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蜀相》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蜀相》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蜀相》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赏析诗歌往往浮于表面,不习惯透过诗句深入研究,老
师复习或者指导也只是一套一套的方法,其实学生阅读诗歌最大的障碍是读不懂“这一首”。

我这节课就是在学生自主阅读赏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并拿到课堂上来讨
论探究,使赏析更深入、更全面,让学生读懂“这一首”。

(这节课也是本人主持的一个市级课题的研讨课,课题为:基于学情问题的课堂
生成研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知人论世,理解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2、体悟炼字,分析景物,体味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和方法:1、反复吟咏,感受诗歌音韵美。

2、自主阅读赏析,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在赞颂诸葛亮的同时,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苦痛。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景物意象,感受品味诗境。

2、概括人物形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课前预习:
课前学生自主阅读并赏析诗歌,提出自己赏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一、学生背杜甫诗作,学生背诵了《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导入。

活动2【讲授】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1、知人:可以说杜甫的诗歌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一路成长。

下面请同学们在句子横线上填补一个词或词组,以“在我心中,杜甫是一个——人”的句式说说心中的杜甫形象,并简述理由。

学生可能会说:杜甫是一个历经磨难、可怜、忧国忧民、终生不得志的人等。

2、论世:看来同学们对杜甫都很了解,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杜甫,那么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怎样的杜甫呢?首先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随诗人回到公元760年去看看。

(投影):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
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活动3【活动】诵读感知,悟得诗心
1、按照课后诵读提示来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与作者情感。

学生自由读,个别抽读,点评,老师示范读,再抽学生读,点评,全
班齐读。

2、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这个环节就是检查学生“读懂”的程度。

活动4【活动】问题探究,品出诗味
其实大家已经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也读通读懂了大意,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在自主赏析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

(一)问题呈现(投影):学生自主赏析提出的问题归类
1、题为“蜀相”,开头为何却称“丞相”?
2、首联的“寻”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杜甫为何要“寻”丞相祠堂?
4、有“春色”“好音”本已挺好,为何要“自”、“空”呢?
5、诗句中的“自”、“空”能否换成别的字,为什么?
6、颔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7、诗中哪些诗句写丞相祠堂,哪些是直接写丞相的?
8、题目为“蜀相”,为何还要写丞相祠堂?前四句能否删去?
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能否准确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
10、尾联中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浓缩在了哪个字上?
11、“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的是某个人还是概称?
12、诗中刻画了诸葛亮怎样的人物形象?
13、杜甫为何思念仰慕诸葛亮?
14、杜甫写作此诗只是为了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吗?
(二)生成问题:在研讨以上这些问题的同时,课堂上师生还生成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
、诗句中的“英雄”是指成功的英雄还是失意的英雄?你还能想到哪些历史上的失意英雄,请同学们举例说说。

尾联一个“泪”字汇聚了作者哪些情感?
炼字迁移赏析:①、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李华《春行即兴》
②、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宋.李清照《一剪梅》对以上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解决,边读边想,边读边讨论,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层层深入,使得诗歌解读有层次感,还有深度,学生在悟读的过程中,能深入浅出,效果明显。

这也践行了本课题研究的课堂生成问题。

(三)、问题研讨示例:
1、“蜀相”为题既交代了写作对象为诸葛亮,还明确了诗歌题材为咏史诗。

2、首联中的“寻”是寻找,表明是作者主动寻求,带着对诸葛亮的敬意。

3、开篇称“丞相”,是对诸葛亮的尊称,也表达了对他的钦敬。

4、郁郁葱葱的翠柏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让读者感觉到杜甫是怀着非常敬佩、仰慕的心情来瞻仰武侯祠的。

5概括:首联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

6、颔联两句的画面本来是春意盎然的,为何给人一种凄凉之感呢?引导学生赏析关键字“自”、“空”的作用,试着在这边换用其他一些字词。

引导如下:“映阶碧草—春色,隔叶黄鹂—好音。

”看看横线处换其他的字对诗意有什么影响?在横线上分别换了有:显、露、是、尽;有、传、鸣、啼、皆等。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
便凄清之极。

(《杜诗解》)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7、颔联的写景使读者有点感伤之情,这是以乐景写哀,“自”与“空”两个字既沟通了情与景之间的联系,又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8、颈联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刻画了诸葛亮足智多谋、对国忠诚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9、尾联在赞美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成的惋惜。

10、这里的“英雄”自然是包括杜甫在内的壮志未酬者,古往今来,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有志之士壮志未酬的遭遇都会产生深深的遗憾和共鸣,所以诗人在“英雄”前加上了“长使”,这就把范围扩大了,千百年来,依然感人至深。

11、拓展生成问题:你还会想到哪些像诸葛亮一样的功业未竟“英雄”人物?学生可能会回答:苏轼、辛弃疾、陆游、岳飞......这时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12、尾联一个“泪”字汇聚了作者的惋惜与感伤之情。

13、“乱世思贤才”,杜甫为何会去凭吊诸葛亮,为何对诸葛亮如此景仰,就是这个原因吧。

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就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达到“以意逆志”的目的。

14、诗人为何对诸葛亮如此景仰?咏史怀古诗一定会紧密联系现实和自身,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鉴赏时一定要关注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生平经历,特别是与怀念之人的相通点。

15、全诗前四句写丞相祠堂,后四句写丞相,写祠堂是为了引出对人的追思与怀念,诗人对诸葛亮的高度赞美和深深惋惜流露出来了。

活动5【讲授】方法小结,觅得诗根。

和学生一起小结我们解读赏析这首诗歌的过程和方法,总结如下:(板书)
咏史诗((紧密联系现实,紧密联系自身))
1、知人、论世。

2、读懂题目。

3、关注注释。

4、理解内容、注意写法,情感的抒发。

活动6【练习】比较阅读,探求诗风
课文《蜀相》和《咏怀古迹》(其五)同是杜甫写诸葛亮的咏怀诗,试从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两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
同。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1)这是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最后一首。

⑵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

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

⑶纡:屈,指不得施展。

筹策:谋略。

⑷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

活动7【作业】延伸拓展,把诗读广
1、课后继续阅读杜甫写诸葛亮的其他诗作。

2、课后找其他诗人写诸葛亮的古诗,和本文《蜀相》进行比较阅读,从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方面赏析异同。

活动8【活动】板书设计
蜀相
杜甫
首联叙事景仰之情
颔联写景感伤之情
颈联议论赞美之情
尾联抒情惋惜之情咏史诗(紧密联系现实,紧密联系自身)
1、知人、论世。

2、读懂题目。

3、关注注释。

4、读懂内容、注意写法,情感的抒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