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届高三(上)一诊模拟卷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古以来,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
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
而美育之于数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亦功不唐捐。
上古时期,中国便已出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西周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制度,则对中国数千年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思想,更奠定了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虽然“礼”与“德”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但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
在此,道德目标通过审美转化,成为自由人性的有机组成而发端内心,让枯燥严肃的理性染上灵动的色彩。
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后世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精神价值核心所在,被此后的儒家所继承。
如战国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西汉《乐记》提出“乐者,伦理者也”;宋明理学经广泛吸收佛道理论之后,将美育理论本体化、精致化、体系化,提倡洒落自得、浑然至乐的人生风范和人生境界,强调通过“乐”这一自由心境的体验,达到真、善、美及知、情、意的统一等等。
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
事实上,道德和艺术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两大精神基石,中华人文精神亦由此带有泓邃的审美品格。
如钱穆所言:“文学必在道义中,而道义则求其艺术化。
中国之人生乐处,即在是矣。
岂非中国之文化特质乎!”在中国,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涵养出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甚至不妨说,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方式和渠道就是美育。
纵观历代中国社会,无不将生活化、道德化的艺术作为人格培养的基本手段。
这种通过审美中介来实现外在规范向内在自觉的转变,迥异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对抽象“先验理性”或“道德律令”的绝对服从,而是融合具体情境,一方面在艺术审美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又在道德培养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极致。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空前密切,中国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开始发生变化,其理论形态呈现出中西交融的面貌,也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和精彩观点。
如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首次全面论述了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初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美育架构。
蔡元培筑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同时,借鉴康德、席勒美育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还推动美育列入国民教育计划,让中国现代美育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朱光潜则拓展了蔡元培的美育理论,以当时美学和心理学研究最新成果为依据,强调美育对个体心灵的解放功能,突出了美育作为创新教育的特征和意义,并将美育落实到人的生命体验之中。
刘海粟、丰子恺、林风眠等人的艺术教育便属于这种美育观点的践行。
如果说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人的美育思想属于启蒙类型,那么,陶行知、徐悲鸿等人奉行的美育思想则将美育的终极指向定位于社会救亡与民族解放。
(摘编自吴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微博橙子辅导》)1.(3 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没有音乐教育就不能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
B.文章认为在几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中美育作用大,是功不可没的。
C.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文学与道义是分离的,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D.近代中国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的特点是中国传统的东西少了,西方的东西多了。
2.(3 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论述了古代中西美育的异同,然后论述了近代中国美育出现的新特点,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B.第一段略说柏拉图的美育观点,重点阐述了中国上古至宋明美育理论的发展,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第二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既有引用论证,增强了论说的说服力,又有对比论证,使观点更加稳固。
D.第三段先总说,后分说,简介了所例举人在美育上的贡献或特点,最后指出两种类型的美育思想的性质。
3.(3 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审美教育,萌芽于上古时期,经过西周时期的发展,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时,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
B.宋明理学在继承孔子美育思想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佛道理论,使中国的美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C.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手段与康德的观念是不同的,后者是要求绝对服从道德律令,前者是通过审美来实现。
D.朱光潜发展了蔡元培的美育理论,刘海粟、丰子恺、林风眠等人于艺术教育中践行了朱光潜的美育理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时令鲜花(法国)安德烈·莫洛亚这天又是星期四,艾惕安·卡尔吕手捧鲜花慢慢地朝公墓走去,他的太太吕茜尔就葬在那里。
当医生贴着吕茜尔的心口宣布“走了”的时候,他的精神生命也随她去了。
他每星期四都来看她,决定到死方休。
艾惕安原先是个只知道工作、别的都不以为意的人。
五年前,吕茜尔下嫁给他后,就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
那是一个多么好的女人啊,清新脱俗,娇媚无比,善解人意,从不做使人难堪和绝望的事,处处都能和他想到一起……这次,在离吕茜尔坟墓不远处,有一个身着重孝的少妇,她仪态不凡,神态肃然,满脸泪痕,面前也摆着一束美丽的鲜花。
艾惕安在路过那座坟墓时,看到上面写着:安多华·龚斯当之墓。
艾惕安猜想,这大概是她的丈夫。
从少妇的神态上可以看出,他们夫妇的生活是无比和谐的。
残酷的现实不仅使他失去了吕茜尔,也使这位少妇失去了爱侣。
艾惕安感到,他和这位妇人真是同病相怜。
又一个星期四,他们几乎同时来到墓地,彼此眼波倏地掠了一下对方。
这天,他拿的是郁金香,她拿的是康乃馨。
从这之后,每个星期四他们都见面。
她有时早来,有时晚到,但恪守星期四不变。
“不会是因为我吧!”他暗自思忖着。
然而,每次等的时候,情绪总不免会起点波澜。
现在两人都很经心于花的选择,瞅另一位献什么花的眼神似乎也更坦然。
彼此暗中好像在比赛,花的品种也愈趋名贵。
每次离去时,少妇总是行色匆匆,艾惕安怕她发窘,总是在她走得很远后,才离开墓地。
五月的一天,他来到墓地,发现墓地守卫抓着一个老妇人的胳膊,身边还有那位少妇。
守卫告诉艾惕安,这位老妇人常偷少妇和他献上的鲜花。
少妇神色惶遽,央求守卫放了老妇人。
艾惕安便问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老妇人低垂着目光,尴尬地说:“要是您儿子的坟在那儿……而丈夫手那么紧,别说是买剑兰,就连买点紫罗兰的钱也不肯给……您会咋办?”“我也会这么做的。
”少妇面无惧色地说。
艾惕安转身对守卫说:“我和这位太太每周都来换花,花总是要蔫的,放了她吧。
”守卫放了老太太,艾惕安给了她一些钱,少妇又加了点,老太太含着感激的泪去了,剩下他和少妇相对而视。
他们第一次开口对话。
“这真得感谢您,你们男人就是说话有力。
”“因为我理解她,都是为了心爱的人。
”他们开始谈起了对爱侣的怀念。
当彼此叫到对方的姓名时,都显得十分惊讶,之后又都变得很欣慰。
看来,他们都在对方不在的时候,偷看过对方所去的墓座上的碑文。
他们的共同点太多了,都失去了最亲爱的人,都没有孩子聊以自慰,都是满腹哀伤和对爱侣的无尽怀念……紧接着的一个星期四,他们又都像有约在先似地走在了一起。
艾惕安讲起,他除教学外,还爱写剧本,在吕茜尔去世前,他的一个剧本已开了头,后来就再没有心思动笔了。
安多华夫人也喜欢戏剧,曾专修过文学,他们在一起讨论了好一阵子。
她还鼓励艾惕安要写下去,为了死去的太太。
在离开墓地时,下了一场大雨,只有一辆出租车,于是他们只好同车返回。
艾惕安有点激动,车外大雨滂沱,车内坐着一个与他有那么多共同语言的年轻女人,他心里突然感到惶恐,好像生的欲望又复苏了。
就在这时,吕茜尔的影子又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不由地叹了口气。
她十分解事地瞥了他一眼。
分手时,艾惕安畏怯地小声说:“是不是……总之……也许你会觉得唐突。
但既然我们在同一天走同一条路,何不同租一部车呢?我来接你。
”她显得有些为难,踌躇片刻之后,决定还是由她叫辆出租车去接艾惕安,因为她比他住得远,况且这样也不会被家里的老妈子看见。
于是成了一项程式:每星期四,她乘车到泵浦路,鲜花搁在膝上;他在门洞下候着,手里拿着花束。
这样几次后,他们几乎无话不说了。
花当然是他们之间的一大话题。
又是几个月过去了,艾惕安愈来愈发现自己离不开她。
在一次晚餐时,他大着胆子握住了她的手,她的目光里带着惊恐、恳切和爱慕。
艾惕安肯定地说:“我以为跟你这样的女人一起生活一定很……”没等艾惕安把话说完,她马上缩回手去,脸上又挂起一层悲哀的帷幕,泪水滚了下来。
“别这样,并非一切对你都结束了……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各个时令有各种鲜花,一味浸润于过去,不是上策。
回忆过去的可贵,在于帮助我们生活,而不是妨碍……我相信,我们失去的爱侣一定希望我们活得更幸福。
”艾惕安说完这些话,自己也觉得奇怪,朋友们也曾这样劝过自己,可无济于事,今天,他也这样劝起她来。
下个星期四,他们又在一起时,彼此虽然很拘束、窘促,但他们终于挽起了手臂……4.(3 分)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将吕茜尔与少妇并写,相互映衬。
正是两人相似的性格,使得艾惕安关注到这位妇人。
B.小说插入艾惕安写剧本这一情节,引出安多华夫人的相关经历,表现出两人精神上的契合。
C.对艾惕安的心理描写体现其既有对安多华夫人的爱慕,又有对亡妻的愧疚,心情复杂。
D.小说结尾艾惕安宽慰安多华夫人的话,既呼应了上文两人对亡侣的怀念,也点明了小说主旨。
5.“老妇人偷花”这一情节虽着墨不多,但不可或缺。
请简要说明理由。
(4 分)6.简析小说以“时令鲜花”为题的妙处。
(5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材料一:2018 年 11 月 19 日 2 时 7 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
卫星经过 3 个多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在轨测试,并与此前发射的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进行组网联调。
此次任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后续将开展系统联调和性能指标评估,计划年底前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迈出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据介绍,2009 年,经国家批准,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于 2016 年完成了试验系统建设,充分验证新一代导航信号体制后,按照最简系统、基本系统、全球系统三步实施组网。
2017 年 11 月 5 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首次组网卫星发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