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小学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第三节小学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获得机制:a.观察学习
b.直接经历
4、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代表人物:道奇(美国)
基本观点:攻击行为发生的五个过程: (1)译码过程——解释社会线索 (2)解释过程——目标与记忆贮存
(3)寻求反应过程 (4)反应决策过程 (5)编码过程——做出行为反应
三、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1、发生发展
(1)发生: 1岁末 (2)发展特点: a. 量 b. 表现方式的发展变化
五、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
1、控制攻击性行为的无效作法
(1)体罚 (2)忽视 (3)转移
(4)不一致性
2、 有效控制、干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具体方法
(1) 正确认识和评价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2) 正面教导
• 提高儿童对攻击性行为有害结果的认识 • 帮助儿童掌握有效的社会技能
(3) 减少对攻击性行为的强化
间接攻击又称关系攻击或心理攻击,它不是面对面 的行为,而是攻击者一方通过操纵第三方间接对受 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其主要形式为造谣离间和社会 排斥。
2、根据攻击性行为的目的划分:
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是指为了获得所希望得到 的事物或有价值的东西而做出的诸如 抢夺之类的行为。 敌意性攻击是直接以人为指向的,以打 击、伤害他人身心为根本目的的攻击 行为。
4、教师
(1)教师对儿童的忽视和对攻击性行为的过度反应 (2)教师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纵容和干涉
a. 纵容 b. 干涉(方式方法) c. 一致性问题( 前后 、 教师之间)
(3)教师对儿童及其攻击性行为的评价(不恰当)
5、幼儿园和学校 (1)物质环境 如:空间大小、材料的数量与种类 单调、令人疲倦--以侵犯制造兴奋 (2)精神环境 如:班级人际关系 6、大众传媒(电视暴力) 7、社会文化

什么叫习性学理论?
习性学理论是研究人和动物行为的 生理学基础的科学。

代表人物:劳伦兹(奥地利)
基本观点:1、攻击是动物和人类的一种本能, 它同喂食、逃跑、生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 和动物的四大本能系统。
基本观点2、劳伦兹认为:人和动物 在种系发展之中之所以形成高度复杂 化的族内攻击性行为模式,是因为攻 击具有保护功能。
身体动作
言语
c. 表现目的的发展变化
工具性
敌意性
2、稳定性
(1)学前期—青年早期:相当 的稳定性 (2)在一定干预条件下可以改变
3、年龄差异
(1)、在攻击性行为的类型上:
工具性攻击、身体攻击——敌意性攻 击、言语性攻击。 (2)、异性间的攻击性行为逐渐减少
(3)、对他人意图的理解能力或观点 采择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4、性别差异
(1)、在具体的攻击类型上,女生的 攻击行为更多的使用间接的和言语的 攻击。进入高年级后,男生比女生更 多地采用暴力方式来表现攻击行为。
(2)、男生普遍比女生更具有攻击性。
四、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1、儿童自身 (1)生理因素 (2)气质特点 (3)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 (4)自控能力 (5)即时情绪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从动机角度) ~ 是指任何有意地对他人的财物、身体造成损 害或对他人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
如:李某,男,6岁,小学一年级学生,脾气暴躁,常 因一点儿小事就对同学拳脚相加,在班里人称“小霸 王”。如看到同学有好的玩具,伸手就拿,有时还用 武力抢夺。
(3)家庭情感氛围
此外,家庭的社会阶层和经济状况、家庭结构
3、同伴
(1)儿童的 “受害” 经历 (2)观察学习及模仿 (3)同伴的强化 第一种: A侵犯B成功 强化A的侵犯倾向---- B观察学习 第二种:A儿童侵犯B, B儿童反击成功 1、B确认A的行为是敌意的,强化B对A侵犯 2、A认为B也表现侵犯,攻击性行为是许可的 3、或A证实自己对B敌意的猜测 (4) 同伴关系:侵犯性与被拒绝相互影响
(请看书P204)
2、挫折-攻击假说
代表人物:多拉德(美国心引起的,挫折总是引发攻击性行为。
优点: 提出了诱因对攻击性行为的作用
不能很好地说明各种刺激怎样成为侵犯 局限: 诱因
不能解释所有的攻击性行为
3、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 基本观点:攻击性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 强化学会的
(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1、根据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划分:
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
身体攻击是指攻击者一方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受攻 击者实施的攻击行为,如打人、踢人和损坏、抢夺 他人财物等;
言语攻击是指攻击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 接对受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如骂人、羞辱、嘲笑、 讽刺、起外号等;
(4) 培养儿童的自控能力
(5) 树立正确的榜样
(6) 创设非侵犯性的环境 (7)、宣泄法
a. 社会信息加工能力 b. 言语能力 c. 社交技能
2、父母、家庭 (1)父母行为-榜样 (2)父母教养方式
Olweus(1980) 可以预言儿童攻击性行为的 因素:
a.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冷淡、排斥、拒绝 b.父母对攻击行为的容忍程度:纵容、忽视 c.父母坚持强制性的管教 d.儿童的气质:过于活跃冲动 e.父母双方的态度不一致、前后不一致
3、根据行为的起因划分 :
分为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
主动性攻击是指行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 主动发起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物品的获 取、欺负和控制同伴等; 反应性攻击是指行为者在受到他人攻击或激 惹之后所做出的攻击反应,主要表现为愤怒、 发脾气或失去控制等。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理论
1、习性学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