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重点*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㈡写经修史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
名称起源于“邸”。
“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
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 臣僚的奏、疏4其他信息。
包括一些军事信息。
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所以我们将之称为原始形态的报纸,即古代报纸。
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之一。
清代邸报与明代内容相似。
从形式上来看由三部分组成:宫门钞、皇帝谕旨、臣僚奏疏。
*邸报的作用及价值作为封建时期产生的中国古代报纸,邸报自始至终都是封建王朝维护其专制制度的工具。
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邸报仍然起到了传播信息的作用,他所提供的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信息。
这与控制它的机关有关,同时与读者群也有一定关系。
由于邸报大量登载官方文件,他在政治和学术上也就具有一定的价值。
*小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
估计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直至元、明清各朝,仍有小报存在。
小报并非报名,只是宋代读者对区别于邸报的非法传播物的称谓。
是比邸报更具新闻时效性的、被政府查禁的非官方报纸。
小报的内容以新闻与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
也主要等在皇帝谕旨、大臣奏议、台谏章疏、官吏升迁任免等。
不同于官报之处在于:一是其时效性比较强;二是传播信息中有许多是官方尚未公布或禁止公布的消息。
小报的发行人有两种:一种兼职者,主要为邸吏等政府官员。
二为专职者,大多为印卖书籍者。
两种发行人,目的均是商业性的,这是小报有别于邸报的一个重要特点。
小报的发行,受到士大夫知识分子、在野的官僚等读者的欢迎。
一来因为小报在发行速度上比邸报快,时效性强,迎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而来因为有些不可能从官方邸报中获得的机密,有时能从小报中了解。
小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意义:打破了官报垄断地位,开始了中国民间办报历史。
*京报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
大约在明朝末期出现。
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第一份在华出版的外文报纸是《蜜蜂华报》,该报1822年9月12日创刊于澳门,葡萄牙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
*中国境内的外文报刊在这一时期发展远超过中文报刊。
其中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83年主编的《中国丛报》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
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米怜主编。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
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
13《万国公报》(1868——1883,1889——1907)鸦片战争后的宗教报刊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一份周刊。
1868年9月5日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并任主编。
《万》最早将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介绍到中国另外,在促进中国教育西式化方面,《万》也起了很大作用。
《万国公报》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启迪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维新运动,促进了西式教育的兴起,在当时的确起到了将西学传播到东方的媒介作用。
*《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也是中国境内第一份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1853年8月由香港马礼逊教育协会出资在香港创办的一份月刊,主编麦都思。
*《六合丛谈》上海地区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
1857年1月创刊。
月刊。
主编是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
1858年终刊。
*《中外新闻七日录》中国近代最早单张发行的中文周报。
1865年英国传教士湛约翰在广州创办。
1868年停刊。
内容以新闻、西方科学知识为主。
*《益文录》1879年3月创办于上海。
主编李木大,是第一个担任外国教会报刊主编的中国人。
该刊以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时事新闻为主。
*香港四家有影响的英文报纸1《中国之友》周报。
1842年3月17日由英商奥斯威尔德在澳门创办。
同月24日迁香港。
并《香港公报》。
1869年停刊。
2《香港纪录报》周报。
前身为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的《广州纪录报》。
《广》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创办人英商马地臣,第一任主编美商伍德。
1839年迁澳门,1843年迁香港,并更名。
1863年停刊。
3《德臣报》(一译《中国邮报》)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刊。
1845年2月20日,英商肖锐德在香港创办,并自任主笔。
英商德臣任发行人,故得名。
1862年2月1日改为日报。
1874年8月17日停刊。
4《子子剌报》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张英文日报,也是发行时间很长的英文报纸之一。
1857年10月1日美商赖德在香港创办。
英商子子剌任主笔。
1941年停刊。
*《北华捷报》上海第一份近代外文报刊。
1850年8月3日创刊。
周刊。
创办人英商奚安门。
*.《字林西报》外文报刊中,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
1866年开始由字林洋行经营,发行到1951年3月31日止。
《京津》以英国在华舆论代表自居,天津英租界当局亦默认其为非正式的机关报,并给以资助。
凡有政府公告及消息,也先送该报登载。
*《上海新报》上海第一张中文商业报纸。
该报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开中国报纸两面印刷之始。
*《申报》《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
由美国商人美查等四人合资创办,后资本归美查一人所有。
首任主笔蒋芷湘。
早期《申报》的内容大致有:本馆高柏、本馆条例、论说;本埠新闻、外埠新闻;广告及货物价表、船期。
而且创刊不久就开设了文艺栏目。
2针对商业报纸不足所进行的改革第一,重视言论,每日一篇“言论”,且都在头版。
第二,也重视新闻。
第三,改进新闻报道与写作。
第四,申报注重文艺与广告。
且刊登的文艺作品内容渐次扩大,趋于综合性,成为副刊之祖。
第五,创刊后几天,就刊出长篇文章,宣传报纸广告作用,此后它刊登的广告,在版面上占有相当大的篇幅。
第六,扩大报社业务*办白话新闻报《民报》。
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白话报。
*《申报》的地位和历史意义:《申报》是上海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到1949年5月26日,《申报》停刊,前后共历时78个年头。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申报》是以营利为宗旨的报纸,《申报》的主人将报纸作为企业来办。
因此,他们把商业经营原则运用于报纸管理,这是我国近代商业报纸的一个重要发展。
*《申报》与《上海新报》的竞争1《上》用上等白纸印刷,成本高。
《申》用廉价的毛太纸印刷,成本低,售价不到《上》的三分之一。
2《上》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航运消息、商业信息、货价及一部分新闻。
相对枯燥单调,可读性不强。
《申》很快开设文艺栏目,受读者欢迎。
3《上》极少发表论说。
《申》则每天一篇“言论”。
而且都发在头版。
竞争结果:《上》难以为继,1872年12月31日自动停刊。
《申》和《上》的竞争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报业竞争。
*《新闻报》1893年2月17日创刊于上海,有中外商人合办。
福开森时期的《新闻报》《新》确定自己的读者对象为工商界,提出“在商言商”、“经济独立”的办报口号,它密切注意商情的报道,努力适应商业需求,使得《新闻报》发行量不断上升。
在上海报界成为极具特色的报纸,从而对《申》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当时《申》逐渐实现了出版系列化、企业化,实力日渐雄厚时,《新》也明确提出报纸企业化的口号与之对抗。
同时,《新》率先开设“经济新闻”专栏,在商业界赢得了大量的订户。
*“澳门新闻纸”我国新闻史上翻译外国报刊的开端。
*《昭文新报》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刊。
1873年8月由艾小梅创办于汉口。
*《香港中外新报》前身为《香港船头货价纸》。
是中国第一家以商业新闻为中心的报纸。
*《香港华字日报》前身为《中外新闻七日报》《中外新闻七日报》作为《德臣报》的中文专页,1871年3月11日创刊于香港。
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日报》,由华人陈蔼亭任主笔。
*《香港中外新报》和《香港华字日报》均由华人主持笔政,可以说是国人自办报纸的学步,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循环日报》我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报刊中第一家影响最大的报纸。
1874年2月4日,由王韬创办。
该报也是中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
它仿西方报纸体列,几乎每天有论说一篇,“中外新闻”栏的头条位置每日登一篇评论。
初期多为王韬主笔。
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故出变法自强,提倡君主立宪,要求发展民族工业。
《循环》开我国政论报章的先河,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1883年,王韬的政论文章被选辑成书,名为《韬园文录外编》,这是我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的办报思想1办报的目的在于“立言”,即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当时,即指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思想。
希望办报既能抵御外侮,又能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文化,以求中国“自强”。
2重视报纸的职能。
王韬认为报纸应具有交流、沟通君民与中外信息的作用。
他还认为,报纸能“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是国内人能通过报纸学习西方之长,也能用报纸作为与西人交涉、捍卫本国主权的武器。
*王韬在新闻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 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是国人在办报纸中最早的报纸之一。
2 他在该报上发表了数百篇政论文章,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同时为中国报界开创了一种以政论为主体的新式报刊。
3王韬的政论文体,还在形式上冲破了封建的僵化的文章格式,开创了不拘一格直抒胸臆的报刊文风。
4总的说来,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开创了我国报刊的政论文体。
在他的影响下,政论文章风靡一时,形成了我国近代报刊以政论文章为主体的特点,同时他也是我国近代办报思想的启蒙者之一。
*维新变法运动打破了近代史上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这就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中外纪闻》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
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倡导并出资在北京创办。
梁启超、麦孟华为编辑。
*“时务文体”自梁启超始,通俗自由、自成一格的政论文随着《时务报》畅销全国,遂使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应时而生,时称“新文体”。
因这种文体是梁在主办《时务报》时所开创,故又被称作“时务文体”。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1内容切中时弊,针对当时的政治现状,有感而发;2打破传统戒律,不守桐城派的章法、义法,自成一家;3力求平易畅达,以浅近文言文为主,杂以新名词、新术词、民间口语入文;4感情充沛,赋予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