流转圆活的各种特点,构成自己精工绵密的风格。

他的咏物写景一类诗,则往往体现出清新婉丽的风格,具有清丽明媚、婉转新奇的阴柔美。

(三)、简练生动,明白平易,自然流畅的语言。

语言方面,陆诗的特色是晓畅平易,精炼自然,他反对雕琢,更反对追求奇险。

他认为“琢周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读近人诗》)。

他以诗句对仗著称,他的对仗常常能够作到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显得十分自然,十分流畅。

陆游爱国诗的语言简练生动,如;《夜读兵书》中说:“老病虽惫甚,壮气复有余,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短短四句,把他老当益壮,愿立即投笔从戎,上马杀敌的心情表现得一览无余,跃然纸上。

说陆诗语言明白平易,是因为他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明白如话的境界。

他老出家门,大量汲取人民群众的口语、方言、俗语,写入自己的诗,并用诠解说。

(四)、无体不备,各体皆工的体裁。

陆游的律诗善于属对,几乎每首都有一联佳对,既流利,又奇健;既出人意表,又绝无生涩造作之感,以致有“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后村诗话》)之赞。

陆游的绝句、尤其是七绝标志着宋代最高水平。

有的继承唐人之风致,如《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有的不沿袭唐人旧调,如《追感往事》: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

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这类绝句“纯以劲直激昂为主,然忠义之色,使人起敬,未尝非诗之正声矣。

”(《养一斋诗话》)。

陆游的古诗“工丽更深于近体”,更适合表达陆游深沉而奔放的感情,陆游诗的语言能使题材内容和思想感情得到和谐地表现,所以写起来“浑灏流转,更觉沛然有余。

”(《瓯北诗话》)三、陆游的影响。

陆游以其诗歌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很高的地位。

他继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优良传统,一扫江西派的积弊,树立起一面进步文学的光辉旗帜,无论在当时和后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在当时打击了敌人与投降派,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

总之,在陆游的诗歌中,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诗篇像一泓泉水,清灵却不见底。

他的诗歌对于后世,乃至世界文学宝库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无愧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超一流的诗人。

[参考文献]:1、《陆游诗集导读》,严修,巴蜀书社,1996年2、《谈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濯银波,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3、《陆游诗选》,游国恩李易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4、《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主编罗宗强陈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古代国文学史下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