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1、行业背景从中国塑料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可知:我国塑料工业产量逐年递增,年均增长率超过10%,利润率和利税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塑料树脂表观消费量已经突破4000万吨,在世界各国塑料制品产量排名中名列第2位,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过万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塑料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
江苏是我国塑料加工业大省,05年塑料制品产量列全国第三,其中,泡沫塑料和塑料合成革产量为全国第一。
作为江苏塑料工业主力军的常州市,地处沪宁线中段,有着颇具实力的工业基础和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已初见成效。
国内最大塑化市场——江苏国际塑化城落户常州,将为常州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塑化行业的加快发展增添新活力。
由于塑料加工业是集材料、机械、模具、电子、计算机控制于一体的复合型制造业。
塑料工业的进步,是科学技术各领域交叉复合的结果。
它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达程度与科学技术的先进程度。
技术要进步,人才是关键。
具有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是现代塑料工业企业迫切的需求。
2、现有基础和优势“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原为“塑料成型工艺及设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我院的重点骨干专业,该专业创办于1978年,1996年成为江苏省第一批五年制高职试点专业,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1998年7月,国家轻工业局在我院建立了中国塑料加工行业职工培训中心,2000年5月,江苏省劳动厅批准在我院设立了江苏省塑料加工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院还是全国轻工行业塑料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与秘书长单位。
自98年开始,学院在本专业试行“双证书制”,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书外还需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塑料注塑工(中级)、塑料挤出工(中级)等。
2000年以来,我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依托江苏省塑料加工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广泛开展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参加由省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鉴定考核,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为99%以上。
本专业1996年开始招收五年制高职学生,2002年招收高中后三年制高职学生,2005年面向外省招生,至2006年已有高职毕业生575人,目前在校生641人。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5人,非专任教师6人。
在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9人;双师型教师1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8人。
在非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人。
目前,该专业曾有2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名教师是教育部高职高专轻化类教指委委员。
近年来,专任教师共编著出版教材、专著19部;发表教研论文15篇;发表科研论文39篇;承担省级及以上教学课题研究5项;进行纵横向科研课题研究15项;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
本专业建有化学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和塑料加工实训中心,其中,化学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是省级教学实验中心建设点。
实验实训中心内的仪器设备先进,实验室装备条件良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400余万元,实验、实训场所面积为3000余平方米,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为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和技术开发提供了有力保证。
2004年,为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与温州宝泽企业经过多次研讨与协商后,在本专业尝试“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成立“宝泽班”。
“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学生自愿,企业遴选,双方培养,定向就业”的形式。
“学生自愿”即指学生根据宝泽企业的介绍及到宝泽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后,经家长同意,自愿报名,接受宝泽企业遴选;“企业遴选”即指宝泽企业在本专业03级自愿报名的学生中,通过面试挑选所需学生数并组班;“双方培养”即指经遴选的学生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定向就业”即指学生完成在校学习任务后,到宝泽企业上岗实习,凡实习合格者将成为宝泽企业正式员工。
目前,“宝泽班”的第一批学生已毕业,成为公司生产和管理的骨干。
3、存在问题目前,在专业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设备和教学内容需要及时更新;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要加强并形成整体实力较强的教科研团队,争取多出标志性的教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专业建设目标在“双证融通,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主导模式下,倡导“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邓建军精神,围绕“构建质量标准、重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方法、建设实训基地、提升师资队伍”等六个方面进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力争在二年内完成省级特色专业的验收并成功申报省级品牌专业,使本专业在省内外同类专业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成为常州乃至长三角地区现代塑料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并通过对口支援、师资培训、资源共享等途径有效带动同类专业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1、以中国塑料工业协会、中国工程塑料工业协会和常州塑料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依托,努力践行“双证融通,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可推广、能发挥示范效应的实践范式;2、在本专业已于06年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基础上,通过二年的建设,争取08年通过验收并成功申报省级品牌专业;3、校企共同参与,依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重构课程体系,整体优化课程并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2部“双证”教材和2部规划教材;4、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管、共用校内外实训基地。
2007年完成省级化学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的验收;到2009年,本专业将新建塑料模具CAD 实训室1个、扩建高分子材料化学实验室、分析与测试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场所,新增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8个。
5、通过从知名企业、科研院所中引进或聘请,从专业教师中选拔培养的方式,打造高水平专业带头人1名;通过国内外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及参与产学合作等渠道,培养3名具有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骨干教师;通过国内外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手段,培养8名“双师型”教师;通过从高分子材料加工企业、科研院所中聘请10名行业专家作兼职教师。
6、利用专业建设后形成的资源优势,积极承担社会培训与职业资格的鉴定任务;为企业和相关行业开展高分子材料的技术开发与产品检测服务。
三、主要建设内容1、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要求和相关职业标准,借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围绕“构建质量标准、重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方法、建设实训基地、提升师资队伍”等六方面内容,积极构建“双证融通,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1)构建质量标准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近提出的“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制定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分层化职业技能标准。
新建立的质量标准将围绕“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跨行业职业技能和核心技能”四个方面展开,在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的同时,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重组课程体系依据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跨行业职业技能和核心技能等四类技能内涵,结合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重组课程体系(见下表1)。
(3)改革教学模式采用以职业功能为模块的项目教学模式,积极引入行为导向(实践导向)教学方法,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探讨适用的“引导课文”,如专题研讨型引导课文、序列式引导课文、岗位描述型引导课文、项目工作式引导课文等;同时尝试综合实践训练模式,强化岗位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如本专业在教学安排中,设置了六至八周的专业综合实践课程。
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是技能训练与项目教学的综合,它由专业技能训练、应用性专题试验、专业考工与技能鉴定、撰写专题试验研究报告等几大环节组成。
(4)创新评价方法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本专业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成绩的方法,尝试将考试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相衔接,并增加考核次数、增加考核频率、增加过程性考核;同时,开发面向生产一线的能力测试技术,培养和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的改革,不仅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而且对平时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导向作用。
(5)建设实训基地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教学及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
(6)提升师资队伍通过青年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及考证;专业教师下厂实践;参与企业科研开发;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聘请行业专家作兼职教师等措施,努力培养和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
2、实践教学条件与共享型基地建设目前,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拥有两个校内实训中心,即:化学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和塑料加工实训中心,专业设备总值为400万元。
今后,本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将主要围绕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流程,在原有条件基础上,通过调整布局、提高实训设备的技术含量、增加设备台套数等手段,建成一个技术水平领先的、集生产和职业技能训练为一体的、专业群共享的校内实训基地。
具体建设内容如下:(1)新建塑料模具CAD实训室通过建成的塑料模具CAD实训室,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塑料模具设计基础技能培训、模具产品创新设计、塑料成型设备、化工机械课程设计及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
(2)扩建高分子材料化学实验室在原有的基础上,添置粘度计2台,真空干燥箱2台,投影仪2台,满足有机化学实验、高分子材料化学实训的需要。
(3)扩建分析与测试实验室在原有基础上,添置DSC 1台,偏光显微镜1台,冲击实验机2台,低温恒温箱1台,电镜1台,以满足高分子材的原料及产品理化性能测试实训及开展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需要,达到年实训培训服务能力300人次。
(4)校外实训基地在原有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增10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满足本专业及专业群学生的实习、技能培训和就业的需要。
3、重点课程及其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1)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将职业功能模块与课程设置相对应,理论教学及实训中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时数与鉴定试题中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各知识点所占分值相对应;按照职业功能模块中的高级工应知、中级工应会来组织教学,实行“大平台、小模块”、“大综合、小方向”,并以此为依据,开发新教材,满足教学需要。
重组后的课程体系,能保证本专业毕业生在技能上不仅已具有某一职业岗位的中级职业能力,并具有复盖主要工种的基本技能与高级工的应知知识,再加上高等科学文化素养,使他们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
(2)课程建设重点按照课程体系建设框架,着重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深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依托学校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建设,开展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素材库的建设,推动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①在《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和《塑料注射成型》已成为院级优秀课程的基础上,通过2年的建设,达到省级精品课程;将《高分子材料基本加工工艺》、《塑料挤出成型》、《塑料材料与配方》等5门课程建设成为院级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