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第一节中国报纸的起源一、周朝说二、汉代说三、唐代说1、有文献记载最早的邸报--《开元杂报》形式特征:1、无固定名称2、未加装订的单页书面材料3、按日记事4、无开头结尾和段落划分性质:进奏院状进奏院状:经由进奏官传发给藩镇和地方诸道,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告特点:(1)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读者主要是各地藩镇和诸道长官(2)内容以朝廷公布的政事活动为主,辅以自行采集(3)不同于公文,旨在信息传递(4)具有时效性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
戈公振:公告性、定期性、时宜性、一般性方汉奇:“它是一种由官文书向古代官报过渡的原始形态的报纸”第二节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官方报纸--邸报(一)邸报释义邸报一词首现于宋代,是古代人对封建官报最经常、最习惯使用的称呼,其他称谓还有报状、朝报、邸吏状报、进奏院状报等。
(二)宋代邸报的性质--封建政府中央官报(三)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们采录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中国最早的新闻审查制度两度废立,沿用至宋末(四)读者定位:政府官员(五)邸报的内容的可与不可1、邸报的内容(1)诏令(2)皇帝的起居(3)官吏的迁黜(4)朝臣奏章2、禁载事项(1)灾异(2)军情(3)朝廷机事(4)未经批准的臣僚奏章(六)发行渠道:兵部二、民间报纸——小报1、定义及地位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3、小报的发行人(1)始作甬者:进奏官(2)南宋时小报出现了办报的社会化有专以探报为生之人--专业化有公开卖报之举--商品化4、小报的特点:时效性强内容广泛真实性难以保证5、对小报的查禁(1)规范进奏官,切断小报的信息源头(2)打击小报发行人第三节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二、明代的民间报房(一)明代报房出现之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知识分子的政治信息需求明代知识分子读邸报的原因:访朝政应举修史创作(二)民间报房的生存状态1、抄报房在数量上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一个行业2、民间报房获官方许可,公开存在3、抄报有利可图,但获利甚微4、抄报人社会地位低下第四节清代的新闻事业小报遭禁绝的原因1、先于部文到达地方,泄露了司法机密,影响了对获罪官员的惩处。
2、刊发了不实的消息。
3、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第一节传教士来华办报(一)基督教四番来华1、唐代景教2、元代也里可温教3、明代天主教4、清代基督教新教二、首批中文近代报刊(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2、内容(1)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任务(2)宣讲伦理道德(3)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的介绍3、宣传策略(1)形式上,选择雕版印刷和中国书式(2)内容上,将基督教义附会儒学(3)语言上,追求通俗易懂4、地位: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二)《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与《天下新闻》(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内容特点:从宗教到世俗的开始栏目设置:序(论)、东西史记和合、地理、新闻、煞语(或杂文)、天文、科技、商务、政治、文化、生物等(四)《中国丛报》1835年创刊编辑:裨治文美国派遣来华的第一个传教士四、鸦片战争后的传教士办报1、教会报刊的兴起《遐迩贯珍》: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办刊特色:以传播西学为宗旨重视新闻内容对报刊业务的改进《六合丛谈》: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格致汇编》:中国近代第一份科学普及期刊2、教会报刊非宗教性增强的原因(1) 中国人对于宗教的淡漠和对传教士的排斥(2)以学辅教3、《万国公报》(1)发展历程1868-1872,《中国教会新报》1872-1874,《教会新报》1874-1883,《万国公报》(Global Magazine)1889-1908.12,复刊《万国公报》(5)《万国公报》的历史意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A、对于西方政治体制及自由民主思想的介绍B、对于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第二节商业报纸的发展一、在华外文报刊的开端《蜜蜂华报》:中国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1822)《广州纪录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1827) 外文报刊的共性:明显的侵华倾向二、鸦片战争后的外文商业报刊1、香港《德臣报》(1845-1974)《孖刺报》(1857-1941)《香港船头货价纸》是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中国第一份日报2、上海字林西报报业公司(1)《北华捷报》(1850,周刊)上海开埠后第一份近代报刊(2)《字林西报》(1864—1951,日报)(3)《上海新报》创刊于1861 上海最早的中文商业报刊三、中文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申报》1、创办动机--营利2、办刊方针本土化:任用华人主持编务大众化:《申报》的市场定位3、《申报》的内容设置A、新闻,尤其是社会新闻B、论说C、注意刊载文艺作品4、《申报》的经营之道A、以市场为导向的受众观B、广告策略C、发行策略D、多元化经营策略第三节外报对于中国的作用与影响一、外报的特点1、本土化策略2、先进的新闻业务(1)现代新闻与报纸观念的引入(2)办报方法与经验的提供(3)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二、外报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1、政治方面积极: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消极:鼓吹侵华,为侵华提供了资料信息2、经济方面悲观方面,外货进入内地市场,漏卮日巨,因而物价腾跃,民生日困,在我国经济史上,诚一大变迁也。
乐观方面,经济学说之输入,足以促华商之觉悟,使具国际间之知识,而渐启其从事企业之思想”3、文化方面积极: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启蒙消极:动机第四节国人自办报刊的开始一、林则徐译报:以“采访夷情”为目的《澳门新闻纸》局限:尚未发掘报刊舆情引导的功能二、洪仁玕的办报思想:国家政权的宏观着眼1、把报纸视为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2、把办报视为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3、报纸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4、报纸有舆论监督的作用,因此建议在各省设置新闻官三、首批国人办报(一)《昭文新报》(二)王韬其人与《循环日报》2、王韬的办刊缘起:生计;西方报业的启发;“日报立言”的理想4、王韬办报成功的社会影响A、提高了报纸和报人的社会地位B、书写了体制外生存的范本5、王韬的办报思想(1)对报刊作用的认识:第一, 广见闻;第二, 通上下;第三、通内外(2)革新文风(3)有关报刊人员选拔的观念报人要具备优良的品德;报人应是具备高材博识的“通才”四、早期国人办报的曲折艰辛在双重压迫下起步:经济落后;政治高压不得已的生存方式:寻求官方庇护;挂洋旗;迁至租界出版延伸思考:新闻学教育新闻教育的理念(一)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先(二)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三)以培养人文素养为追求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高潮第一节维新变法前的大清王朝一、外患之纷乘二、内政之腐败:财政困窘;官方不振三、中国海军与甲午海战第二节康有为和强学会的三份报刊一、康有为其人:公车上书二、《万国公报》与《中外纪闻》1895年,《万国公报》创办主笔梁启超、麦孟华发行方式:免费送阅办报――设会――合群――开风气1895年11月,北京强学会成立,《万国公报》更名为《中外纪闻》,成为北京强学会机关报增加新闻内容;多方捐助,资金宽裕三、上海强学会与《强学报》1895年11月,强学会成立1896年1月12日,《强学会》创刊张之洞与强学会的纠葛矛盾焦点:国之大体《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强学会三份报纸的意义首先,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酝酿了几十年的变法维新运动,已经由一般的思想启蒙工作转变为在士大夫阶层进行的有组织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开中国组建政党之先河。
第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三个报纸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第三,通过办会办报活动,培养和锻练了维新派的政治活动家和报刊宣传家第三节维新时期的办报高潮一、梁启超与《时务报》1、《时务报》(1)1896年8月9日创刊(2)倡议者:黄遵宪、汪康年(3)《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二、其他维新报人与报刊3、《国闻报》--华北的舆论重地(1)严复(2)《国闻报》之特色A、“以通外情为要务”B、“消息确而速,又极多极详”C、创造了同封建顽固派斗争的特殊策略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一、兴中会和《中国日报》1、孙中山办报思想的动因广州起义后的不利舆论;伦敦蒙难2、《中国日报》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任社长兼出《中国旬报》意义:“革命党机关报之元祖”三、《苏报案》第一阶段:低俗小报阶段第二阶段:改良报刊阶段第三阶段:革命报刊时期苏报案的影响正面的影响,就是革命派不过牺牲了一个报馆,给予清政府以极锋利的舆论攻击,使它全盛时代辣手段焚书坑儒的威严全消失了。
其侧面的影响,是清廷虽以雷霆万钧之力,欲提办章、邹诸人,卒以事出租界,外人为维护其既得之行政权的缘故,卒未使它达到野心的目的;以后的上海言论界、出版界多数集中于公共租界,这件事情有莫大的关系。
第二节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一、改良派在日本的报纸2、《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创刊宗旨:新民二、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报刊1、英敛之和《大公报》办刊宗旨:“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
”3、彭翼仲与《京话日报》(1)中国近代白话报刊简史A、《民报》1876.3B、戊戌维新时期的白话报C、辛亥革命时期的白话报革命派:《中国白话报》改良派:《京话日报》(1)概况:1904—1906于北京创办者:彭翼仲(2)《京话日报》的启蒙姿态由精英立场到平民立场由文化启蒙到时事动员(4)《京话日报》的爱国立场从洋人手里“争回这说话的权柄”第三节革命派报刊的发展一、同盟会的成立与《民报》创刊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1905年11月26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二、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争1、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对立情绪2、论争的内容(1)关于民族问题的论战――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满清王朝A、关于民族国家B、对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出现分歧C、暴力是否会带来内乱与瓜分(2)关于民权问题的论战――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改良派:开明专制革命派:民主共和3)关于民生问题的论战--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派:土地国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改良派:土地私有与发展资本3、论战的结果革命派胜,改良派负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临时政府的言论自由政策孙中山撤销《民国暂行报律》二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1、数量激增2、结构变化新建政权的各级机关报取代了前清官报经济报刊、教育报刊和妇女报刊大量出现政党报纸蜂起第二节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统治初期的新闻事业一、癸丑报灾(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二)癸丑报灾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遇刺身亡,二次革命爆发二次革命失败,国民党报纸遭清算报纸数量骤减“新闻团分子逃亡者半,遭显戮者半,京中言论界稍带国民学色彩之报纸从此无片影之留”1913年为旧历癸丑年二、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控制手段1、创办御用报纸2、笼络和收买报纸和报人3、制定法律和法令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4、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人,迫害报人三、民初新闻业之不良现象卖身投靠,不顾人格报纸言论退化因陋就简,不成体统第三节著名记者和新闻业务一、民初名记者(一)黄远生第一义在大胆,第二义在诚实不欺四能:能想;能奔走;能听;能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