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单元 第1课

第四单元 第1课


失败
深化理解 护国运动的兴起和袁世凯帝制梦破灭,说明民主共 和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谁逆历史潮流,终将受到历 史的唾弃。
五、促成国共合作
1.条件
(1)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屡屡失败。
(2) □01 俄国十月革命 成功和五四运动爆发,孙中
山受到鼓舞和启发。
(3) □02 中国共产党 和 □03 共产国际 给孙中山的
(3)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在中国共产党和苏 联的帮助下,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中国共 产党合作,开创了国民大革命的新局面。
(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孙中山开始革 命时反对清王朝,没有明确反帝,是因为还未意识到清 政府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之后明确提出反帝反 封建,这是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的过程。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史料三 这十三年多,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 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俄国虽迟我 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 年 1 月) 问题探究: (1)据史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 是什么?为此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提示:关键:改革政治。选择:从改良到革命。(或 提倡暴力革命大
总统职位让给旧势力的代表人物 □06 袁世凯 ,共和
制度从此名存实亡。
4.历史意义(功绩) (1) 中 国 历 史 上 第 一 次 比 较 完 全 意 义 上 的 反 帝 反 封 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2) 推 翻 了 统 治 中 国 两 千 余 年 的 封 建 君 主 专 制 制 度 (最直接的结果)。 (3)制定《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最伟大 的功绩)。 (4)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深远的意义)。 (5)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兴中会 (1)时间、地点:1894 年,檀香山。
(2)性质:中国第一个 □01 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
(3)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4)影响: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道路。
2.同盟会
(1)时间、地点:1905 年, □02 东京 。 (2)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 □03 政党 。 (3)纲领:“ □04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主题二 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和革命精神 ZHUTI
史料一 国民会议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第一点 就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 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 治久安。
史料二 1924 年 11 月,孙中山经上海取道日本北 上。他在日本神户接见记者时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 民的希望。”“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 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 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
(3)据以上史料,简要评价孙中山这一时期的思想。
提示:孙中山明确提出了打倒军阀,反对帝国主义, 依靠群众完成国家统一,并积极发展和其他友好民族、 国家的关系。这一思想符合中国人民的愿望和社会的要 求,是爱国的、进步的,孙中山不愧为伟大的民主革命 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
【要点总结】 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和革命精神 (1)历史功绩 ①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 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课标 要求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 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 史作用。 2.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 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 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课前自主学案
一、弃医从政,图谋救国
1.求学经历:早年入私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 后在香港等地学习,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
2.弃医从政:由于民族危机加深,认为“□01 医国” 比“ □02 医人 ”更重要。
3.决定革命:中日甲午战争前上书李鸿章失败, 抛弃改良思想,走上革命道路。
深化理解 孙中山弃医从政,充分体现了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 前途、民族未来为重。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价值 才能更好地实现。
(2)据史料二,指出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原因,并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兴中会创办的意义。
提示: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众尚未觉醒;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
意义:兴中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团体,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3)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晚年为了“民 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发展的原 因是什么?
起因
二次
□02 宋教仁 遇刺
1913 年
革命
及“善后大借款”
结果 失败
护国
袁世凯 □03 复辟 袁世凯被迫
运动 1915 年 帝制 ,对日卖国 取消帝制
名称
时间
起因
结果
第一次护 法运动
段祺瑞拒绝恢复
《 □04 中华民国
1917 年
临时约法
失败 》
和国会
第二次护 1920 年底 为了恢复《临时 法运动 ~1922 年 约法》和国会
②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3)颁布《临时约法》
①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03 资产阶级 共
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
②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 □04 三权 分立 ”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 □05 责任
内阁制 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意义:它用法律形式否定了独裁专制的君权,赋 予国民自由权利,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 果之一。
提示:理论发展:提出新三民主义。原因:捍卫共 和的斗争屡屡失败,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 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 等。
【要点总结】 孙中山民主革命生涯的四次转变 (1)从“改良”到“革命”: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进 一步加深,上书的失败,使他彻底丢掉了改良的幻想, 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和反动本质。兴中会的成立,是他 开始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开始。 (2)由依靠军阀到反对军阀: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 实后,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大都 失败,特别是护法运动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 (军阀),如一丘之貉”。
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准备
(1)思想上:与以康有为为首的 □01 保皇派 展开
论战。
(2)军事上:策划、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2.经过 (1)武昌起义: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 发。 (2)建立民国 ①成立:1912 年 1 月 1 日,在南京成立,
□02 孙中山 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⑤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⑥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 民革命进程。 (2)革命精神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 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 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 精神。
课堂名师导悟
主题一 孙中山一生的伟大转变 ZHUTI
史料一 (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 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 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 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史料二 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 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方今强邻环列, 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有 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 夏。
张,1925 年 3 月 12 日在北京逝世。 4.历史功绩: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
代的伟大革命家。
深化理解 孙中山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一是必须动员和发动 工农群众,依靠工农群众,革命才能胜利;二是必须将 反对帝国主义与反对封建主义相结合,联合国际上反对 帝国主义的力量,共同进行反帝斗争。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 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课下提升演练
平均地权”,后发展为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备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4)意义: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
展,使中国的 □05 民主革命 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深化理解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较 为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并试图以 革命手段解决这些矛盾。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 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主要 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由于 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三民主义未能明确反帝,仍对帝 国主义心存幻想,也未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而缺 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史料三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 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 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 斗。
问题探究: (1)据史料一,说明孙中山的思想比以往有了哪些进 步? 提示:明确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和平统一祖国。 (2)据 史 料 二 , 概 括 孙 中 山 认 为 中 国 不 能 统 一 的 原 因。 提示:中国不能统一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支持军阀, 分裂中国,以达到其侵略目的。
深化理解 辛亥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 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可见辛亥革命 不仅推翻了帝制,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高了广大民 众的政治素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