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案
这篇教案教案适用于中级演奏水平的学生,主要练习古筝曲有:《前进着的车轮》、《上楼》、《白云》(摇指练习),乐曲有:《秦桑曲》、《蕉窗夜雨》等,教案既记录了共性,即曲目本身具有的重点和筝族们存在的难点,也记录了针对于我的学生(个体)的缺点与不足。
期望广大筝友们能提出宝贵意见,让我们在”筝途“上不断前进!
第一课【教学过程】
一、《前进着的车轮》:1. 分指的连贯性不好,注意每指的接替。
2. 力度?
二、《秦桑曲》:1.首先要知道“秦”的含义,陕西一代成为“秦地”。
2.了解秦地的民间音乐、调子等。
3.微#4、微b7的音乐特点。
4.乐曲不熟练,左手按音不准确,耳朵仔细听。
第二课【教学过程】
一、《前进着的车轮》:1、手指之间的交替性。
2、颗粒性?
二、《秦桑曲》:1、秦地曲子的风格是微#4、微b7。
2、切分音拖满。
3、左手的功夫,揉弦的感觉。
4、触弦的方法?
第三课【教学过程】
一、《前进着的车轮》:1、分指的连续性加强。
2、力量向下坠。
二、《秦桑曲》:1、开头的气势?用手臂带动手腕,手腕带动指间,把每个音甩出来。
2、八度刚劲有力。
3、微#4、微b7一定要按准。
4、尽可能的用大拇指弹拨和劈托指法。
第四课【教学过程】
一、《前进着的车轮》:1、双手触弦的位置靠中间一些。
2、左手功力加强,力度不够。
二、《秦桑曲》:1.指法劈托挑出来单独练,重点练。
2.左手按弦要更迅速,无尾音。
3.学会用手腕带动手指演奏。
4.扫弦的方法?爆发力?
第五课【教学过程】
一、《上楼》:1、弹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到筝曲的派别,属于哪一流派。
2、韵味来自左手功夫,韵味是右手声音的延续。
3、上楼的情感特点:轻巧、活泼、欢畅、伶俐。
要注意这首曲子的整体情感发展过程。
第六课【教学过程】
一、《上楼》:1、乐曲的连贯流畅,找出自己感觉不满意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细化。
2、曲子的韵味,关键在于左手,颤、揉、按、滑技巧之中。
3、切分音运用的都是“符点颤音”,又叫“迟到颤音”。
4、对上滑音、颤音的理解不够准确。
第七课【教学过程】
一、《上楼》:1、具有河南风格特点的经典传统曲目,虽不算长,技法也不是很难,但要弹得十分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谁上楼?一个11.12岁的女孩子,她聪明伶俐、机灵顽皮、欢快活泼、心地善良、行动敏捷轻巧,又有一些鬼心眼,时不时又爱搞一些恶作剧。
上楼干什么呢?传递老夫人同意张生与莺莺的婚事。
乐曲显得生动有趣,符合丫鬟红娘特有的性格意境。
第八课【教学过程】
一、《上楼》:1、力度上速度上音色上的对比处理。
2、出指干净利落,有强弱对比,刻画出上楼的情景,并使之带有轻盈的感觉。
3、演奏时应注意既有技巧内容,又有情感内容。
学曲子要细心,对指法技巧的含义真正搞明白,搞对再去运用。
第九课【教学过程】
一、《白云》(摇指练习):1、音连?2、跳弦和绕弦的技巧?
二、《蕉窗夜雨》:1、《蕉窗夜雨》是我国广东客家筝艺流派中的优秀代表曲目之一。
2、《蕉窗夜雨》古朴、典雅、流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
3、《全宋词》中所写的《浣溪沙》:“江上秋高风怒号,江声不断雁嗷嗷,别魂迢递为君销。
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碧沙窗外有芭蕉。
”
第十课【教学过程】
一、《白云》(摇指练习):1. 力放出来。
2. 由弱到强,由强到弱。
二、《蕉窗夜雨》:1、酷如一副优美的中国山水画卷。
充满了客家文化天人合一的哲理。
2、据传此曲源于宋代,是描绘旅居他乡的伊人在万籁俱静、夜色深沉中,聆听雨打芭蕉的淅沥声而引发的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3、经过已故客家筝艺大家罗九香先生对客家筝曲的精深研究,对调骨(旋律骨干音)加以变化,由抑、扬、顿、挫的最佳布局以及速度的徐疾转折的独特安排,将全曲反复五遍演奏,使其成为古筝曲目的一代绝响。
【教学后记】该生在学习方面还要加强自觉性,光靠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与练习是不够的,希望自己能够在这方面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