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构建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构建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高等学校根据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关于现行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讨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一目前国内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有: 第一, 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滑坡, 知识结构不合理。

有调查显示, 近几年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呈现出整体性滑坡。

在理论学习层面表现为, 知识结构不合理, 专业面过于窄化, 缺乏个性的问题; 在实践层面, 突出地表现为大学生基本素质缺失, 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观薄弱, 实际动手能力差的情况。

第二, 法学教师忙于教人 , 自我效能感得不到满足。

不少法学教师都以 传道、授业、解惑 为己任, 通过研读教材及各类经典论著、前沿学术成果, 来提升课堂教学的 知识量 , 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但来自于另一教学主体学生的冷漠反应, 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缺乏热情, 对课程考分的态度淡化, 学习的主动性下降, 让辛勤的园丁感到无所适从, 法学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第三, 学校管理错位, 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仍被视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下属机构, 教育行政部门的干涉, 制约了高校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同时, 在争夺 综合性、研究性 大学的美名过程, 许多高校都增设了法学, 不可避免地形成了高校的法学专业设置趋同, 千校一面情况。

第四, 法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难, 企事业用人需求得不到满足。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文科专业乃至法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日渐凸显。

这里既有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影响, 也有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本身的特点、有关行业及部门在招聘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 以及毕业生自身就业意识不强、准备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企事业单位目前已经成为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增长点, 去这些单位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

但是法学毕业生去这些单位就业也存在一定的 瓶颈 现象。

一方面对于大部分中小型企事业单位来说, 使用专门的法律人才对他们来说还属于高消费,毕竟不是他们所急需的技术型人才;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事业单位来说, 他们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成熟的法律人才, 因此初出茅庐的应届生也很难符合他们的要求。

所以应届法学毕业生在这里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从社会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层面出现的种种困扰高校法学教育发展的问题表明, 目前高校所实施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将高等法学教育带入一条 死胡同 。

二造成高校法学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有许多, 最主要的有: 第一, 以 教为中心 削弱了法学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法学教育观的指导下, 高校不得不将法学教学的 教 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法学教师对法学教学工作的 主导 作用被放大, 法学学生主体地位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法学学生早已养成了上课记笔记, 下课抄笔记, 考试背笔记, 毕业丢笔记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方式。

法学学生所要求掌握的都是 结论 , 没有谁敢于质疑的个性, 唯书、唯师、唯上, 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和禁锢, 久而久之, 法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法学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 陷入理论与知识脱节的泥潭。

第二, 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弊端致使法学学生自主性得不到体现。

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种种弊端: 在专业设置上, 学校急于 求大求全 , 对法学专业的设置和建设缺乏分析、调查和研究, 出现了法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在学分制建设方面, 由于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弊端, 致使学生自主性得不到体现。

无论是学年制, 还是学年学分制, 从教与学的主动权来看, 主动权还在教师、在学校身上, 规定你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 规定什么时间上就什么时间上, 学生无可选择。

学生必须在统一的时间内完成统一的课程, 按统一的年限修完学业; 在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方面, 学校停留 一刀切 的量化评价阶段, 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操作能力。

第三, 社会的某些不利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负面影响。

伴随着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 引起了包括家长、教育职能部门、媒体在内的高度关注。

这在促进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负面影响。

比如说, 一些媒体对法学专业就业难过分炒作, 令媒体和家长加紧了对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发出了 声讨 , 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压力进一步 加码 , 挤压了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间段和理性思考的空间。

消除目前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法学教育的必然选择。

国际教育界已把21 世纪作为 创造教育的世纪 , 创造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各国高等教育的主流。

与传统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 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培养人才时,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法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有机地融合, 激发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 1]。

( 一) 转换教学角色, 强化法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要在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

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 它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本领, 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 而较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 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 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 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 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 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 2]。

从法学课堂教学方式说, 在重视法学教师引导作用的前提下, 树立法学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倡以启发式、讨论式进行教学, 实现由 灌输式 向 引导式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培养法学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提问, 增强法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鼓励法学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 注重法学学生的特点, 实现因材施教。

启发法学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重 渔 而不只是 鱼 , 重 林 而不只是 木 , 使法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解决问题, 提高自学能力、独立钻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在法学教学手段上, 提倡法学教学手段多元化。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 声音、画面、内容 的有机统一, 这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增强;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校级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法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 压缩法学教学计划课内学时, 为法学学生自主学习钻研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 二) 整合学校资源, 搭建多元化法学实践平台1 利用高校科研实践平台优势, 增加法学学生的参与性高校是科研实践的重地, 每年国家有大量的资金、项目被投入高校, 它是培养法学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资源之一。

高校法学学生特别是大三、大四的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和积累,在基础知识、知识面、人文修养已经具备了参与科研实践的基本素质, 可以吸收这部分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工作, 通过参与一些具体性科研工作, 诸如资料整理、数据收集、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等环节, 提高法学学生对理论学习的认识, 激发法学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

同时, 在从事科研工作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式及对思维方式, 这有助于学生见识、才干、能力的增长。

2 发挥第二课堂的平台优势, 鼓励法学学生自我实现校园里第二课堂是培养法学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 优质 平台, 它具有投入小、产出大、效果好等特点。

一方面是将三类课堂的内容和形式综合联结为一体, 成为专业学习、课余兴趣、社会应用有机的连接枢纽, 另一方面是不断拓展其社会功能, 力求与社会文化连接、融合, 并向社会发挥反作用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 给予法学学生一个展现自我才能的平台, 调动法学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在活动过程中, 既巩固了法学学生的基础知识, 又发展了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 锻炼学生组织、协调、人际沟通等能力, 还促进了健康校园文化及大学生具有个性特征点的志向、品格、意志和情感的生成。

3 挖掘法学实践的平台优势, 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高等法学教育步入大众化的教育阶段, 法学学生的就业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构建产学结合、优势互补的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成为提升法学学生就业机会的新亮点。

一方面, 学校利用法学实践的平台, 激发了法学学生的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拓展了高校的课程和研究的空间, 增加为学生接触法律的实习机会, 帮助学生实现了从设想向现实的跨越; 另一方面, 执法和司法部门通过利用高校的平台, 为自己培养 定单式 的可用之人才, 节省了执法和司法部门法律人才培训的资金。

通过这一结合, 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技能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