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篮球教案

篮球教案

第一课时:打篮球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发现充足气的篮球里的空气与周围空气的不同。

2、知道篮球为什么会弹起来。

教学难点:
了解人类是怎样利用空气性质的。

教学方法:
观察研究。

教学准备:
三个篮球(一个瘪的、一个充气不足)、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注射器(活塞密封好)、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研究问题.
1、课件展示校园里打篮球的场景。

打篮球是我们喜欢的一项体育活动,说一说,篮球为什么能弹起来。

2、让学生分别拍打瘪的、充气不足的、充足气的篮球,汇报观察的现象和自己的感觉。

二、推测与验证.
1、让学生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进行猜测。

(学生分组猜测,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2、分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若讨论不出来,教师可以执照课本第47页的方法用注射器进行实验。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射器里空气体积的变化,手压活塞的感觉,松开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注意观察刻度。

3、汇报讨论。

注射器内的空气有哪些变化?注射器内空气占据的位置为什么变小了,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研究拓展
引导学生找出还有哪些办法可以来进行实验,对合理的设计方案给予肯定,全班进行交流。

指导学生给瘪的篮球充气,当篮球刚变圆时反复挤压,松开篮球,看看观察到什么现象;再继续打气后,再反复挤压,又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进行实验对比,感觉两者的不同。

三、总结与交流
1、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注射器、篮球里的空气挤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了这种变化后空气有什么性质?”
2、教师利用课件或挂图再现并归纳总结学生所讨论的问题的正确结论。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力。


3、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提出研究、分析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供大家思考和课外研究。

四、知识应用
1、解释拍球时看到的到现象。

2、想一想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压缩空气,并说说压缩空气在这些物体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拍球比多
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教学,加深学生对篮球这个项目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熟悉球性的基础上,掌握用手指、指跟部按拍球的拍球方法,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节奏的进行拍球练习。

3、身心健康目标:通过练习与游戏,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运动节奏感,并能在练习过程中感受运动的快乐,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

4、社会适应目标:通过练习与游戏,体验竞争的乐趣,懂得遵守游戏规则,并在游戏过程中培养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运球过程中手腕随着球上下屈伸的方法。

教学难点:解决按拍球时全手掌触球,手指僵硬的错误技术。

教学过程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激发兴趣阶段——师生互动阶段——游戏应用阶段——总结放松阶段”四个部分。

接下来我分别描述一下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1、激发兴趣阶段
因为人体从相对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那么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性,我采用了“提问导入”的方式,通过设疑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围绕这个“兴奋点”安排适宜韵律操,达到热身的效果,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2、师生互动阶段
这一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关键,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积极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进行创新。

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1)、设疑导入:这个环节我通过设疑:“如何才能将篮球拍得又多又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练习创新:在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师生间互动学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大胆创新,发现更多的练习方法。

3)、展示评价:由于学生的表现欲强,在尝试练习后,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创新的成果,同时也给其他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

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的展示技术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更积极的进行练习。

3、游戏应用阶段
竞赛性的游戏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胜利的喜悦和愉快的心情,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所以,这个阶段我主要安排了“展示评价和游戏比赛”两个环节。

通过这两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体现出合作性学习的趋势。

4、总结放松阶段
这一部分是人体活动由动态恢复到静态的环节,所以我安排了放松和课堂总结两个内容。

通过音乐放松操使学生的身心疲劳得到恢复,并对所学的技术做一个总结,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锻炼、应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第三课时:运球
教学目标
1.课程目标: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及认识,了解篮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培养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

2.技能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球水平。

3.身体目标: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速度、灵敏、肌肉力量等素质。

4学生的心理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创新、合作精神,增强竞争意识、团队精神、表现意识。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要用手腕去控球
2.难点:如何做到全身协调发力控制球的方向
一、集合整队,
二、师生问好
三、教师向学生讲授篮球的起源和历史
四、学习篮球热身操
1、原地运球
分组:二人一球
分组练习各种姿势的原地运球
要求:
注意要一边运球一边抬头观察
2、行进间运球
集体练习:大家一起练习分为四列纵队,每一列纵队一个球比一比,哪一列纵队球运的最好
行进间运球时也要抬头,要把球运到身体的前方
3、游戏
你追我逃: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有球,一组没有,要求在半场以内,没有球的学生在不犯规的条件下把球抢到手,有球的学生要尽量保护球不被抢走,时间五分钟
4、两人一组放松
5、课后小结
6、回收篮球
7、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第四课时:篮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篮球是一项集体性运动项目。

掌握一定的篮球基本动作和基础配合是非常必要。

篮球比赛有规则的限制,参加者要有规则意识等。

2、技能目标:90%的学生能模仿教师的动作做熟悉球性的练习,80%的学生能做出双手胸前投篮动作,将球投进篮圈。

3情感目标:学生能接受教师的指导和要求进行练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于活动的意识和行为,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能与同伴密切合作,互帮互学,享受体育的快乐和成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用正确的姿势做原地双手胸前投篮的动作。

2、难点:投篮时全身的协调用力。

教学过程
1、教师讲解动作的方法与要求。

2、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提高学生上课的激情。

3、做徒手操时动作规范、有力。

教法:
抛接不同高度的球,接球时尽量不看手。

4、单手抛接球练习
教法:投球高度由低到高,逐步加大难度。

5、抛球击掌练习
教法:向上抛球后双手在头上,体前或体后击掌(或下蹲和转身)。

在球未落地前将球接住,看谁击掌次数多。

6、水平指拨球练习
教法:进行不同频度、不同手臂间距的练习。

7、体前击掌、背后接球
8、踢腿交接球
通过本环节的练习,能够熟悉球性,提高手指对球的反应和“粘”球能力。

提高身体与手臂的协调用力能力。

基本部分
9、原地双手胸前投篮:
教法:先完整示范动作,后分解示范,边示范边讲要求,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概念。

先徒手练习,体会动作,后持球练习。

教学要求:
(1)持球部位正确,投篮时双手用力大小均匀、协调。

(2)投篮方向正确,投篮时应保持身体平衡,抓住身体相对稳定的时机投篮出手。

提高投篮准确性。

10、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放松操。

11、教师小结,学生自评。

12、师生再见,收回器材。

相关主题